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对于33岁的我来说,压根没想到新年愿望这件事,心里琢磨的是元旦前,自己还有哪些活儿没干完?真的,每天过得像没头苍蝇一样,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到底忙了些什么?心里却是一片茫然。
如今放眼望去,公交车上、会议室里、十字路口前,甚至每个家庭的饭桌旁、沙发上,总有人低头捧着手机。每天早上打开手机,屏幕上是各家网络媒体的新闻推送;打开微信,收到的是各大公众号发来的消息;朋友圈里是各种心灵鸡汤和养生秘笈;打开微博,各种@,各种热门话题,让人应接不暇。
借助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也扩宽了发展的快车道:微博微信微视频,让人看见了广播;手机客户端,让广播节目不再一闪而过,可以随时随地点播收听;刚刚推出的“微社区”更是增强了广播与听众的互动性和黏度,让广播玩起来。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广播节目、当一名记者的时代,来了。
这样的现状,对于传统的广播记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难道传统的新闻产品真的不被需要了吗?
从某些方面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作为广播电台一档午间新闻节目的记者,自己的许多工作如今也是围绕着新媒体展开:每天上午,定出当天新闻评论的话题,在节目微信和微博中推送转发,以收集网友的评论关注;在手机微社区里,负责联系嘉宾回答听友的各种提问;组织通讯员,利用微信报道各地每天的最新消息;直播节目结束后,还要编辑本期节目的音频文件,发送到山东广播经济频道的手机客户端,供用户点播收听。
而在采访环节,如今同样也有许多“新工作”要做。譬如,2014年12月22日~25日,全国工商联十一届三次执委会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在济南召开。山东广播经济频道派出了8名记者进行采访,我是采访记者之一。在采访前的调度会上,领导要求每个记者除了做出不少于一篇新闻报道之外,还要学会拍现场照片、撰写现场报道,并将各种文字、图片、音频及时传送回台,以便频道的新媒体编辑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进行实时推送;在联合齐鲁网共同设立的融媒体报道专区中,记者还要学会认机位、看镜头、与网友在线互动,进行网络直播。
那段时间,每天广播记者除了做好传统的采访报道外,还要在媒体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中进行节目预告,将采访的照片、文字在网站上一一上传……直到做完这些,一天的采访工作才正式宣告结束,此时往往已临近午夜。
是的,2014年,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不是围追堵截,而是直接扛起了引领舆论的大旗;传统媒体要想继续掌握话语权,就必须在网络阵地中保持优势,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将自己融入新媒体。这是媒体行业风云际会的时代,而我们就身处其中。
作为受众,我们每天被“碎片化”的信息包围;作为新闻产品的生产商,我们不但需要制造“碎片化”的新闻产品,而且应该研究“碎片化”新闻的传播规律。2014年11月,我到中国传媒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广播创新节目高级研修班培训,在当时的课堂笔记上我这样写道: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播新闻节目应该这样运作:一个核心(产品核心——广播新闻节目),两条腿走路(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也就是抓住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做产品”(广播新闻节目)、“搭平台”(网络平台)、“创渠道”(新媒体渠道)和“重内容”(广播新闻节目核心竞争力)。其中,新闻内容依然是媒体竞争的核心。
融媒体环境里,网络的确热闹不断,但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新媒体的大部分内容仍是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制作的:人们享受着网络便利的同时,消费的却依旧是传统媒体的产品。好的新闻产品并不分它的产生地是哪里。
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现在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了。具体到广播而言,还是应该有踏踏实实采访、认认真真写稿、精益求精剪辑录音的广播新闻记者,做好核心产品,掌握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规律;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提高媒体自身新闻产品的质量。一句话,还是得让自己的产品质量过硬,经得起时代的检验。思路是明确的,然而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每天新媒体中的海量信息像是号角,时不我待,广播记者要奋起直追。
2015年,我的愿望清单:
1.提高人们的安全感、信任感、舒适感。
2.有更多机会外出采访和写作。
3.家人健康,有时间一起外出度假。
(作者为山东广播经济频道记者、编辑、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