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1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马俊骥

2015年02月12日10:23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王家卫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深得人心: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或许绝大多数要下工夫的事情都是如此,但是对于记者,我认为最难的反而是见自己。见自己,是我作为网站记者在2015年的愿望。

记得上大学时,新闻写作课老师对我们说:记者要有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彻大悟的智慧。这句话一时间成为同学们的座右铭。在那时的我看来,记者这个职业有一种天然的使命甚至超脱的权利,“俯仰天地”、“悲天悯人”、“大彻大悟”,在我心里,记者要超然于小我,要锄强扶弱、睥睨权威,替芸芸众生发出不同的声音。

在广播媒体做了两年时政记者后,2013年初夏我来到大众网,成为一名网络媒体记者。入职之前,面对广阔的平台,我雄心勃勃,一心想主持正义,想义愤填膺地曝光、咄咄逼人地追问,想“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想用自己的力量把别人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入职培训中,总编辑的一句话让我从满腔热血中冷静下来,开始反思之前的想法。这句话是:弱者并不代表天然正义。联想开来,我意识到,所谓的“锄强扶弱”、“睥睨权威”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已是一种预设立场,记者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来作新闻报道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在此后的工作中,现实的一次次印证,让我每每想起都会心怀庆幸。网络媒体处于舆论阵地的最前沿,传递主流价值的过程中经常要进行“近身战”、“闪电战”,报道中丝毫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公信力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种种被“打脸”的事件并不新鲜。

2013年11月28日,有媒体发布了“济南千盆菊花被哄抢”的图片新闻,很快引发网络热议。政府监管、市民素质、形象工程、奢侈浪费……讨论的主题不一,几乎一边倒地批评,批评者中不乏媒体官微和认证记者。我们第一时间调查后发现所谓“哄抢”其实是赠送市民,“推着小车抢菊花”的市民其实是绿化工作人员。

事后我自问:作为一名记者,如果我最初得到这样“刺激”的线索,是否也会不假思索地从政府监管、市民素质等“大角度”入手?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如果看到这样的报道,是否也会不加怀疑地相信?以我之前的想法,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此时我回过头再看老师送我们的那句话,才明白我最初的理解是将获得真相的方法当成了目的;为了预想的效果而忘记了初衷;为了对报道效果甚至个人名利的考量而只想着见天地、见众生,却忽略了见自己。

何为“见自己”?在我看来,记者的“见自己”是报道要说人话、说实话,把每一个字都当成自己人品的镜子。它听起来基本而朴素,却是最难做到的,它关乎真相的获得和传递。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越发地觉得,能够锄强扶弱、睥睨权威的从来不是记者,而是真相,记者只是有幸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去发现并传播真相。真相自有它的力量,无需记者推波助澜、刻意安排,自然会影响到天地众生。记者需要做的只是苛求真相,见了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就交给历史规律。

就像匠人以作品与世界沟通一样,每一篇报道都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着记者和媒体的品格。好的匠人永远是心无旁骛、一丝不苟的,我认为好的记者应如是也必须如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对记者的要求应如是也必须如是。

2014年年底,媒体对于“高速公路延期收费”的追问引人关注,“全国高速公路一年收费4000亿”被众多媒体引用。我也曾想直接引用这一数据,但是调查之后发现,这一数据是一位不具名的专家根据近年节假日免收的通行费金额大致估算出来的,算不上严谨。但是很多媒体引用时并未注明,有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把它当成了科学数据,还把它当成平均数发出了“20年收了8万亿”的感叹。

有人说,4000亿也好5000亿也罢,总之是一大笔钱,关系到公众利益,这点偏差不影响媒体的追问。但是在我看来,这关乎真相,真相脆弱、来得不容易且没有大小之分,即使是监督追问,“大害”也不应掩盖“微义”。

站在岁末年初,人们总要总结过去许下愿望,既然是愿望,似乎具象的目标折扣了愿望那种不确定性的魅力。作为一名网站记者,我相信所处的环境更加开放而充满活力。我只想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里,一如既往地在报道中见自己。我相信真相有它的力量,无需干预,自然会影响天地众生,给浮躁的社会增添一分理性,化解一分戾气。每个人都应安下心来做应该做的,自然会得到应该得的,愿望自然会实现。

(作者为大众网记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