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希望孩子们不再“留守”

李陈续

2015年02月16日07:42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希望孩子们不再“留守”

  2月12日,腊月二十四。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陆续归来,位于江淮分水岭上的村庄,农家门前挂满了腌制的年货,开心的孩子们已经开始燃放鞭炮,弥漫着浓浓的过年气氛。

  带着对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2012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评选出的“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的关注,带着对300多名留守儿童的牵挂,记者来到江淮分水岭的最高处,走进全国第一家留守儿童寄宿制村小——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

  学校的硬件跟城里差不多了

  “年货还没顾上准备,好在平时什么都不缺,过年也没什么特别要准备的。”走进学校整洁的院落,陈万霞家的两间平房门前空荡荡的——2月6日学校一放假,陈万霞便患了重感冒,再加上忙着参加社会活动、接待志愿者来访,她还没有抽出时间来采购年货。

  “这里是原先那座教学楼,这里是新建的学生宿舍,那是多媒体教室、塑胶跑道……”谈到学校的新变化,略显憔悴的陈万霞立刻兴高采烈。随着她的介绍,记者细细打量着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屋一室:原先的3层旧楼已经粉刷一新,南北通透的宿舍楼窗明几净,小小操场上的运动设施一应俱全。陈万霞告诉记者:“这几年,市里县里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注程度很高,现在学校的硬件跟县城许多学校都差不多了。”

  “真要感谢新闻媒体的关注,感谢光明日报。”回忆起9年前刚办学时的艰辛,陈万霞感慨万千。2006年,陈万霞放弃县城学校的工作,回到村里为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创办寄宿制小学时,这座已经长期闲置的校园破旧不堪。是她一家人和同事、乡亲一起动手整修,才让64名留守儿童有学可上。2012年,陈万霞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并因此荣膺“最美乡村教师”后,阳光小学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像我们这样的非营利学校,没有大家的支持,不可能有今天的条件。”陈万霞感激地说。

  远离父母的孩子最需要关爱

  “这又是志愿者的电话。”正聊着,陈万霞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是合肥市的志愿者,这边陈万霞连声感谢,并告诉对方:“我这两天就会去孩子家里,问清楚了然后给你回电话。”

  结束通话,陈万霞告诉记者,打电话的叫孙磊,是一位因网上昵称叫“蓝宝石”而被留守儿童称作“蓝妈妈”的志愿者。在得知留守孩子的情况后,孙磊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来到阳光小学,与困难学生结对子。孙磊帮扶的孩子叫雅兰,是一位家境贫寒而成绩优秀的女孩子。结对帮扶以后,雅兰顺利升学去了县城的寄宿制中学。孙磊又在志愿者中发起给雅兰家庭的专项募捐,已经募得8000多元。刚才这个电话,是孙磊让陈万霞了解一下雅兰家里最需要什么,以便尽快购买好送过来。

  “远离父母的孩子最需要关爱。”陈万霞沉浸在对孩子们的牵挂之中。9年前,当她从县城回家,看到留守儿童上学不便,无人管理,便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决断回乡办学。9年来,她像妈妈一样呵护着每一名留守儿童,从起居饮食,到学习知识,从心理状态到快乐成长。即使像雅兰这样已经升学两年的孩子,陈万霞也当仁不让地继续担当着“监护者”的责任。

  “其实,我知道我和学校的老师们都是普通人。”陈万霞说,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是面对这些需要关爱的孩子,“我一定要尽心尽力。”

  希望孩子们能在父母呵护下成长

  “看到孩子们放假回家能跟父母在一起,我特别高兴。”按照阳光小学的规定,平时每半个月会送孩子回家一次,而寒暑假则是陈万霞和其他教师一起把每一个孩子送回家。讲起2月6日送孩子回家,一些外出务工的家长已经回来跟孩子团聚,陈万霞脸上荡漾着幸福。

  “真希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再快一些,这样孩子就不必‘留守’,就能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陈万霞介绍,阳光小学所在的地方正处在江淮分水岭的“岭脊”,以此为界,岭北的水流入淮河,岭南的水则流入长江。由于岗洼交错的特殊地貌,三天不下雨,岗地便会遭受旱灾,而一场小雨过后,洼地便会出现渍涝。恶劣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村民仅仅依靠土地难以脱贫致富,只好出外务工。陈万霞说,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务工人员就可以不用到很远的地方谋生,子女就能就地入学,孩子们就可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初春的阳光暖意融融,学校边上的水面波光粼粼,远远近近的村落已是炊烟袅袅。当记者告别阳光小学时,陈万霞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不再‘留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