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版作为今年本报一个新增版面,甫一推出,便以其敏锐独到的观察视角、深入透彻的调查研究、亲和贴近的报道特色以及简约大气的版式风格等,赢得了读者广泛关注和赞誉,为打造有鲜明辨识度的版面拉开了序幕,也为提升党报吸引力、竞争力增添了新的活力。
“顶天立地”,彰显观察锐度
深度报道无疑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严峻挑战的一大法宝。切准社会生活的脉搏,以深度调查形式,挖掘典型、探寻规律,打造特色鲜明、高出一筹的调查版,成为新舆论生态下提升党报权威性、影响力的有力抓手。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办好党报的重要武器。1月9日,本报“记者调查”版精彩亮相,至2月9日的一个月间,虽仅推出5期,但篇篇立意鲜明,突出了以点带面、见微知著的新意和“锐气”——
《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聚焦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的“淘宝村”东风村,通过互联网时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渐变,反映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个大主题,从一个小村庄的发展挖掘基层创新实践的全国性意义;
《护佑童年》围绕四部门关于撤销不尽责父母监护权、另行指定监护人的意见,从法律和人权等角度,阐析我们所应秉持的现代治理理念;
《五问调查组 外滩之殇谁之过》就外滩踩踏事件专访调查组有关成员,以五问的形式,就一些盘桓多日的疑问进行及时、权威的解疑释惑,反思一系列管理上的弊端和漏洞,突出调查报道的新闻性、服务性及警示作用;
《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分析古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应对之策,为抢救古村落振臂疾呼,同时也和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要“记得住乡愁”的指示形成了舆论上的呼应配合;
《三上三沙 方寸之中见广袤》一文,记者多次赴三沙进行调查走访,分别从交通补给、资源开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等五个方面介绍设市两年多来的发展之路,并从经略海洋的战略视角,对三沙之“特”、之“全”进行全景记录和呈现……
从个案中捕捉普遍性规律,借小“典型”明晰大“启示”,有农村“小视角”也有管理“大课题”,有新闻“热度”也有“法理”温度,“顶天”虑国之所虑,“立地”思民之所思,彰显了党报观察的锐利目光,也体现了本报作为新闻媒体排头兵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深入挖掘,体现调查深度
党报调查,不是一般的社会调查,而是要通过深入一线的调查研究,开发新闻“富矿”,并在科学归纳、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解剖麻雀,探究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悟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只有在解读现象、反映变化的同时,指明方向、引导舆论,才能称得上是既有独特内容也有独到见解的党报深度调查。
本报记者以躬身接地气、践行“走转改”的务实、敬业精神,深入一线,抓取“活鱼”,在掌握大量一手素材的基础上,将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让事实说话,以理性引导,突出了调查研究的方向性、指导性、启示性。
以1月30日推出的“传统村落”保护为例,版上一段引言、一篇调查、一篇短论、三幅图片,看似简单的谋篇布局中,“深”字却处处可见——有深入采访,有深入挖掘,更有深入思考。报道《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由地方部领导带领多路记者奔赴五省实地调查,从江西婺源、安徽泾县查济古村到贵州肇兴侗寨,从陕西礼泉袁家村到福建福安廉村、屏南漈头村,仅出现在文中实名实姓的采访对象就有20位,还有很多没有标注身份或姓名的采访对象。文章紧紧围绕“难”字展开,老建筑被废弃、维修费用高、传统文化面临断裂之虞、“自上而下”的保护形式使村民主体作用被忽视等,都成为各地政府面临的难题。对如何破解,调查也给出了答案——以设立新区形式,村里做减法,村外做加法;领导干部必须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提高保护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濒危民俗文化聚集起来,进行集中保护和留存;发挥群众的力量,让古建保护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等。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党报调查的启发性、引导性也自然凸显了出来。
在有关“淘宝村”的报道中,党报调查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收废品到开网店,从侵权经营到重视专利,从自己进城打工到让“城里人也来给咱打工”,介绍小村庄从起步到成功蕴含的曲折与不易,反映农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巨变,展现“破烂村”的率先之勇,也就专利侵权、诚信缺失等问题进行挖掘反思,并最终发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要强起来,知识、人才和品牌建设也要跟上去”的呼吁。这篇调查见报后,在各地与网络上迅即引发了热烈反响,当日就有包括人民网、本报客户端、新华网、网易、腾讯、凤凰、淘宝网等在内的346家网站转载,淘宝网的点击量突破68万次,不仅为调查版打响了头炮,也为写好农村题材的调查报道提供了借鉴样本。
突出特色,提升版面辨识度
“辨识度”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片,或者是一个产品的“认证标志”,要让人一眼认得出、记得住,就必须具有区别于他人、他物的独有气质和特征。对本报调查版而言,这种辨识度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既要区别于周刊,也要有别于其他纸媒调查性版面,因此,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党报调查“名片”,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以改进创新着力打造这个新生版面。这方面,本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凸显锐度、谋求深度的同时,在文字表达的“鲜活度”、版面编排的“灵活度”等方面也下了功夫,用了心思。
从近期“记者调查”版的几期报道看,其行文风格值得称道。《一个被互联网改变的村庄》注重借用百姓语言,以大量实际案例,反映基层创新的蓬勃生机,文风朴实,充满朝气;《护佑童年》通过大量真实丰富的细节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讲述主人公“小龙”由饱受虐打到备受呵护的生活经历,在幸与不幸的对比中,展现大爱的力量,尤其是以第一人称形式写给“小龙”的一封信,字字句句透着关爱与关切,充满温暖的气息和撼人心魄的触动力;《五问调查组 外滩之殇谁之过》则针对百姓质疑,直截了当提出问题,言辞犀利,直击痛处,展现了党报站在民众立场及时发声的姿态和气势;《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更注重让素材和事实说话,有理性分析也有中肯建议,有经验推介也有建设性思考;《三上三沙 方寸之中见广袤》则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共同感受三沙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建设者们的担当情怀,同时也就民众蓝色国土意识的淡薄进行反思分析……
版式风格充分体现素净、舒朗、大气的特点,版上基本以引言、通讯、言论(专访)三部分组成,适当配以图片、图表等,看上去不事雕琢,却正贴合了调查研究的体裁特色和文风特点。引言言简意赅,点明选题缘由、采访历程以及主要观点;通讯虽然文字相对较长,但通过对小标题的准确提炼,将长文变短的同时,也使内容层次更清晰、分明;言论则更注重明思路,提建议,增强调查报道的深度和思想性。
敏锐的观察分析,深入的调查研究,加上生动的表达,灵活的编排,都为本报打造高出一筹、有鲜明辨识度的调查性版面奠定了良好基础。当然,作为一个新生版面,强品牌、创佳作、树标杆之路还任重道远——
锻炼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前提;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基础;不断改进文风,使报道兼顾观察的锐度、研究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温度、社会的热度等是关键;积极创新形式,在不断调整完善中提升吸引力和关注度是保障。总之,只有全身心呵护这个“新生儿”,才能确保其茁壮、健康成长。当下,可以适时考虑通过系列调查形式,围绕一个选题做深做透,以宣传报道的影响力提升党报调查研究的影响力;还可以考虑适当选登一些网友留言,以拓展观察视角,增强版面的编读互动。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内刊《新闻传媒阅评》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