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凸显纪实元素,强化纪实魅力
纪录片的魅力来源于其内容的真实和记录方式的真实,纪实的魅力就是真实的魅力。纪录片需要掌握真实记录的各种技巧和手法,生动记录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讲好故事。记录事件发生过程中有起伏转折的节点,一个过程向另一过程演变的阶段和事件的起因、低潮、高潮、结果,还可发挥解说的叙述功能来交代故事的延续。
人们对于纪录片纪实的特性,尤其现场纪实传导的真实感,欣赏要求越来越高。纪录片选题应贴近生活,反映人物命运和社会风貌。
随着人们欣赏要求的提高和摄制设备技术的进步,真实记录的观念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
以拍摄方式而言,过去多用镜头对准被采访者,记者躲在镜头后面始终不露面,以保持记录者的中间身份,表明记者是以旁观者的中间立场记录事件,从而体现信息的可信度,让观众判断是非,得出结论。
进入网络时代,观众更希望看到记录者出现在记录场面中,作为观众的代言人去见证事件的发生,通过记者的现场参与,把观者带入其中。
“当下性、人在场、参与性”是网络时代大众舆论传播的趋势,影响着当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
8集电视纪录片《南海纪行》就南海争端的热点话题,采取“当下性、人在场、参与性”的采访拍摄方针,强调记者摄像镜头深入南海岛礁一线,要求所见所闻体现记者人在现场的参与性,眼见为实,及时回应观众的所思所想。节目在央视4套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在网上同步播出时也同样受到网友欢迎。该片也让海外观众了解南海的历史与现实,他们身处海外舆论环境,在收看节目时,与海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对比,可明辨是非。除了节目中出现的历史资料、历史事件的当事者、见证人有强大的说服力之外,观众更希望在节目中看到记录者的身影,跟着记录者的足迹进行自我判断和欣赏。网络时代,信息鱼龙混杂,失实信息频现。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更希望看到记录者人在现场的情景,从而对信息的来源确信无疑。记者在摄制节目时,也应坚守职业道德,尊重事实,杜绝造假。
央视《动物世界》节目中,观众看到摄制人员出现在画面中时,收视兴趣会增加许多。比如,野生动物组织的科研人员抓捕鳄鱼、蟒蛇,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观众视野随着出镜人员移动,真切感受屏幕上危险紧张的现场气息,增加了节目可信的依据,也让观众为出镜者的安全提心吊胆,人在现场给节目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多方面的。
二、调动多种手段,提升文化品质
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纪实不是简单的现场记录,纪实手段也要高明。纪录片出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为了玩噱头,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进入信息社会,纪录片的表现方法有了突破。从真实性考虑,过去十分强调节目中要交代声源出处,尤其采访对象说话时的画面一定要出现,让观众看到说话人的存在,哪怕只有几秒。有了这几秒,人们才能明确地知道现在这段话是谁说的。声画对位,这是节目真实性要求对人物采访声画处理的一个原则。而现在,这个禁区被打破了,出现了不严格交代声源的尝试。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天南海北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吃法介绍给观众,将美食与普通人联系起来,形成美食与人的故事。镜头面对菜肴时,大特写让人看清看过瘾,节奏快,信息量大。创作人员在片中采用采访对象同期声时并不考虑声源出处,即不出现采访对象的身影。在解说词和采访对象的画面后,采用其同期声时,本人画面却不出现,其同期声夹在解说词之间,但观众能理解是刚才的采访对象在说话。由于说话人没有刻板地或突然跳切式地面对镜头,画面显得流畅。
文化纪录片《江南》为了尽可能表现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不让采访对象硬生生地面对镜头讲话,对人物随机采访,让说话者不刻意面对镜头,而是边干手中的活边说话,尽量还原和保持生活中人物说话时的原生状态,最后节目画面效果自然流畅,也遵循了当时纪录片创作理念上声源有出处的要求,做到了声画对位。这种采访手法最好在被拍摄者不知道的情形下现场抓拍,情景真实自然。实际操作中,经常需要对采访情景进行事先设计,与采访对象沟通,按照生活状态做摆布性拍摄,只是在情景设计好之后,拍的时候再进行抓拍。采访对象一边做事,一边讲话,只是形式上生动了,拍摄人员对生活的干预性其实还在那儿,只是记者隐藏在镜头后面没有出现。在画面中有两个以上的人相互说话时,观众还看不出来,但当画面中只有一个人在边干活边说话,观众就能明显感到镜头后面的记者了。否则,采访对象一个人好端端地在跟谁说话呢?
这种采访拍摄方法需要对场景中的人物进行调度,比较费时,采访对象也有个适应过程,实质还是摆布性拍摄。对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是可以摆布拍摄的,而有些情景则不能摆拍,如小偷偷东西、杀人放火的恶性行为等。当纪录片中出现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以后,小偷偷东西等特殊镜头,就可以进行演绎性的拍摄。
过去,表现历史题材的节目以及描述已发生过的事件,除了采访当事人、见证人和研究者,还用现有的影视图片资料、遗址遗物、空镜和动画演示来解决画面写实和写意的需要。但很多情况下,许多事件没有留下现场资料,画面表现就很困难。尤其是表现古代历史题材的节目,在画面上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创作中的难题,加强纪录片画面的表现力,多年前国内纪录片创作出现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请人演绎已发生的事件情景,并在画面上标明“情景再现”字样,配以解说词或人物采访同期声。
这种表现方式提升了过去此类节目画面的可看性,除了具体物象在镜头上展现,还有事物精神层面的揭示,即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在创作中普遍运用,如电视纪录片《故宫》、《郑和七下西洋》,已被观众接受和认可。当然,情景再现需要对演绎画面有度的把握,即演绎分寸、长度使用的把握。
当下,受到电影故事片和微电影的影响,纪录片在故事结构、情节设置上更加合理,注意画面的品质。在画面和叙事技巧上,纪录片创作吸收了电影的品质,寓意深刻。网络时代,观众对纪录片故事性的叙述要求越来越高——好题材,好创意,好故事,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形式活泼。创作人员对纪录片素材的提炼更为讲究,画面更有内涵。
网络时代,纪录片选题更加贴近现实,题材的平民化、大众化倾向是一种趋势。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节目的参与性、互动性和现场感,更讲究镜头语言,注重画面的唯美和诗意化表现。多样化的发展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