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百姓春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肖冰

2015年03月09日14:01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临近春节,春晚又成为各级电视台的重点节目。央视春晚“高大上”,卫视春晚“高富帅”,网络春晚灵活多变,城市台如何在三重挤压下开辟出自己的“一线天”?本文以徐州台三届“百姓春晚”为例,探索城市台春晚的特色之路。

一、“百姓春晚”的创作原则

作为欢庆春节的一种表现方式,春节晚会已经成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新年俗。其本源与艺术创作的本源一致:来源于百姓,传播于百姓,分享于百姓。因此,无论是央视的《我要上春晚》还是城市台的“百姓春晚”,都在遵循这一艺术原则。区别在于,城市台春晚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地域的文化个性,在平台建构上注重传播的针对性,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草根化。对于城市观众来说,“百姓春晚”具有强烈的地域认同感与归属感,是“属于自己的春晚”。

二、“百姓春晚”的导向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徐州台春晚一直沿袭请明星、大腕的路线。2011年起,随着春晚模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对百姓需求的逐步重视,徐州台的眼光逐渐由“向上”转而“向下”, 开始走“百姓春晚”的路子,打出了“坐在家里看春晚,不如登台自己演”的口号。2013年徐视“百姓春晚”获得了江苏省电视文艺一等奖,验证了这一转变的成功。

一是开门策划,百姓当导演。为了让“百姓春晚”更加好看,徐州台开门办春晚,借助社会力量共同策划,邀请了许多文艺工作者和艺术人士出谋划策,也吸取了不同阶层观众的意见,在节目设置和表演上贴近生活,透露出浓浓的地方特色。聘请社会专业团队对节目进行创新和排练,对百姓演员进行指导,让“草根表演”更生动、更专业,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创作团队分散在各个阶层、领域,使得春晚节目呈现出更大的开放度。有歌舞、杂技、戏曲这些传统的表演节目,还有跑酷、口技等现代市井绝活,满足了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需求。

二是开门海选,百姓当演员。徐州是一个文化大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文化人才藏龙卧虎。各区县的民间舞蹈队、模特队、艺术团等十分活跃,并且有着一定的文化艺术水平。“百姓春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参与到春晚节目的海选当中。2013年的“百姓春晚”海选节目达到上千个,参加海选的市民接近上万人,参与的演员来自四面八方,包括在校大学生、企业职工、大学生村官、退休职工。通过选拔,先后推出了一大批本地的明星演员,比如《中国好声音》的李琦,《中国梦想秀》的丫丫,《星光大道》的“西瓜哥”周乐天等,他们都在徐州春晚的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由此迈上了更高的舞台。这些成功故事更是让“百姓春晚”成了选才的金字招牌。

三是开门制作,百姓说故事。在每年春晚举办前的三个月,徐州台推出《春晚我来秀》节目,让每位参赛者都能在电视中看到自己。有的讲述自己与“百姓春晚”的故事,有的介绍自己的文娱生活,有的回忆青年时代的文艺岁月……百姓故事加上百姓才艺,使《春晚我来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百姓春晚紧扣“亲情”这一永恒话题,邀请当年有新闻影响力的人物登上舞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故事,感悟人生,体会亲情。2011年的“天南地北徐州人大拜年”,在外创业的徐州人传回拜年视频;2013年把在徐州产生较大影响的一起新闻事件的两位主角邀上春晚,由徐州台七位主持人联袂主持浪漫婚礼,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百姓春晚”的艺术特色

“俗”是“百姓春晚”取胜的关键。这个“俗”从文化意义上说,是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化表达,观众更希望看到真实的不加过滤的人生模样,看到消除了距离感和陌生感的艺术形态。从传播意义上说,“俗”就是原汁原味的互动和展示,是地域文化、“圈文化”。徐视“百姓春晚”主题围绕“快乐、亲情、喜庆”,很多节目既有专业水准又通俗易懂,既体现艺术追求又原汁原味呈现。

“俗”之一:让民俗风俗多元展现。本土特色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群众生活技艺表演等有巨大的市场,转化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现代包装,以符合当下的审美取向。如在宣传片中植入徐州本地名吃烙馍馓子的元素,对来自“武术之乡”演员武术动作的舞蹈化,对睢宁落子舞的重新编曲等,赋予了民俗风俗新的样式。2013年的徐视“百姓春晚”,在民俗风俗节目的串联中,引进了年轻观众喜欢的跑酷、民间团体的非洲鼓等,在穿越感中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冲击,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俗”之二:让“地气”扩大成“气场”。对于生活在异乡的徐州人来说,徐州就是春节要回到的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些年,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能否再找到旧时的记忆?亲戚朋友还好吗?这些牵绊心弦的回乡情结成就了“百姓春晚”的强大气场。我们抓住了三点:第一是“人”。2013年徐视春晚参与演员近千名,有离开徐州20年的歌手尹作发、总政文工团的徐州籍歌手李倩倩等,汇集到这方舞台。第二是“事”。 曾被央视报道的诸多徐州好人,如下河救人的“送水哥”、抢险救人的“吊臂哥”、抡锤救人的“抡锤哥”应邀前来,这些事汇集成了徐州发展的一个侧影,反映出徐州人的风貌。第三是“情”。徐州的城市精神是“有情有义”,情与义表现在舞台置景的设计中,大屏幕背景采用抽象书法展现富含情义的古诗词;情与义表现在节目的设计中,音乐小品剧《浪漫婚约》讲述坚贞的爱情,歌曲《一饮尽千钟》由谷建芬谱曲、韩磊原唱,词曲情义深重,慷慨激昂,“百姓春晚”上改由百姓演员集体演唱。这些细节构筑了“百姓春晚”的强大气场。

“俗”之三:俗中求雅。俗文化上升到公共传播和公共文化的层面必然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成千上百的节目中,挑选出一台两个小时的晚会节目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节目组制定了几条原则,一是个性中提炼共性。编导将同类节目整合升华,将最好的节目表现样式提炼出来;二是草根性中提炼艺术性。对原创草根节目,加以艺术改造,使之贴近节目大俗大雅的风格;三是芜杂中加入创造性。采取组合式编排、对比式编排、故事化编排等方式创造出新的样式。

2015徐视“百姓春晚”将继续点亮百姓舞台。在选秀活动遍地开花的今天,为了更多地寻找和发现民间高手,徐州台主动开通《春晚我来秀》大巴车,走进社区、街头、企业、校园、部队……大巴车随时停下变成百姓的舞台。通过这种零距离接触,导演组了解百姓诉求、寻找创作素材、寻找百姓明星,将用百姓之手创造更精彩的“百姓春晚”。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大型活动中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