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市县台新闻评论的受众意识

叶慧斌

2015年03月09日14:04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市县级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呈现低迷和萎缩态势,有的市县台没有专设的评论节目;有的被压缩成新闻节目中的子栏目;有的被“整编”成了报道类节目;有的台虽然还保留着新闻评论节目,但大多形式单一,挖掘不深,观点平淡;有的热衷于“炒冷饭”,从报刊、网络上抄袭观点。这些新闻评论节目很大程度上已经弱化了新闻评论的功能;还有一些市县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只是为年度创优准备的“盆景”。

市县台新闻评论功能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目选题四平八稳,难以看到有力度的评论和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二是评论内容中知识介绍、政策解读多,观点、论辩少;新闻事实的进一步阐释、说明多,新观点、新视角少。三是外地评论多,本地评论少,而且本地评论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究其原因,一是相关部门对新闻评论指责、干预多,制约了新闻评论的生存空间。大量发生在当地的重大新闻、老百姓关注的大事,不能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展现出来。节目制作人员担心选题和尺度拿捏不准,怕犯错误、得罪人、出乱子,遇到问题绕道走。评论员没有立场,缺乏个性。二是人才匮乏。市县台处在电视媒体的末端,难以引进优秀的评论人才。市县台新闻评论的弱化、缺位,导致媒体影响力的进一步降低。

市县台新闻评论在发挥电视媒体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畅通舆论监督渠道、弘扬社会公平正义、树立媒体良好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办好市县台新闻评论节目?

第一,健全运行机制,优化节目生态。市县台新闻评论节目从选题的确定,到节目的策划、采制、审定、播出、退出等方面,应形成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在节目的日常运行中,减少人为因素,为新闻评论节目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频道总监、分管副总监应当成为节目运行机制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栏目制片人按照制度管理业务运行。主持人在策划方案的框架下,对于节目的观点尺度、风格样式具有宽松的发挥空间。建立健全节目风险预警机制和危机管控机制,台长室和频道总监室应当成为化解危机的屏障,让制片人、主持人减少干扰,轻装上阵,集中精力生产精品力作,打造品牌节目。

第二,注重主持个性,展现语言力度。市县台新闻评论节目可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运作经验,遴选电视评论节目主持人,不以形象、学历、资格为主要依据,而是把丰富的人生阅历、个性魅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作为重要条件。市县台难以引进评论功底和潜质俱佳的评论型主持人,不妨另辟蹊径:一,从大学文史哲专业里选拔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才;二,从社会上选拔博览群书、阅历丰富,有独特视角和敏锐思想的民间意见达人;三,主持人的阅历与积淀对于新闻评论节目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可以从具有一定年资的新闻主持人中遴选人才。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通过有棱有角的评论,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独特个性;通过透彻的论理、递进的情绪,展现新闻评论的思想锋芒;通过爱憎分明、宽厚善良的襟怀袒露,展现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东方卫视《东方直播室》节目主持人骆新以冷静、独到、犀利的主持和点评,在业界好评如潮;黑龙江电台《叶文有话要说》节目红遍本省,且在全国8个省级电台和20多个市级电台落地,叶文快言快语、敢做敢当和鲜明的观点,受到各地听众的热捧。有人说,大凡受到受众热捧的节目,几乎都是在主持人的“骂”声中扬名的。当然,评论节目主持人的“骂”应当真诚有爱,理性有度,具有建设性。

第三,强化受众意识,拓宽选题范畴。把握好了选题,评论就成功了一半。市县台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应贴近目标受众群的兴趣点与关注点。

现今不少敏感话题和重大事件的评论常常难以实施,不少市县台过多地关注农民工被侵权、环境污染和腐败治理等问题,造成论题范畴的相对狭窄。市县台新闻评论选题应当扣准时代脉搏,选择具有现实针对性、富有新意的论题。选题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帮忙不添乱,始终将服务大局放在第一位。市县台的受众大部分在农村,因此,应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农村、农业、农民,把农民的需求作为节目的重要论题,把党的政策和群众的诉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方求证、深入探究和理性思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市县台新闻评论在重大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面前不能缺位。通过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提升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应当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给突发事件的评论“松绑”。评论中注意帮忙不添乱,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

市县台新闻评论选题应当以受众意识为导向,通过揭露问题,查找症结,提供对策,帮助受众提高认知能力。近年来,社会转型带来人们价值观的裂变,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节目应当把百姓的婚姻、家庭、亲情、友情等列入选题范围,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使市县台新闻评论充满人情味,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市县台新闻评论应当以发生在本地的新闻评论为主,外地新闻评论为辅,突出地域特色,让节目接地气,有人气,强化新闻评论的属地舆论引导作用。新闻评论以本地题材为主,并不意味着对外地新闻的拒绝。外地新闻既可以给本地节目提供重要导向,也可以成为本地新闻的必要补充,还可以为本地新闻评论提供新鲜而有分量的由头。适当地用好外地题材,能为节目增光添彩,关键在于减少原封不动的照本宣科,将外地新闻评论本地化,做活外地新闻评论。

第四,精细定位布局,实现科学策划。市县台新闻评论节目策划时应注意对评论内容、形式和结构进行合理把控,正确选择评论切入点和评论时机,从正面和负面评论的功能上理解评论内涵。

在评论现场和评论内容的把控上,主持人应对论题了然于胸,能够提出独到的观点,展现媒体视角;在与嘉宾交流中,展现本台评论员的角色;策划冲突点,放大细节点,使观点与受众产生共鸣。在加大语言尺度、彰显评论个性的同时,适当采用说新闻式评论、沙龙式评论和家常式评论,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增强节目的亲和力。在评论形式上,可采取短片叙述故事和现场评论相结合,避免评论的单调乏味;在评论结构上,着力从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向点评式结构评论拓展,以强化评论的故事性,使评论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在突发事件的评论策划中,央视《新闻1+1》的策略值得借鉴。他们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使得新闻评论更为理性和权威。因为突发事件调查处理有一个过程,对事实进行还原也需要进一步的认知和论证。如果一开始就随新闻采访“大部队”跟风介入,赶早报道,在抢得新闻的同时,也增加了真实性的风险。只有还原事件的原貌,掌握翔实、准确的材料,对事件有一个全景的把控,才能做出富有理性、建设性的评论。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快新闻、慢专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独到、深入的阐释,在思考维度、思辨角度和思想深度上抢占制高点,把新闻评论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冗长的理性思辨节目对市县台受众没有吸引力,气氛轻松、节奏明快,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样式。市县台新闻评论节目应当把“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作为努力方向,从对社会现象、新闻事件的深度评论向一事一议拓展,追求“小地域大视野,小人物大主题”。一事一议式评论可以单刀直入、掷地有声、简洁明快地进行论辩;也可以层层剥笋、步步深挖,由一个小事件引发深层思考。通过发生在小地方的小事件、小故事,考察其时代背景、社会价值,求证一定范围内的导向意义。以短篇幅、快节奏说身边人,议身边事,这样的论题更容易让受众接受。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