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媒体不断顺应潮流,创新思维模式,帮忙类节目的兴起正是广电媒体审视自身、重新定位的一种表现。从接到群众求助线索,到记者介入调查采访,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展现民生难题的解决路径,它的本质内涵是服务,着重点在于维权,但它比舆论监督类节目表现得更加平和,以故事性和叙事性展现事情解决的过程,引发社会关注。此类节目一方面以关注民生、服务大众为立足点,为百姓帮忙解忧,得到观众认可;另一方面,媒体通过“帮忙”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群众之间、群众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一、定位:帮忙节目的本质是服务
广电媒体帮忙栏目大多是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上拓展演化而来,由新闻栏目中的某个环节发展到独立而成的栏目。节目带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本土气息,表现出社会温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节目帮忙说理、帮忙办事、帮忙维权,服务受众,解决难题,深受群众信赖,往往在当地引发现象效应。一些帮忙节目以主持人或记者名字命名,以强调帮忙的主体。如:徐州新闻综合频道的《张慧帮你问》、镇江民生频道的《小梁帮你忙》、泰州新闻频道的《小范帮你忙》、扬州新闻频道的《新闻女生帮你忙》。另一类栏目,其帮忙的内涵更为宽泛,帮助百姓维权、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据重要的分量。如:南通新闻综合频道的《今晚在线?民心专列》、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东升工作室》、江苏广电总台财经广播的《排忧热线》、江苏交广网的《交广双声道》、苏州交通广播的《1048交通热线》。节目面向受众,选题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倾听百姓心声,回答民生问题,一些久拖未决的难事,在记者的帮忙介入下,解决得比较圆满,具有较强说服力,体现了广播电视媒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对象:帮忙节目帮什么
小区物业乱收费,房屋质量不过关,无良企业偷排污,噪音扰民特别烦,超市消费买假货,银行存单变保单,交通事故起纠纷,外来子女上学难,诸如此类,都是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在现实生活中,百姓遇到问题后,主要通过相关部门或是法律途径解决,向媒体寻求帮助,通过媒体介入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如:唐先生到某银行存款,保险业务员以高额利息诱惑向他推销保险,却隐瞒了其中的风险。两年存款到期,唐先生要求按当初承诺的利率兑付遭到银行的拒绝,唐先生随后投诉到南京新闻综合频道《东升工作室》栏目,在记者的出面协调下,最终得到了利率差价补偿。南京江宁区庙庄社区有38家经营户寄居在一家“文堂物资”公司内,搞废旧金属制品回收经营生意,违规占用农田,肆意污染当地水源,当地村民意见很大,《东升工作室》屡次到现场曝光,终于在青奥会之前拔除了这颗毒瘤,现场厂房被拆除,金属废物被清理,土地正在平整,有望恢复耕种。这就是媒体介入后,通过协调、监督等方式带来的直接成效。媒体在采访过程中,注重客观公正、观点平衡,赋予当事人平等的话语权,尤其注重法理评说和道德力量的引领,不同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增加了理性思考。
爱心呼吁、扶危助困,也是帮忙类节目的重要内容。有些事情短时间内难以有结果,但在媒体的呼吁下能够推动事情的进展。如:连云港新闻综合频道《港城365·热线追踪》,关注了一个非婚生小孩的上学问题:孩子已经8岁了,父母没有登记结婚就生下了他,之后分道扬镳把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记者为这个8岁孩子上学的事情奔波,母亲却拒绝为孩子落户口。栏目主持人为此呼吁:“非婚生子女享受同等权利,但法律不能代替父爱母爱,希望孩子的父母负起责任。”栏目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呼吁全社会关注,发动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共同帮忙,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这类节目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拒绝冷漠,倡导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善意,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方式:帮忙节目怎么帮
一般情况下,遇到受众反映情况,栏目组记者会身体力行,经过调查走访,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弄清是非曲直,这完整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新闻报道。媒体的主要功能在于监督各方,推动事情公平合理解决,并没有权力直接解决问题。
媒体帮忙时,尤其需要注重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法规咨询与服务,借助法律手段为栏目支撑起坚强的后盾,增强帮忙的力度,提升帮忙的有效性。广播帮忙节目表现出特有的便捷性。有的栏目开通热线,接听投诉与咨询,如能马上联系到被投诉方,也会同时将其电话接进直播室,实行三方通话。如:江苏交通广播《交广双声道》,有导播在直播室外处理各类投诉咨询,快速判断,随时与直播室连通。南京交通广播《智勇在线》也是如此,近期不断有听众反映未满六年新车是否需要上线年检问题,栏目组联系南京市内各个检测点负责人,主持人在直播室与其对话,提供有效的信息帮助,打消听众的疑虑。有的栏目邀请律师进直播室,针对各类法律问题进行权威解答,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参考和依据。如:江苏广电总台财经广播《排忧热线》请来律师解读《新消法》,引导听众如遇网购欺诈如何维权。苏州交通广播《1048交通热线》有一个律师团为栏目提供法律支持。听众的问题涉及家庭婚姻、劳动争议、法律纠纷,有时栏目会就某个案例邀请听众讨论,最后由律师给出合乎法理的解释。节目灵活性较强,侧重于讨论、说理、判别是非,帮助听众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提高法律素养。
四、禁忌:帮忙节目不能越权
帮忙节目也不是什么忙都能帮,既要判断事情的新闻价值,也要考虑媒体的定位,不能越过媒体的功能和权限,充当判官的角色,更不能逾越法律和当事人隐私的边界。如:某节目为一个遭遇不幸婚姻的妇女维权,首先是记者倾听当事人泣诉丈夫有外遇,自己被赶出家门,丈夫对女儿不管不问等伤心事。接着,女记者跟着这位妇女去找前夫理论。面对记者的采访,男人当场发飙:“女的自己晓得怎么回事,她自己做错的事情能不知道?”完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主观上说,帮忙的女记者是想帮这位妇女讨回公道,但无论是从婚姻自由还是保护隐私的角度看,节目的介入方式存在问题。节目应尽量避免记者出面当“判官”,介入是非不明的家庭纠纷。又如,某节目讲述了一个帮忙故事:高邮一位叫余某某的女子(节目中直接出现了名字)患有严重精神病,家里人称她“脑子不好”,结婚生子后在婆家受到虐待。于是,记者带着村干部一起上门调解此事。余某某没有正常的思维逻辑,根本无法面对采访,婆婆不承认虐待媳妇,丈夫外出打工也没有露面,调解过程充满了争执。记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精神病人的隐私权是否得到了尊重?丈夫一直没有出面,到底有什么隐情?对于这些问题,节目均未涉及,节目内容逾越法律边界,不值得提倡。再如,某节目派记者跟随投诉人到保险公司交涉,整个过程都是采取偷拍的方式,包括投诉人与保险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的过程。不当的偷拍,极有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总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