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
人民网>>传媒>>正文

人民网与新浪网灾难性新闻的主题倾向对比研究

——以景谷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

叶慧红

2015年03月17日20:25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摘要:人民网和新浪网是两家性质、定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本文以2014年10月7日发生的景谷地震为例,从报道数量、信息来源、主题倾向三个方面对人民网及新浪网的报道作分析比较研究。采取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及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景谷地震报道中在报道数量、信息来源及主题倾向都存在差异、各有特点。同时结合社会风险和风险感知的相关理论,对媒体报道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景谷地震、媒体报道、风险

 

一、研究背景

    在研究之前对灾害事件的报道的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主要梳理如下:

    田中初博士(2005)基于对国家——社会理论框架中政治控制和新闻实践的深入分析,从灾难新闻的政治控制是如何进行的?新闻从业者如何面对这种控制?体现在灾难新闻上又有什么特征?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解析;邓利平教授在其《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研究中,重点分析负面新闻传播,总结出我国灾害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功能、历史沿革等信息;赵士林教授的《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则从突发事件报道的角度进行研究,比较分析突发事件报道与灾害事件报道的相通之处和差异所在;方延明(2006)认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传媒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任务。新闻传媒在公民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可以充当公众参与评判决策及其后果、议论公共事务的工具,应当充分聚焦公众注意力,围绕重大问题形成公众舆论[1];赵治立(2005)则强调了媒体应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传媒公共领域建设,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化解社会矛盾等[2];伯纳德·科恩(2004)写道“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也许在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么想这点上难以奏效,但是在使受众想什么上十分有效[3];在涉及中外传播方面,吕屏和陶楠(2006)通过对“定州事件”进行分析,认为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密切相关,而中国政府以组织传播手段控制大众传媒的思维与方法,使得媒体在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方面甚为薄弱,在国际舆论战中处于被动的局面[4];唐·福尔斯和丹尼斯·亚历山大将符号互动主义的想法应用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中,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认知依赖于传播。媒介是非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并且因此影响了对社会现实的构建。我们对于世界和我们自身位置的理解是在我们与媒介符号互动中产生的[5]

    从以上各个角度对灾难性事件报道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这些著作及论文期刊对本次研究的研究方向的确定极有帮助。在认真研究以上著作、论文期刊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国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决定了我国强震多发、震灾严重的基本国情。我国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12个省份发生过8级地震[6]

图1中国地震活动呈现的特点

29个省(区、市)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

19个省(区、市)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

 11个省(区、市)发生过8级以上的地震[7]

    从公元前23世纪至2000年,我国共发生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442次,其中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4次,1万-10万人的22次,1千-1万的58次。有5座城市曾毁于地震灾害:1556年华县8.3级地震-华县、潼关;1850年西昌、普格间7.5级地震-西昌;1920年海原8.5级地震-海原;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唐山[8]

6.0-6.9级地震

380次

7.0-7.9级地震

65次

8.0级以上地震

7次

8.5级以上地震

2次

6级以上地震袭击的省份

28次

死亡人数

59万人

伤残人数

76万人

倒塌房屋

600余万间

受灾人数

数亿人次

直接经济损失

数百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

数千亿元

表1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统计

    因此无论是从新闻内容、新闻影响力上或是社会责任感上,关于地震的相关报道,各家媒体都尽可能动员各方资源进行报道、呼吁社会支援灾区、关注灾区,普及相关地震知识。尽可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好灾区重建工作等。

    本文以2014年10月7日发生的景谷地震为例,分析人民网及新浪网针对这次地震事件的报道各自呈现的特点。

 

二、研究假设

    在宏观层面上,我国受众议程与大众传媒议程显著相关[9]。麦克穆斯和唐纳德·肖经过一系列经验主义研究,明确阐述了自己对议程设置的理解“通过选择和播发新闻,编辑、编辑室全部成员和播音员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10]。媒介的议程设置决定了受众“听什么”、“看什么”,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价值观。乔治·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精确阐明这一观点。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地震的新闻报道做了研究:

    孙发友(2001)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阶段灾害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宣传为本,追求的是一种教化层面的意义”,80年代以后,报道转向以“事”为本位,追求的是一种信息层面的价值,即报道由追求社会教化功能转向追求事实信息层面的价值[11];汪洋(2007)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通过对该阶段《人民日报》上的自然灾难性事件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对大兴安岭火灾报道进行个案分析,发现此阶段的报道时效性较差、消息来源单一、手段单调、主要报道客体为政府和领导人[12];沈正赋(2002)通过对年河北地震、年山东海难等事件报道的分析,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突破,媒体开始关注灾情本身和受灾人员。年洪灾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上做得最为突出[13];朱爱敏(2008)认为,在政治宣传的理念下,灾害事件被裁成可供宣传的材料呈现在公众的面前[14];梁燕妮(2008)认为某些报道为求“正面”,忽略确切性,加重抗灾压力,媒体热衷于宣传抗灾救灾壮举而对灾害本身的报道较少[15]

    上述文献著作从学术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观点,也给了本次研究不少启示。本文根据媒体报道的数量(包括总数量及分类数量比例等)、新闻的信息来源及报道主题的不同倾向三个方面来做研究,提出三个假设:

    H1:人民网关于景谷地震报道的数量要多于新浪网。

    H2:人民网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自身,新浪网的信息来源依赖其他官方信息。

    H3:人民网是党的耳目喉舌,新浪网倾向于公众话语平台。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法和内容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抽样调查

    1、选择目标媒体:本次研究围绕景谷地震时间,将两大门户网站人民网、新浪网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第一,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在中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及影响力;新浪网属于具有新闻登载资格的综合性商业网站,没有传统媒体的背景与束缚,是网络媒体的代表,其新闻报道在公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第二,这两家门户网站都对景谷地震做了详细的跟踪报道,相对比较全面展现灾区的现状。因此,选取人民网及新浪网对景谷地震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抽样规则:主要分析地震发生当天2014年10月7日21时——2014年10月9日19日2天的相关新闻报道,较为准确与及时地反映了地震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媒体报道的进程。在人民网:http://search.people.com.cn/和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上输入关键字“景谷地震”进行搜索,剔除一些重复报道及不相关的内容,人民网上获得142则和新浪网上获得133则相关报道,将这些报道作为本次研究的素材资料。

    3、内容文本分析:对人民网及新浪网全部有效样本的内容阅读分析后,将每条新闻报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与编码。

    4、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影响新闻内容,体现了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及意识形态,通过人民网及新浪网的信息加工后,再呈现给受众。本文抽取的新闻报道中人民网及新浪网的分析样本的信息来源主要有:

  • 新华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广播局
  • 人民网
  • 云南网
  • 新浪天气
  • 昆明信息港
  • 其他(包括光明网、地震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气象局网站、云南日报等)

    5、主题倾向: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以及受信息源的限制,通常会突出某些方面、视角的特点,因此人民网及新浪网的报道中也会呈现不同的主题倾向。在这次景谷地震事件中,将新闻报道分为:

  • 介绍地震现场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地震造成的其他影响损失
  • 灾后救援、安置
  • 专家以及相关权威机构人士的分析
  • 国家领导阶层的行动号召
  • 互动项目
  • 专题报道
  • 其他(天气等)

 

四、研究发现

1、数量没有明显差异

    从景谷地震发生2014年10月7日21时开始到2014年10月8日19时截止,通过这段期间的搜索,以及剔除一些重复、不相关的新闻报道,人民网共有142则报道,新浪网友133则报道:

目标门户网站

数量(则)

人民网

142

新浪网

133

2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样本数量

 

    根据表二明显得出H1假设不正确,拒绝原假设H1。

    得出的结论是关于景谷地震的报道:人民网及新浪网的新闻报道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

    1、信息来源差异显著

    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对人民网和新浪网总计275则新闻报道进行分类,总结出主要有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局、人民网、云南网、新浪天气、昆明信息港、其他(包括光明网、地震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气象局网站、云南日报等)共计8类主要信息来源。以下是信息来源的统计结果:

目标群体

人民网

新浪网

 

消息来源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总计

新华社

33

23.2%

15

11.3%

48

中国新闻网

28

19.7%

32

24.1%

60

中国广播局

2

1.4%

16

12.0%

18

人民网

39

27.4%

5

3.8%

44

云南网

27

19.0%

1

0.7%

28

新浪天气

0

 

9

6.8%

9

昆明信息港

0

 

5

3.8%

5

其他来源

13

9.2%

50

37.6%

63

总计

142

 

133

 

275

3 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消息来源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人民网和新浪网都采用了不同的多家新闻媒体等广泛的消息来源,但是综合以上的信息统计得出,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消息来源存在很明显的差异。

    两家媒体都较多使用了中国新闻网的新闻信息,中国新闻网是人民网和新浪网的主要消息来源之一。

    人民网的信息来源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云南网这四大信息来源;而新浪网的消息来源就明显分布不均,较多依赖于中国新闻网,同时新华社、中国广播局、新浪天气、昆明信息港也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尤其是占了37.6%的其他的消息来源,分散且多样,包括法制晚报、中国政府网、中国青年报、央视、南方都市等。

    对当地的信息来源对象明显不同。人民网依赖于云南网,云南网是云南互联网新闻宣传的总平台,对外宣传的总窗口,是云南省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第一发布者[16];新浪网的当地信息来源是昆明信息港,昆明信息港是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昆明日报社承办的综合性大型城市门户网站,是面向全球宣传新昆明形象的互联网媒体[17]

    新浪网的消息来源12%来源于中国广播局,占据相对较大的比例;人民网的消息来源极少几乎没有使用中国广播局的新闻信息。

    都充分运用了自家媒体平台的资源,人民网的27.4%的消息来源依靠人民网自身媒体的优势;新浪网则整合新浪其他载体如新浪天气,这些媒介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综上分析,H2的假设人民网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自身,新浪网的信息来源依赖其他官方信息不完全正确。人民网的消息来源相对比较集中,除了自身的消息外、还依赖于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及当地的云南网;新浪网的消息来源比较广而分散,但是绝大部分消息来源是其他官方信息如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局、新浪天气、当地的昆明信息港等。

    2、同属公众话语平台,但开放程度不同   

    人民网和新浪网两个不同的门户网站,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指导,各自的角度、立场也存在差异,再加上消息来源的显著不同,它们的报道主题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及倾向。按照之前的样本分析确定的分类标准,将新闻报道的主题倾向分为:A、介绍地震现场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地震造成的其他影响损失;B、灾后救援、安置;C、专家以及相关权威机构人士的分析;D、国家领导阶层的行动号召;E、互动项目;F、专题报道;G、其他(天气等)7类主题倾向,以下是主题倾向的分类统计结果:

目标群体

人民网

新浪网

 

主题倾向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总计

A

67

47.2%

61

45.9%

128

B

42

29.6%

45

33.8%

87

C

11

7.7%

8

6.0%

19

D

20

14.1%

11

8.2%

31

E

0

 

1

0.8%

1

F

0

 

2

1.5%

2

G

2

1.4%

5

3.8%

7

总计

142

 

133

 

275

表4 人民网和新浪网的主题倾向情况统计

     表4可以看出人民网和新浪网在主题倾向方面有共同之处外也有些许差异:

    人民网和新浪网都集中笔墨报道地震现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及其他损失、灾后重建支援工作等新闻,这是人民网和新浪网在主题方面确定的共同点。

    人民网在国家领导阶层的抗震救灾的指导工作上的新闻报道偏多,占据相对比较重的比例;新浪网占据的比例要少于人民网。

    新浪网就关于景谷地震开辟了两个专题及一个互动项目,同时结合图片、视频直播等,相对人民网来说,新浪网的开放程度更高,充分体现了新浪网是公众话语平台。

    综合以上的分析,H3人民网是党的耳目喉舌,新浪网倾向于公众话语平台这个假设不正确。人民网和新浪网已经发展为公众话语平台,并且朝着公开化、民主化、多元化、开放性、国际性方向发展。

 

五、研究结论

    针对我国地震多发的国情,在景谷地震报道的样本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人民网和新浪网在报道数量、消息来源及报道主题倾向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风格。本文仅从数量、消息来源、主题倾向三个方面对人民网及新浪网做了对比分析研究:

    (1)人民网及新浪网的景谷地震报道在新闻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

    (2)人民网及新浪网的信息来源差异显著:其中人民网的信息来源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云南网这四大信息来源;而新浪网的消息来源就明显分散且不均,较多依赖于中国新闻网,同时新华社、中国广播局、新浪天气、昆明信息港也占据比较大的比例;

    (3)人民网和新浪网都集中笔墨报道地震现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及其他损失、灾后重建支援工作等新闻,都是公众信息平台,新浪网更开放、更亲民及多元化。

    地震是社会风险的自然风险的一种,社会风险种类多样,而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两者都构成地位——分别是风险地位和阶级地位。在每一种状况下,它们都关涉十分不同的利益和有关利益分配的不同争论[18]。不同媒介由于不同的利益立场及价值观视角的不同,对风险的报道使民众缺乏对社会风险的理性与客观全面的认识,由此造成风险感知被无限扩大。

    媒体对自然灾难性报道不仅要让民众了解新闻信息,最重要的是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援助灾区,保证抗震救灾的顺利进行。人民网和新浪网以景谷地震现实为基础,经过选择和加工,在拟态环境[19]中给民众展现了一个众志成城的中国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这样的国家政府形象成为民众理解现实、受众感知的基础。根据涵化理论[20],媒体信息中暗含的道德标准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对同胞诚信友爱的风气的形成。

    每一个个利益团体都试图通过风险的界定来保护自己,并通过这种方式去规避可能影响到他们利益的风险。风险的紧迫性和存在随着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而变化不定[21]。面对自然风险下人们的风险感知日益扩大的情况,人民网及其他主流媒体应该如何降低人们的风险认知,让人们对风险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如何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度、美誉度的同时,发挥稳定民心、制造认同、寻求理解和动员公众,塑造并提高正面的国家政府形象及增强民族凝聚,这些将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重点。

 

注释:

[1] 方延明.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媒的功能、使命与作用[J].江海学刊.2006,(01).

[2] 赵治立.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新闻与写作[J].2005,(04).

[3] [美]斯坦利·巴兰坍,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吕屏,陶楠.由“定州事件”看舆论引导与控制的缺失[J].当代传播.2006,(01).

[5]  [美]斯坦利·巴兰坍,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publish/main/848/1110/index.html.

[7] 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publish/main/848/1110/index.html.

[8] 同上.

[9] 李本乾,张国良.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p114-123.

[10] [美]斯坦利·巴兰坍,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07.

[11] 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01).

[12] 汪洋.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自然灾害新闻价值观[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3] 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J].新闻大学,2002,(02).

[14] 朱爱敏.也论我国灾害报道的理念[J].国际新闻界,2008,(04).

[15] 梁燕妮.呼唤灾害报道的理性声音[J].传媒观察,2008,(06).

[16] http://baike.baidu.com/view/3982456.htm?fr=aladdin..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7801.htm?fr=aladdin..

[18]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p25.

[19] 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人们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现代社会,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0] 涵化理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21]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p31.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巴兰坍,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陈燃如.Review the national soul:Communication campaign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era[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戴元光,赵为学.大众传媒如何构建和谐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5,(06).

[4]孙发友.从“人本位”到“事本位”——我国灾害报道观念变化分析[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1,(01).

[5]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J].新闻大学,2002,(02).

[6]夏海君.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J].当代传播,2005,(02).

[7]吴琪.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堵”与“疏”[J].当代传播,2003,(03).

[8]李本乾,张国良.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9]徐学江.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总体水平的关键[J].中国记者,2002,(02).

[10]王国煜.网络媒体重大自然灾害专题报道研究[J].科普研究,2013,6(3).

[11]柯惠新,王锡苓,王宁.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2]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13]倪加勋.抽样调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14]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5]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责编:王培志、唐胜宏)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