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梦想星搭档》的价值取向构建与传播研究

——基于符号聚合理论

刘  通

2015年03月18日15:2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近几年,各种电视真人秀栏目层出不穷。虽然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但也不乏有部分栏目为了迎合观众和提高收视率而“故弄玄虚”。在众多的真人秀栏目中,以央视为代表的,如《梦想合唱团》《梦想星搭档》非常注重构建节目价值取向,很好地传递“正能量”,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本文便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颇受好评的第一季《梦想星搭档》为例,利用厄内斯特·鲍曼等人提出的符号聚合理论,分析该节目在价值取向构建上值得肯定与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梦想星搭档;价值取向;构建策略;符号聚合理论

《梦想星搭档》是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期真人秀栏目,是《梦想合唱团》的姊妹篇。节目不仅突破了以往的真人秀娱乐栏目,又延续了前《梦想合唱团》的公益思想,将真人秀娱乐与公益精神完美结合,创新出一档极具娱乐精神又富有满满“正能量”的大型音乐公益节目。《梦想星搭档》节目构思新颖,制作团队强大。节目邀请了全国各地知名音乐人与团队为选手把关,力图为观众奉献出震撼的视听盛宴。同时《梦想合唱团》主题明确,公益思想贯穿整个节目。“为了孩子”,每一位选手都要和搭档全力以赴。本文具体分析《梦想星搭档》中的综艺形态与节目构建,积极探索节目的创新之处与理论基础。

一、音乐和公益的新尝试,用公益为音乐赋予力量

好听的音乐、出彩的节目形式,全新的公益理念,使《梦想星搭档》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因此在第七届《综艺》年度节目评选盛典暨节目创新论坛中荣膺“年度地面频道节目”。融合了多种元素的《梦想星搭档》在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体现着人文价值。

1.极具震撼的音乐盛宴。《梦想星搭档》作为一档公益音乐节目,它的载体是一场音乐真人秀的选拔。而它与当下音乐真人秀栏目有所创新的是,《梦想星搭档》邀请了国内一线知名音乐人,如齐秦、古巨基、阿兰·达瓦卓玛、李泉等16位实力唱将,将他们俩俩组合搭配,8对搭档进行歌唱比拼。本身是独唱的实力派歌手,在栏目里却要联手,这就要在音乐的表现力上有所突破。同时,选手们与搭档之间能否默契配合,从未见过的组合表现是否会更加完美,观众也会更加期待他们的表现。加上央视一流的制作团队与国内知名音乐团体倾力加入,《梦想星搭档》带给观众的是一场极具震撼力又美轮美奂的音乐盛宴。

2.积极励志的公益追求。以往的音乐真人秀栏目,选手追求的要么是为了一夜成名的梦想,要么是证明自己曾经的成就。而《梦想星搭档》的选手追求的是为公益奉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每组搭档选手要通过自己的音乐表演努力获得观众与评审团的肯定,每个单元的获胜者将获得一笔公益基金,完成一个“为了孩子”的公益项目,并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言人。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具体被帮扶的孩子,现场呈现孩子们的痛苦遭遇,孩子本人也会亲临现场。人们为了孩子们悲惨的遭遇痛心、惋惜,又为了孩子们的坚强而感动、鼓舞。这种感动也激发出每一组参赛搭档的决心,每一组搭档都会励志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为了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为最高荣耀。为了孩子努力发声,为了孩子的公益梦想而战!这是与其他音乐类真人秀栏目最大的区别,他让音乐插上公益的翅膀,为了公益事业,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而放声歌唱。

3.感人至深的“正能量”。《梦想星搭档》作为央视倾力打造的音乐公益类栏目,传播“正能量”也是节目的重要职责之一。中国近几年的电视真人秀栏目“井喷”式发展,形式新颖、题材丰富、培养了一大批固定观众。但是,这些栏目也“参差不齐”,利用低俗、制假、矫揉造作等手段博取观众眼球的事例时有发生。《梦想星搭档》坚决抵制一切不良的行为思想,引领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尽可能多地传播出每一种“正能量”,比如“搭档”这个字眼代表着互相帮助与团队协作,程琳与阿鲁阿卓组合开始时出现了种种不适应,两人考虑退赛,但经过阿鲁阿卓父亲的开导与程琳的坚持,她们很快就意识到“搭档”的重要性,彼此让步,勇敢地突破自我,为了组合而努力契合,最终在单元赛中成功赢得一项公益项目。她们之间的相处与磨合都被记录下来,观众们很容易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再如节目录制过程中歌手李泉的父亲不幸病逝,所有歌手一起为李泉演唱感人至深的《父亲》,李泉与观众一起被感动,我国自古以来都提倡的孝道通过最好的一种方式——歌声传播开来,用歌声传递着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指出,将《梦想星搭档》放在当下社会背景中去思考,其增强公益性、淡化营利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理念,不仅对电视行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而且表达了在电视节目过度商业化的形势下正本清源的愿望。

二、用故事为音乐节目注入灵魂,达到亲社会行为效果

作为音乐公益性节目,每个单元的《梦想星搭档》都有一个公益梦想,这些公益梦想紧紧围绕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每一个故事都与这些息息相关。当故事中的主人公讲述故事时,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同时也构建了节目的想象性主题。

1.想象性主题与修辞性视野。“想象性主题”与“修辞性视野”来自于厄内斯特·鲍曼、约翰·克里甘和唐纳德·希尔茨发展起来的关于在传播中如何叙述的相当完备的符号聚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有关现实生活的形象受到一些故事的引导。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在小规模群体的符号互动中创制出来的,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个“故事链”。而想象性主题与修辞性视野则是该理论的核心。(1)想象性主题:包括人物、情节线索、场景、公认的中介人。人物可以是任何角色;情节线索是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场景就是事情所发生或者模拟发生的地点,包括道具与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公认的中介人是使故事合法化的源泉,这一故事可以是某种权威,它可以让这个故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2)修辞性视野:即对事物的看法。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深层结构:“道义的比拟”——与当下的道德体系相比来判断人们的观点是否有悖于正确的道德观念;“社会性比拟”——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实用性比拟”——指导人们正确、实用的掌握各种生活技巧。

2.《梦想星搭档》想象性主题与修辞性视野的构建。《梦想星搭档》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正在身处困境且令我们无比痛心的孩子。这些孩子原本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因为意外伤害、家庭贫困等原因无法去享受童年的美好,更有甚者正在遭受着身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折磨。这些特殊的儿童个案,通过《梦想星搭档》这一平台,真真切切的展现在每一位观众的面前。第一季《梦想星搭档》构建的部分想象性主题及其构成元素由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梦想星搭档》通过不同人物的典型事例,将一个又一个令人悲伤、痛心但又不失失望的情感故事展现给观众;同时,这些事例中包含着爱、责任、奉献、坚强、乐观等许多优秀品质,这就是《梦想星搭档》中的想象性主题。这些想象性主题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人失声痛哭,感慨万千,更容易激发全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节目通过真实记录、实地采访还原故事发生的一切,同时将主人公请到演播室亲自讲述,不仅还原了故事现场,而且也造就了一颗重磅的“催泪弹”。这些孩子们所表现出异常的坚强乐观,可能是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这种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人们愿意为这些孩子付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帮助迅速在社会上达成共识,形成为了孩子的公益梦想。

《梦想星搭档》的故事化描述中,爱、责任、奉献等想象性主题不断集中在一起,形成巨大的人间正能量,辐射到全社会的每一人心中。《梦想星搭档》的意义不只是募集到多少公益基金,帮助多少人,更重要的是节目呈现出来的公益理念感染人、鼓舞人。这种能量被人们所接受时,就会无意识地做出亲社会行为,这也形成了《梦想星搭档》的修辞性视野——每一个人都会为爱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辛福。

三、《梦想星搭档》的成功对真人秀节目价值取向构建的启示

无论什么电视栏目,树立正主题、发挥正作用、传递正能量都应该是栏目所要围绕的。电视真人秀栏目以“真”(纪实)为手段、以“人”为核心,正确地传递价值取向就一定要放到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电视真人秀栏目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创立和提炼想象性主题?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让大众认同的修辞性视野呢?通过《梦想星搭档》的成功实践,笔者认为包含了两方面:

1.创立想象性主题时,电视真人秀栏目一定要选具有鲜明特色、可以吸引眼球、博得大多数观众认可的人物。比如节目第一集就关注了西藏阿里地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这些儿童所在地区偏远,所处环境恶劣,极易引发先天性心脏病,有些孩子活不到三、四岁就夭折了。还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县美姑镇的孩子,家庭条件艰苦,孩子们从小都没穿过一双新鞋子,很多孩子赤脚走山路,脚被划破了也毫不在意。这些特殊群体不被观众所熟知,但是通过节目强大的影响力与宣传渠道就可以引发受众强烈关注。其次,电视真人秀栏目选择的故事要有强烈的震撼力。故事的本身真实可信,情节感人至深。如关注“瓷娃娃”一期中,林林与弟弟都患有先天性脆骨病,父亲一边带着孩子在北京看病,一边在工地打零工维持生计。平凡的父亲用消瘦的肩膀树立了伟岸的形象,这一伟大的形象也定会在观众中树立楷模与榜样。

2.电视真人秀栏目在想象性主题创立上形成修辞性视野,还必须将此视野维持下去。那么,真人秀栏目就要做到既要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使每一名观众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又能消除社会分歧,让人们达成对爱与正义的共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只有这样想象性主题的价值判断才能逐步显现,让观众乐于接受,最终节目的价值取向才会更正确更内涵地沉淀在观众心里。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李蕾.梦想星搭档:舞台新亮点公益总关情[N].光明日报,2013-11-15.

[2]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