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大众文化传播文本及逻辑

——论约翰·菲斯克的文本

刘效禹

2015年04月13日13:3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遍观菲斯克的相关著作,他提出具有浅层化解读和相关性特征的“大众文化文本”,区别法兰克福学派的完全右倾化对大众文化及文化工业的批判,本文从文本形成、传播角度及内在逻辑,探究大众文化在平民主义背景下的文本研究

关键词:

大众文化、文本、约翰?菲斯克

一、大众生产者式的文本

菲斯克对文本的定义基于提出的“符号生产力”,认为文本除了作为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语境结构,还是一种在商业文化促使下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在他看来,生产式文本可归纳为:大众文本是在封闭环境与开放结构、读者式与生产者式、被偏好的意义同质性与解读异质性之间进行斗争的文本。 要了解这一术语,参考巴特(1975年)的论点,巴特曾提出过文本的“读者式”倾向和“作者式”倾向,“读者式”文本吸引的是消极的、接受式且被规训的读者,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按照文本建构者的既定意义进行解读,是一种主动参与,但被动理解既定事实的封闭文本,易于阅读,对读者要求甚微。“作者式”文本凸显了文本的“被建构性”,邀请读者参与意义的建构,强调文本的创作性。巴特的这两种观点重点放在文学作品。在“电子化文本”出现的前期,“读者式”文本容易理解且更流行,随着文本创造的语境变化,原先表现为一定文本建构能力,更具先锋性,只对少数人有吸引力的“作者性文本”在诸如知乎、新浪-爱问知识人、雅虎问答等新兴平台中,也逐渐被阅读“读者式”文本的人所追捧。

与巴特的两种文本样式不同,“生产者式文本”如“读者式文本”一样容易解读,不需要读者从文本中创造意义,而且建构法则也不会强加于读者身上。但是,“生产者式文本”又具有“作者式文本”的开放性,却未要求读者主动阅读,并将控制原则强加给读者,其本身存在着与文本原意义相悖的解读倾向。这一类文本具有松散、无控制性的文本解读语境,所以说“生产者式文本”超过了自身的控制范围。

因此分析大众文本从“深层结构”和“应付体制”双重焦点来入手。近来学术界的意识形态分析与精神分析,结构学与符号学的方法已证明了其分析的有效和敏锐,这些研究方法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宰制力。将政治经济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研究结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体制的经济与意识形态存在于各类日常生活符号里并形成宰制力,而日常生活又反作用它们。对大众文本深层结构的研究,或许可以解释我们对这个体制的厌恶,但只停留在一个揭露的程度,是对资本主义是一个改良的乌托邦信念。另一方面,“应付体制”关注大众如何应付这个体制,如何阅读这个体制的文化,以及如何从该体制的资源里创造大众文化。

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 “生产者式文本”的主要特征:过度性与浅白性。这两种特点是创造大众文化的条件与基础,过度性是意义挣脱控制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和特定文本的要求。过度是语义的泛滥,过度的符号表现为主要意识形态的超脱或摆脱。这里看一类报道案例:

超级模特嫁给一个麻风病病人,一个77岁的老妇人和一个90岁的“男友”私奔,这类故事具有快感的意义。因为它使那些性关系“不符合”有关“解读模范文本”,置身与宰制体制中来解读文本是一种超脱,在意义的体验上是生产者式的自我参与与创造的过程,读者质疑的是文本的规范本身而不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出现过度性与浅白性特质,是大众文本深层矛盾的暴露,正是这种暴露突破主流意识形态对意义的独断,表现出来对于任何分析文本,参与文本建构的读者可以“主观建构”实现生产者式的功能。

二、大众文化文本语言特色

大众文化文本一直以来是语言学家研究文本价值被贬低状况,痛斥注重感官体验、煽动性文化工业的主要研究对象。开放性和任由大众文化享乐者天马行空DIY的大众文化文本降解了文本的正规性、体制性,这一点看来充满老实学究“唯正统”的旧观念、旧思维也无可厚非。关键的是文本是由一定的语言作为建构支撑,大众文化出现必然形成符合其传播特性和逻辑的语言特色,不仅要追问,同为文本的一类,大众文化对于语言的使用(或“误用”),为何冒犯了这么多人(无需惊讶的是,这些人是受过教育的社会成员,他们异常关切地包围对于教育的控制和对所教授语言的“正规”使用)?

大众文化文本在语言使用上究竟是应该被贬低还是激活了文本的多元的语言特色,这个众说纷纭。笔者在这里对不经训练的语言称之为DIY语言,DIY语言具有过度性和浅白性的特点之外,从文本深层结构分析,DIY语言能够在在大众文化使用者自己的言语模式和传统语言形式之间找到共性,并且品尝到其中的乐趣。举个特别的例子:1988年2月5日《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刊发这么一则:“共和党领袖,参议院罗伯特·多尔(Robert Dole)在惊觉于参议院否决了3600万美元的援助议案的‘严重错误’后,自己给尼加拉瓜反抗军签发了一张500美元的私人支票。”新闻标题是:《多尔买进了有争议的新股》(DOLE BUYS INTO NEW CONTRAVER $ Y)。这种不恭的语言,使人们不敢恭维多尔的捐助反抗军是属于英雄行径,戏谑与不恭含义来源于“买进”(buys into)这个双关语,口语意义层面的阅读感受和正统的释义层面之间的差异,正是方言的、口语的、大众文化的与正式的、官方的、经受训练的用法之间的差异。

这里接着对双关语的双重快感进行剖析。第一,双关语的使用方法正如玩弄阶层和社会差异的一个缩影。“支票”这个文本符号超越了描述物质特征的解读能力,街头方言中的“符号”是被吹捧化的戏谑能指,因为阅读《纽约邮报》这类小报纸的读者在阶层和日常生活通常接触不到支票,且这里就成为一个富有或特指与之相抵牾的富贵阶层的代称,所以这些含义与多尔对支票的理解大相径庭,这其实反映的是阶层的悬殊。有钱人的“支票”在小报新闻中出现,让官方用语被翻转成为一种“鄙夷”的用语,语言着力点更为有力的反映相对阶层的一种情感宣泄和讽刺,因为双关语的乐趣翻转了正常的强弱关系。第二重快感是“生产式”的快感。双关语激发了文本带给阅读者获取快感的功能,叙述事件以外,人们从相互撞击的语境中找出符合自己的语境,这种语境改变不了彼此对立的关系,它只是把所有语言摆在一起,剩余的就让能需要它们的阅读者“各取所需”而已。

三、逻辑起点:文化意义与大众辨识力

菲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第一章《牛仔美国》里引用里维斯(Levi’s)牛仔裤在美国流行的案例,作为思考大众文化的切入点 显得很新颖且引人注目。这里菲斯克强调牛仔裤的功能性(实用、舒适、低度保养性等)是其流行的前提条件,但对于解释为什么流行就缺乏论据。“抛开牛仔裤的功能问题,因为功能与文化毫无干系,因为文化关注的是意义、快感、身份认同,而不是功效” 因此,文化在我们讨论的范围里不是被讨论的对象,而是意义的流动与传输。在大众文化里,文本也可以被看作是商品,大众文本因此在这种语境中是被使用的、被消费、被弃置的、因为其功能是使意义和快感在社会中加以流通的中介,作为对象反而是贫乏的。正如牛仔裤在物质层面是要保证保暖、大方、舒适等的需求,可在文化功能则关乎意义与价值观,所有商品均能为消费者使用,以构造有关自我、社会身份认同及社会关系的意义。文本在物质层面是唯一的、静止的,在意义层面也就是文化层面是将其放在权力模式中被观察被解读,“生产者式的文本”观点是承认生产者是宰制体制内的弱者,它们承认在文化工业宰制体制中存在先天的战略失败,却在意义的流通层面是满了反抗精神,采取对抗、规避、对付宰制性力量。

前面我们讨论了一个文本之所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些特点,然而,具备这些特点的文本不一定能成为大众文化。大众针对所有的大众文本是有辨识和挑选的能力,这种辨识和挑选出乎文化工业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程度,也取决于文本的特征及大众的社会状况。大众的辨识力关注文本的功能性,而不是文本的特质,因为它所关注的是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潜力。这一筛选有三个主要标准:相关性、符号生产力、消费模式的灵活性。

相关性是核心的评判标准区别中产阶层的传统审美。中产阶级强调距离审美,本身是反大众的,否认文本功能的多样性,这是将自己放在文本价值的中心位置,忽略“文本是一种传播”。而相关性着眼于读者的社会情境,是被读者发现或生产出来的,相关性体现出在识别和筛选文本时首要看文本与日常生活的到底有没有切入点,大众需要的文本是具备满足意义系统流动和功能性的展示的特征,这样的文本才是属于大众的。

符号生产力是菲斯克赋予大众能动性的最好佐证,纵观它对大众文化的积极探寻,符号生产力帮助读者在大众价值观支配下获取文本的文化资源,根据自己的社会定位、价值取向、发展需要来有选择的、断续的观看或阅读文本,甚至创造和修改文本。这种生产力被一些研究学者诟病,他们认为强调具有符号生产力的文本是对文本结构中意识形态与社会意义的一种逃避行为,它躲开了文本结构的取向,而使文本可能面对不同的和多元的相关点。可我们必须强调文本是“被阅读”的,它帮助大众文化得以生产、维系、复制且传播,这个可以在霍尔(1980年)的有倾向性的解读理论中看到些许:有选择性的或部分的阅读方式能够避免这个意识形态的限制,打散文本的整体结构,在碎片化的语境中构筑符合自己需要的“文化领地”。符号就成了面向广泛但并非限制的生产力适用范围的文化资源。

最后,大众文化商品或文本之所以能够流行,并不仅仅因为人们可以从中获取社会相关意义,也是由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影响出现的。文化工业的商品要成为大众的,除了能够生产出多元的意义和快感,它们还必须经由媒体传播,而媒体被消费的模式也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正如报纸、书本、电视、广播、网络等,之所以是大众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媒介的性质,允许任何人进行随意使用,根据自己的意义愿望和初衷来获得独特体验。随着各类媒介越来越符合“生产者式文本”的消费模式,媒介表现出来的“智能语言性”会进一步改变文本结构的呈现及创造,作为技术辅助例如当前苹果公司的Siri语言智能功能、”小黄鸡“自动应答功能会对未来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带来更多的“技术魅力”。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刘中望:《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M].《求索》2008/9.第201页

②【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第130页

③【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第131页

④【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第5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