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梁建明的学生突发脑溢血,南通大学师生轮流24小时在医院陪护,直至三个月后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政治学院刘晓霞同学被诊断为急性视网膜病变,全院师生自发捐款,帮助她治愈左眼,重返课堂;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护士李潇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看护病人,直至累倒在岗位上,年仅24岁的生命从此定格。
这样的善行义举,缘何在南通大学如潮水般涌现?
“清末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办学时就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育人要求。历经百年沧桑,学校始终坚持‘大学之大在大师、大师之大在大德、大德之大在大爱’的追求。”南通大学校长程纯说。
传承有绪的文化基因
20年前,南通工学院贫困生石洪英每月都会收到一张署名“莫文隋”的汇款单,这一张张100元的汇款单,给石洪英带来的不仅是学习上的资助,还有生活的希望和社会的温情。
“莫文隋”谐音“莫问谁”,不断变更的通信地址、默默无闻的无偿资助,让这个神秘人物走进人们心里。于是,一场寻访“莫文隋”的媒体接力拉开,然而,寻访过程中却涌现出更多“莫文隋”:资助困难学生的“卫英才”、帮助弃婴的“吴铭”……直到2008年,“莫文隋”原型、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才被推到台前:“我只是给困难学生提供些帮助,不值得宣传。”
也是在20年前,享誉全国的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在南通医学院成长。这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青年队伍,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医学领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他们中有的拒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在仅8平方米的实验室内,解决了近半个世纪来神经外科与显微外科的世界性难题;有的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对全国13个城市5200只手进行测量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人手的分型理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敬仰的医学奇迹。
在曾经的南通师范学院,“张联”这个名字成了好人的代名词。张联是谁?学校查无此人。有人猜测,这是借用最常见的姓氏联合起来行善举。由此,从各系到学校,纷纷建立“张联爱心基金”,集众人之力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
2004年,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带有相似文化基因的“莫文隋”“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张联”在新的土壤中重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心和奉献薪火相传,迸发出崇德向善的新能量。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说,“大爱精神已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构筑起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青年学子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平凡的志愿服务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由点到面的大爱接力
“手术才进行一半,我要对病人负责到底。”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手术台上,急诊科主任医师江振华苦苦支撑着病痛的身体,接连完成了两台手术。放下手术刀,筋疲力尽的他对同事唐建忠交代:“我的教学任务没法完成了,请科里安排其他同志去吧。” 随后,他陷入昏迷。江振华与死神擦肩,一个多月后,苏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病人怎么样了?”
这样平凡动人的故事在南通大学并不鲜见,凡人善举已形成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的“滚雪球”效应。
“我在农村的工作已步入正轨,村民都愿意找我办事,我也在村里开展爱心工程,要将这爱的接力棒传下去……”这是南通大学毕业生朱小雷在徐州睢宁县当村官时,发给学校老师的短信,他说,是学校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将爱的种子播撒到他心中。
南通大学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由两名贫困学生发起,通过回收废旧物品筹集资金,10年来,已帮助数百名贫困生解决生活难题,还相继在盐城、宿迁等地建立了4个爱心图书室,传递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尽管学校的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大爱奉献始终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中有的白天忙行政,晚上搞科研,通宵达旦的灯光成为校园里的启明星;有的抱病坚持工作,将病房变成办公室;还有的以校为家,重复着办公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学有榜样,见贤思齐。20年来,通大学子累计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项,参与人数近50万人,“莫文隋”也由最初的一人,发展成现有注册会员27000余名的“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莫文隋”精神的感召下,南通市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14万多人,邮递员在送信沿途帮扶孤寡老人的“爱心邮路”由1条变成137条……
崇真尚美的精神特质
“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有灵魂的。”成长春说:“南通大学的灵魂在于绵延不绝的大爱传承,这份大爱凝聚起了百年通大的精气神。”
在医学院人体标本陈列室,一具完整的人体骨架让来访者肃然起敬。这位已成医学标本的老人名叫夏元贞,毕生从事预防医学教育。1994年,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将遗体献给学校,制成骨骼标本,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架,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20多年来,一批批师生在老人大爱精神的感召下,刻苦钻研,恪守医德,立志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013年,学子江明辞去美国优越的工作,毅然回母校教书。江明说,夏元贞教授的故事激荡着他的灵魂,让他立志回国以高起点、高水平解决癌症研究中的难题。不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狭小的办公室总能见到江明和团队成员埋首钻研的身影。如今,法国和美国实验室的研究系统正在南通大学逐一建立,江明团队的研究领域也从男性肿瘤拓展到妇科肿瘤的攻克上。
以师德为根脉,塑风范于本真,大爱情怀也无声地渗透到每位通大学子心中。
江佳东是学校“爱心天使护理服务团”的一员,每逢周末,她都会到南通长青乐龄老年护理院为失能老人进行供氧、导尿和进食等基础护理。老人周明的手脚已不能动,吞咽和咀嚼功能也渐渐退化。江佳东前俯身体,一勺勺将流质食物小心翼翼送进老人嘴里,顺着嘴角流出来的污渍,来不及拿纸巾,江佳东就直接用手轻轻擦拭。她说,服务团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届届毕业,志愿者也一茬茬更替,但老人与学生的情谊却从未断过。
像江佳东一样,无数通大学子用爱心和奉献回馈社会,用汗水和信仰涤荡灵魂。毕业生杨秋兰设立“大学生游子基金”,帮助大学生实现成才梦;本科生吴翔毅然前往祖国最西部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西部大开发挥洒青春和汗水……
薪火相传青蓝继。在南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大爱精神已熔铸到每个通大人的血液之中,内化为“崇真尚美、通精极致”的精神特质,也成为学校事业不断发展的恒久动力。(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