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从电视荧屏回归电影银幕 中国纪录片还有三道坎

2015年04月22日07:18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纪录片还有三道坎

  从荧屏回归银幕

  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各种大数据被一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有龙标放映的电影614部,但纪录片仅25部,票房约2000万元左右。而美国在去年上映的电影纪录片则有159部。如何才能让纪录片更好地回归银幕?日前,“纪录电影产业论坛”在北影节·电影市场召开,论坛上汇集了中国纪录片业界的决策者、研究者、发行方、从业者,共同把脉纪录电影市场走向,让纪录片顺利渡过三道坎。

  壹 重表达

  还是重故事

  究竟是什么才能吸引观众为纪录片买单?正在创作纪录片电影《梁祝》的导演王一岩认为,纪录片的关键就在于真实,“因为真实的力量一定是观众最想看的东西。我认为电影就是电影,不应该划分纪录电影还是剧情电影,甚至是动画片,我觉得大银幕上的形象表达都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述。我们更看重真实的东西,过度的故事渲染未必是我们所追求的。作为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我更加追求的是不露痕迹地让观众感受到我们作为导演看到的世界,最终的判断交给观众,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让更多的观众去看你的片子。”

  但重表达的观点似乎不能让张雅欣认同,张雅欣是本届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奖委员会终审专家,她认为,“中国的纪录片电影好像是被误导了,我们总是希望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一种概念,而忽略了它的本体其实是故事性。观众之所以不是特别喜欢我们的电影,其实就是我们的故事讲得不够好。如果我们能把一个故事讲得深入人心,然后再把道理蕴藏在其中的话,那么我们和国外纪录片人的距离或许就能更近一些。”

  贰 单打独斗

  还是重营销

  如今的纪录片拿到院线去放映常常会吃闭门羹,不少纪录片导演表示,院线只要看到“纪(审)”就不愿意上映,“将我们看作是票房毒药,这件事也让我们很痛苦。”王一岩苦笑着表示。

  2004年起就开始制作纪录片的导演陈真,如今已完成了十几部作品,但他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片子大多数人没有看过。“我们需要把纪录片放进电影院里,应该说现在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原来银幕少,我们没有机会,现在银幕多了,机会来了,但机会却轮不到我们,这一点我们也很伤心。”

  纪录片电影真的就是票房毒药么?也不尽然。去年韩国上映的纪录片《亲爱的,别过那条河》累积观影人数超300万,票房超2.3亿元人民币,而该片的投资却不足100万元人民币。在国内,纪录片电影《飞鱼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它的票房只达到了收支平衡,但它创造了超百分之百的上座率(多售出两张票,观众坐在折叠椅上观看影片)和单张91元的最高纪录片电影票价。“纪录片电影处在好时代,但是我们却没有准备好。现在的纪录片还是单打独斗,弄来一个片子,自己和院线经理商量能不能上,上几场,没有一个营销团队来帮助。”陈真说。

  《飞鱼秀》的发行人徐广宇则认为,一个初始的产业应该更抱团。“我们往往重视前端而不重视后端,如果没有好的市场手段就没有好的市场结果。”徐广宇还建议,可以把还没放映的纪录片放到百度上做评估,“互联网可以用结果数据的方式呈现一个现象,告诉你做这个事到底靠不靠谱。”在做《飞鱼秀》之前,他就是通过数据发现这部纪录片是有市场的。

  叁 做“大”

  还是做“小”

  如徐广宇所说,纪录片能否搭上互联网快车呢?腾讯纪录片主编黄平茂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身上的一个器官,很多成熟的电影上院线前都会利用网络做宣传。

  黄平茂认为,中国纪录片现在有一个趋势,一个变大、一个变小,“大的是纪录片进院线,小的是网络上播出的纪录片时长越来越短。电视也是如此,过去是30分钟,现在的纪录片栏目大约18分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内容的货币化变现能力的问题。很多成熟的电影,在它上院线前收支就可以打平。不论我们今后是进院线还是走网络付费,在收入上都是一种很大的尝试。”黄平茂称,而今观众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每个人都在抢观众的时间、时段。电影比较成熟的做法是拿出收入的四成用作宣发,而网络恰恰是宣发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综合来看,从产业的收入规模到趋势,网络能带给纪录片的东西还有很多。(记者 荀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