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中国青年版:舆情分析是网络社会的情绪测量仪

庄庆鸿

2015年04月27日07:4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舆情分析是网络社会的情绪测量仪

  2013年以来,“舆情”这个词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在信息爆炸时代,每当出现一件大事,人们一边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边期待网络舆情深度分析的登台。

  但很多人依然不了解:舆情分析到底是做什么的?舆情分析只是机械记录网友的话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认为,舆情分析对社会大众的一大作用,就是澄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网络舆论场,为公众梳理局面,探寻真相。

  比如2014年8月,湖南省湘潭县妇幼保健院发生一起产妇死亡事件,引爆全国网络舆论场关注。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事件立刻引发了对医护人员及医疗体制的质疑和批评。

  一时间,可说是“眼泪与口水齐飞,谎言共真相一色”。舆情分析,却要从昏暗中为举棋不定的公众“”出一条路来。

  中青舆情监测室在第一时间发出《湘潭产妇之死“罗生门”》,指出产妇家属、医院、媒体虽是受害者,也是事件扩大的关键责任方。

  网络舆情分析只能不温不火地当“事后诸葛亮”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舆情分析的第二大作用,是汇聚网络上有理有据的声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比如2014年10月,云南昆明晋宁县施工方和村民发生群体性冲突,致8死18伤,全国哗然。在官方回应之后,负面声浪依旧高涨。中青舆情监测室就发表舆情观察文章《云南晋宁冲突致8死,民意五问尚待回答》,总结提出:“网络舆论提出的五个重点疑问,尚未在官方通报里得到回应。”

  网络舆情分析总是指责一方吗?答案还是否定的。

  舆情分析的第三大作用,是论明改革方向,凝聚社会共识。

  龙生九子,尚且不同,汇聚天南海北6亿多人的中国网络舆论场,又怎能铁板一块?在各种声音频频掐架的情况下,舆情分析则担当旁观者、记录者、评判者的“三重角色”。这意味着,舆情监测分析不能只站在一方立场说话。

  也请不要就此以为舆情分析是“网络和事佬”。无论多大范围内,人们一定得取得最低限度的共识“公约数”。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共识,改革就无法前行,社会就无法向好。比如新疆乌鲁木齐火车站爆炸案后,中青舆情监测室大面积抽样统计显示,支持中央“铁腕反恐”的网民超九成,空前一致。

  在这个改革的风云时代,网络舆情分析,还往往是改革落地前的“探照灯”。

  比如早在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落地的9个月前,中青舆情监测室就发布两会前夕十大民意热点榜单,指出“社会保障”问题仅次于环境治理、反腐,居网民关注度第三位。当时监测统计显示,逾七成网民支持养老金双轨制改革。

  舆情监测,不应是“网络删帖”的代名词,而应成为“改革深水区”时期中国的社会情绪测量仪。它将一路见证改革的崎岖和光明。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