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日报记者李学梅:奔跑吧,记者

2015年05月05日07:51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奔跑吧,记者

  这些“奔跑者”被称为记者,他们笔下的文字叫做新闻。“奔跑者”用智慧、勇气、情怀通过一个又一个关卡,组成一篇又一篇鲜活的文字。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就有这样一群“奔跑者”,李学梅是他们的队长。

  一个人

  25年前,李学梅进入北京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

  2003年的春天,非典突然袭击了这座城市。当大多数人谈“非”色变的时候,李学梅奔跑向前。那时的地坛医院,专门收治重症非典病人。“我要进去看看!”李学梅的脸上没有一丝恐惧。

  护士长让她戴上两个20层厚的纱布口罩,穿上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再戴上橡胶手套……病房里,她距离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看到护士们细心地为病人拍背、翻身、刮胡子、剪指甲、清洗口腔……这些细节,出现在通讯《零距离感受非常战士》中。

  凭借非典报道,李学梅获得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她也成为首都新闻界唯一一名“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但她很少提起这些荣誉,在她眼里,能见证抗击非典的过程,已足够幸运。作为记者,记录下这段历史,义不容辞。

  两个人

  2007年,业绩突出的李学梅竞聘成为北京日报科教部主任,她开始带着年轻的记者奔跑。

  2011年9月,同仁医院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砍伤。短短几天,事件持续发酵,议论纷纭。时任北京日报社社长梅宁华的一番话,让她茅塞顿开:“记者应该去医院蹲点看看,告诉读者,医护人员的一天到底是怎样的。”

  第二天清晨5点多,方芳赶到同仁医院,她看到李学梅比她来得还早。她们体验医护的忙碌和压力:一分钟工作人员要处理多少单据、一顿饭食堂要消耗多少斤粮食……“这些细节,让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压力跃然纸上,令人信服。”方芳说。

  李学梅向报社建议为方芳开专栏,得到报社领导的全力支持。2013年,《方芳看急诊》专栏出现,凭借这个栏目,方芳再次赢得中国新闻奖。随后,“刘冕跑地铁”“东亮盯治污”……跟着李学梅奔跑的年轻记者,开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专栏。

  十八个人

  社会新闻部是目前北京日报编辑部里人数最多、发稿量最大的采访部,18人的团队,全年发稿量超过4700条。2011年,李学梅成为这队奔跑者的“队长”。4年来,大家一起跑步前进,只有加入者,没有掉队者。

  汶川、玉树、芦山、雅安……2008年以来的每一次地震,王东亮都是第一批赶赴灾区的北京日报记者。玉树地震发生时,王东亮的女儿才两岁,妻子刚刚做完手术,他并未向李学梅说起这些,但细心的“队长”还是发现了。王东亮赶赴灾区的第二天,李学梅就来到他家探望。王东亮在灾区时,每天都能接到李学梅的电话。

  “社会新闻部的记者,应该承担起社会观察家的职责。”李学梅跟她的队员说,在她的鼓励下,《城市观察》《这事靠谱儿吗》等栏目中的一篇篇报道,针砭时弊、及时辟谣,彰显了党报的责任感。《凌晨2点排队报不上公办幼儿园》《小学划片成了“糊涂账”》《谁夺走了学生的课间》……引起强烈反响。李学梅还在部门中建立了“党员先锋岗”和值周小组制度,使得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成为部门风尚。

  25年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李学梅获得了多个荣誉。近4年来,“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北京市优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项目”、“首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李学梅率领的这队“奔跑者”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在李学梅心中,后者远比前者要重得多。

  如今,李学梅仍怀着初入行时的激情和理想,在新闻的道路上奋力奔跑着,她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跟随着一队“奔跑者”。(记者 高健)

  ■劳模小档案

  李学梅

  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2003年非典来袭,她深入重症监护病房,撰写通讯,她成为全市新闻工作者中唯一一名全国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

  李学梅曾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她的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并多次荣获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