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浅析李玉历史剧的政治思想

孙学虎

2015年05月06日13:4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李玉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历史剧,每个剧目都反映出他创作的主题思想,对明代的相思,对清廷的不满,希望通过英雄表达自己的愿望;对明亡的反思,通过历史剧中的忠奸斗争戏,深刻明确国本正统对国家的作用,忠臣与奸臣会对国家的兴亡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由于李玉自身也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维护封建帝国的利益,反对农民起义,仇视农民运动,因此出现抨击农民起义的个别剧本。李玉历史剧中整体反映对国本正统思想的宣扬,对忠臣义士的颂扬,对奸恶之臣的鄙薄以及对农民起义的批判。

关键词:李玉;历史剧;主题思想

历史剧研究在戏剧理论和戏剧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历史剧是借用历史中的人物或事件颂扬忠勇刚烈、仁义忠孝的精神,铲除邪恶、抨击社会的决心,达到“厚人伦、美风化[1]”的作用。历史与戏剧两者的巧妙结合,使历史剧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它镌刻着时代的风云变迁、记录着民众的喜怒哀乐、抒发着作家的情感体验。[2]”历史与现实是相对的,并不等同于史学意义上的“历史”,其义同“过去”。郭沫若曾说“凡是把过去的事迹作为题材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历史剧。这过去的时限是很难定的,一转眼间一切都成了过去,这样严格说来,差不多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东西……即是不属于真正的史实,如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之类,把它们拿来做题材,似乎都可以称为历史剧。

假使这样广泛地来规定,凡是旧时代的戏剧,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可以说都是历史剧。[3]”郭沫若对历史剧中的历史理解就是相对现在的过去。“现在”稍逊即逝,变成过去,成为历史。而历史一词的含义在《大英百科全书》释义为:“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4]”历史具有双层含义,既可以是现在的过去,又可以是史书上记载的。

明朝末年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迫害异己。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满清贵族入关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加剧,构成阶级关系的复杂化。清初的进步作家民族意识强烈,对现实的认识也相当深刻[5]。李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现存名目达四十二种作品,还作曲谱《南词广正谱》。他的剧作盛演不衰,“言词满天下”,家喻户晓。而大部分传奇是历史剧,根据历史剧的界定,可知李玉创作的历史剧有《清忠谱》《千钟禄》《万里圆》《麒麟阁》《七国传》《两须眉》《武当山》《牛头山》《连城璧》《风云会》《埋轮亭》《一品爵》《双龙佩》《昊天塔》等。每个剧目都反映出他创作的主题思想,对明代的相思,对清廷的不满,希望通过英雄表达自己的愿望;对明亡的反思,通过历史剧中的忠奸斗争戏,深刻明确国本正统对国家的作用,忠臣与奸臣会对国家的兴亡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由于李玉自身也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维护封建帝国的利益,反对农民起义,仇视农民运动,因此出现抨击农民起义的个别剧本。李玉历史剧中整体反映对国本正统思想的宣扬和对奸恶之臣的鄙薄。

一、对国本正统的阐扬

国本,就是立国的基础和根本。在《礼记·冠义》中认为:“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6]”宋陈亮在《廷对》中说:“正人心以立国本,活民命以寿国脉。”而正统出自儒教《春秋》一书,又称法统、道统、礼仪之统,意思是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7]。《汉书》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宗周包括血统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周礼》和《春秋大义》是衡量正统的标准,中原王朝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还往往标榜本朝皇帝先祖是五帝感生,以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对正统的追求称为拨乱反正、尊王攘夷。儒家学派争夺正统之名,认为“尧、舜、汤、文王、孔子、孟子、子思、曾子”为儒家正统。

李玉历史剧中有很多对国本正统的宣扬,如在《千钟禄》这部传奇中,强烈谴责朱棣借口“清君侧”和“靖难”谋夺皇位的野心,突出描写朱棣对异己势力的打击和杀戮。剧中写朱棣占领南京后,大肆屠杀建文帝的朝臣,许多官员被杀后,家属也受到株连。“那些夫人、小姐砍的砍,绞的绞,还要发教坊司,当家奴,不知流徙了千千万万。[8]”真是个“惨凄凄十族诛夷,惨凄凄十族诛夷。血淋淋鱼鳞蘸酱,杀尽了女女男男村落荒,云阳市,血汤汤……乱纷纷万命遭殃,乱纷纷万命遭殃,痛煞煞干忠身丧”[9]。李玉借建文帝之口,愤怒地斥责朱棣的残暴:“惨听着哀号莽,惨睹着俘囚状。裙钗何罪遭一网,连抄十族新刑创。纵然天灾降,也消不得诛屠广。恨少个裸衣挝鼓骂渔阳”[10]。在《索命》一场,作者借“父皇”之口大骂永乐皇帝:恨着你这强梁,恨着你这强梁! 居然篡逆胡行戆,真个是吞噬行乖张。此后众冤鬼上场,将永乐皇帝吓死:(付、生、丑各扮鬼同哭上。末白)阿呀!许多冤鬼索命,兀的不唬杀我也! [南扑灯蛾犯]狠狠的张牙怒目,汹汹的奇形异状。涓涓的颈血鲜,哀哀的痛哭狂。(白)你们这些众鬼,当初多是陈瑛撺掇我杀的,不消与寡人索命。(众哭跳介。末)只见他奔腾跳跃,煞狰狞卤莽纠纠的擒捉猖狂,凛凛的没处身藏,凛凛的没处身藏。悲悲、神魂飘荡,一星星眼光落地去茫茫。(众拍案吹火,众下。末大喊)阿呀!痛杀我也[11]。通过“父皇”的话,大骂永乐皇帝“居然篡逆”,体现李玉对朱棣的抨击,对朱允炆的同情与支持。建文帝是朱元璋嫡孙,是继承大统的唯一合法人,皇帝的权利和地位无人能动摇,这是国家的根本,正统的保证。但燕王竟然违反正统思想,动摇国家根本,篡夺政权,逆天而行。因此为了维护国本正统,通过“索命”把朱棣和奸臣带走,使国家走入正轨。《双龙佩》中“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土木之变”后,北京“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恟恟,群臣聚哭于朝,议战有欲南迁者”[12],形势十分险恶。但在剧中,李玉却对袁彬的愚忠行为大加赞赏,肯定主和派贵族徐有贞。美化英宗和主和派,必然要贬低于谦。剧本对于谦抗战只是一笔带过,回避于谦对迎驾英宗的真实态度及于谦被杀害的命运,对他坚决抗战的爱国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评价和歌颂。因为英宗还健在,共推景帝坐拥天下,为的是不受威胁。但是景帝并没有救英宗,英宗被押到城门口,要挟明朝君臣投降,于谦等不投降,不开城门迎接英宗的归来,这种情况会导致英宗被杀害。虽然也先觉得英宗没有利用价值,最后放了他,但是作为英宗时的朝臣,应该勇于救助皇上,这也反映了李玉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李玉的多部历史剧中都体现出国本正统思想的宣扬。

二、对奸恶之臣的鄙薄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个人意志至高无上。他是“天子”,是上帝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化身,任何人都要恭顺他而不能触犯他,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奸臣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对君主百般逢迎,甚至不惜指鹿为马。虚假的顺从最能赢得昏君的满足,从而奸臣们就有了坚实的靠山,欺上瞒下、残害忠良、欺压百姓、误国误民。明朝的覆灭与奸臣当道不无关系。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敢于亲贤纳谏的所谓“英主”、“明君”实在少得可怜,而重用奸邪、排斥忠良的昏君庸主却称得上汗牛充栋。这是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历代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奸臣作恶大部分是由于皇帝的包庇、纵容。因而, 奸臣越是作恶多端,对皇帝的批评就越深刻,更何况作者有时竟直接指斥皇帝本人。《清忠谱》揭露阉党草菅人命的罪恶,魏大中受尽酷刑,奄奄一息,陡然气尽。狱中禁子叹道:“目今司中人犯,惨不过东林一案。可怜那些官儿,也有拷扑不过,当堂了命的;也有带伤受刑,腐烂身亡的,也有昏迷绝食,含冤自毙的;也有逼讨气绝,灰囊压死的;不知坏了多少性命!”。魏忠贤的干儿义孙们一面助纣为虐,残害正直的东林党人;一面为魏忠贤歌功颂德,利用收刮来的民脂民膏,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生祠落成之日,李实等人来给魏忠贤塑像戴冠加服,发现头塑得稍大些,冕戴不上去,只得让工匠把头弄小些。李实等急忙下跪,哭道:“咱的爷爷啊,头疼啊!了不得,了不得!”这种夸张描写,是对阉党爪牙丑态的嘲弄,也是对魏阉威风的蔑视。从魏忠贤对东林党人百般迫害,到阉党其它人作威作福,从李实等人对魏忠贤讨好卖弄的嘴脸,强烈的表现出李玉对奸臣的仇视和鄙薄。在《清忠谱》中体现李玉对奸臣明确的态度,在《千钟禄》中也不例外。《千钟禄》所反映的“靖难三役”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由于李玉从封建正统思想和儒家立场出发,未能从根本上认清这场内讧的阶级实质,正确地评是非、论功过,因而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但是,历史剧并不等于历史,艺术形象也不能和历史人物划等号。《千钟禄》的主题是复杂的,是不能用“封建正统”四个字所囊括的。李玉并未机械地描写历史,而是对史实有所取舍,意在“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剧本不仅有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评价和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比较。剧中对朱棣滥杀无辜等残酷场面的描写,不由使人想起清军南下杀人如麻的暴行,想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对贰臣贼子陈英的鞭挞,对背主求荣、反目无情,无耻事敌的汉奸们的抨击。

三、结 语

李玉的历史剧反映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和重大的社会问题。身为布衣而心忧天下的李玉,总是以词曲写“春秋”,表达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感情。李玉以曲为史,他的历史剧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在他的历史剧中,充分体现对国本正统的宣扬,对忠义之士的歌颂,对奸恶之臣的鄙薄。李玉的思想受到时代风云的震荡和冲击,反映明清易代的社会现实,表现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浓厚的民族意识,表达反思与感伤交织的遗民心态,呼唤英雄的愿望。希望英雄人物的出现驱逐蛮夷,恢复中华,从而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13]。李玉剧作的封建意识比较浓厚,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思想中存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李玉对最高封建统治者充满幻想、盲目崇拜,总是为最高统治者开脱罪责、涂脂抹粉。李玉以正派的封建士大夫为法,竭诚拥护封建道德,历史剧中最大的局限表现在,他极端仇视和反对农民起义和奴变运动。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M].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

[2] 王亚萍.元明清历史剧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 王克豪.历史剧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美[J].戏剧研究,1991(7).

[4] 张广智.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 尚晖.略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权[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6]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六十一冠义第四十三

[7] 金天喜.中国正统思想对日本的影响[J].金田,2011(12).

[8] 千忠戮.第十出惨睹.李玉着.陈古虞,陈多,马圣贵点校.《李玉戏曲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9] 千忠戮.第二十二出索命.李玉着.陈古虞,陈多,马圣贵点校.《李玉戏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 千忠戮.第十出惨睹.李玉着.陈古虞,陈多,马圣贵点校.《李玉戏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 千忠戮.第二十二出.《索命》.

[12] 《明正统实录》.卷一八一.

[13] 王延辉.从李玉的戏曲创作看他的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9.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