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关于媒体融合发展中报纸采编分开的思考

吴宝良

2015年05月06日15:2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媒体在思考将报纸、网站、移动媒体的后方编辑工作进行“ 深度”融合整合,记者也要成为全媒体记者。纸媒、网媒、移动媒体成为各有取向的“中央编辑部”后, 采与编自然分开。而各媒体平台的编辑模式、编辑手段、编辑方向不同,对记者稿件的要求也不同,因而 采编在媒体融合时代也更应该分开。对于报纸来说,媒体融合时代,各家报纸比以往将更强调自己的公信力,更强调深度报道以区别于即时性碎片化信息的网媒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报纸流程实行采编分开制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采编分开可以更好地体现编辑的专业化;可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强化纸媒已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有助于实现采编与经营分开;可更方便培养报业新人等。

关键词:采编分开;媒体融合;报纸

报纸采编流程中,采编关系到底是采用采编分开制好,还是采用采编合一制更好,历来都众说不一。实践中,这两种方式都存在,优劣益害似乎不分伯仲。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有人认为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发展前景暗淡,此时再来探索报纸采编分开或合一的优劣,没什么意义。的确,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全媒体流程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一次采集,多元发布”被不少媒体老总奉为媒体融合后采编的流程模式。然而,尽管不少媒体在思考将报纸、网站、移动媒体的后方编辑工作进行物理上的整合,甚至从组织架构到人员配比进行“深度”融合整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媒体平台仍然会根据自身媒体特点,分别操作,多元发布。此时,报纸的采编关系究竟采用哪种模式更好,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了。正是因为媒体融合发展,让记者成为全媒体记者,面对纸媒、网媒、移动媒体不同的媒体平台,各媒体对记者稿件的要求不一样,采编才更应该分开。特别是对于报纸来说,采编分开制将走向前台,采编分开将成为报纸采编关系的主流模式。

一、媒体融合,采编更该分开

进入2015年,媒体融合发展将在更广的层面进入实操阶段。从世界范围看,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走过了报(台)网互动和媒体并购整合阶段,目前进入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媒体深度融合阶段: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挖掘信息内容,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和手机信息终端的功能一体化,比较典型的如《赫芬顿邮报》。但从国内情况看,还较少有这样的深度融合的媒体形态出现。目前,除了一些有大的政商背景的新兴媒体,如上报集团的澎湃、界面等被称作深度融合的,“作品”外,更多的地方性新闻媒体,其实仍然在报纸和网媒如何融合的路上摸索徘徊。讨论的多,实操的少;建立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多(如微博、微信矩阵,利用二维码开立视频频道等),真正实现报纸和其他类型网媒融合的少。从报纸情况看,更多的也只是比以往更强调内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强调报道的深度化,并以此来与新媒体的滚动播报、互动服务以及社交特性相区别,实现错位发展。

由于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家报纸比以往更强调自己的公信力,更强调深度报道以区别于即时性碎片化信息,报纸流程实行采编分开制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作为全媒体记者,记者们针对的不再只是报纸,而是不同的媒体平台,需要得到不同媒体编辑的配合和指导,如果各平台编辑形成大的“中央编辑部”,采与编在部门层面就肯定是分开的了。就报纸编辑而言,则必须依托自己的平台理念来对记者的稿件进行处理。

其次,由于记者往采编平台上“弹”来的许多是适应网络和移动媒体的即时信息,报纸编辑在发现这些信息后,要做适合报纸的深度化报道策划,此时,编辑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而报纸只有实行采编分开——编辑主导版面——以版面带动记者的流程设计才能实现编辑主导意图。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讨论中,目前比较流行的一套说法是:新闻媒体要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突破现有限制和流程,运用新技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进行重组和整合,由此,要建立统一的编辑部,形成“全媒体编辑”,实现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发布。但在实践中,由于编辑手段和媒介需求方向不同,以及编辑操作时间上的限制,从组织上物理上或可将传统媒体编辑部和新媒体编辑部合为一体,但具体到各媒介的编辑个人,则不大可能融为一体,实践中仍会有分工,“各干各的”,不可能一个编辑一会操作报纸,一会儿又操作新媒体。仅就报纸编辑而言,发挥编辑主导作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对用户的分析,以策划“干预”报导,只有不再采用“采编合一”制,才能更好地实现。

再次,对不适合报纸编辑的稿子,特别是一些还未经核实的网闻、信息等,有些可能会为了及时性,而先在网站、移动媒体端出现,但报纸编辑完全可以毙掉此类信息,以体现报纸报道的公信力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只有采用采编分开制,编辑们才不用担心记者部门的意见而妥协。

总之,由于在媒体融合时代报纸的编与采分工更细化,更加分离化,所以,采用采编分开制更为合理。

二、采编分开的积极意义

报纸编辑流程实行采编分开制比采编合一制更有优势。

第一,采编分开可以更好地体现编辑的专业化。

采与编本来就是两个方向,就如同企业里的采购与总装,各有分工,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制造更好的产品。从专业角度看,记者采集新闻信息,把稿子发出来是其第一愿望。而编辑的职责是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整合和梳理,把记者的稿子发出来,并不是编辑的第一选择,第一选择永远属于读者的需求。采编分开后,编辑可以更好地完成对稿子的监督、修改与淘汰,以提高上版稿件的质量,提高版面的新闻价值;可以更好地加工稿子,锦上添花;可以对稿子本身缺少的东西进行更好的补充,雪中送碳。而在采编合一的情况下,编辑会更多地受制于部门利益,失去编辑的独立性,常常以完成记者的“把稿子发出来”的愿望为第一选择,不利于编辑专业化发挥。如笔者所在的《滨海时报》,此前一些采编合一的部门,由于记者与编辑同处一个部门,内部记者关系稿、软文稿经常上版,长此以往,不仅稿件质量难以提升,甚至牺牲了一些真正的新闻报道。采编分开后,版面成了全报社的平台,各采访部门都要在这一个平台上竞争,拿稿子说话。采编合一时,编辑挑选稿子的出发点是自己部门记者的稿子发了没有,甚至是先顾自己的稿子发上来。而采编分开后,编辑是以读者的眼光替读者来挑选稿子,而不是从记者的需要出发来选择稿子,这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意义重大。

第二,实行采编分开,可更好地发挥编辑主导作用,强化纸媒的权威性。

采编分开后,编辑的独立性得到保障,有利于形成以编辑为主导的采编运营机制。互联网时代,做独家新闻已经是一种奢侈了,大家经常会面对同样的新闻、同样的题材。而“同题作文”下,编辑的提前介入、参与策划、“干预”报道成为致胜的关键一环。除了前期策划,后期编辑环节的内容取舍、配发图表和言论、链接相关信息及至版面运筹等,只有实现采编分开,编辑才可以更好地贯彻自己的编辑意图,避免采访部门的制约,在版面上更好地体现出区别于其它媒体报道的新闻价值。

第三,实行采编分开制,有助于实现采编与经营分开。

过去一年中,有不少知名的媒体人被批捕,表面看,是由于在经营中出了问题,贪污或敲诈。但每一个案件的背后,几乎都和采编与经营不分有关。特别是一些经济类报刊或经济类版面,采编与经营不分的比较多。而仔细分析,支撑这种“不分开”,的,往往是采与编的不分开。许多报纸的经济部或经济类版面,都是实行采编合一制的,这样,就为商业软文、敲诈稿件、一面倒的不公平报道、打着合作的晃子开商业版面等开了方便之门。如果实行采编分开制,采与编之间天然地就有了一道屏障,编辑可以更好地监督稿件,更好地坚持立版原则,也就为采编与经营不分堵上了一面墙。

第四,实行采编分开,可更方便培养报业新人。

在报纸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由于报道的及时性只能让位于反应更快的新媒体,报纸将更注重于公信力、权威性优势,报纸内容将更注重于深度化。由此,编辑的主导作用加强,版面导向更趋强化。编辑作用的强化,使得媒体新人的培养也要发生变化。在以往采编合一的情况下,往往是强记者,弱编辑,记者来什么就发什么,报纸新进的人,也往往是跟着记者先做见习。而在采编分开后,编辑的作用得到强化,报纸新招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先到编辑部实习,熟悉报纸流程、编辑导向,训练选择新闻、稿子的快速修改、参与写评论、参与实战组版,熟悉版式安排。这样,经过编辑岗位训练过的新人再进入采访部门成为一名记者后,就可以清楚报纸有别于新媒体的深度化报道的“真实”需要,知道如何采访有用的“点”,也知道如何处理稿子,写出的报道,才更适合报纸版面使用。

三、采编分开制下,如何化解采编矛盾?

采编分开后,会不会产生采编矛盾?会不会不利采编沟通?这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采编分开,采与编之间的矛盾是自然会发生的,也是一种需要,并不可怕。笔者曾作为《滨海时报》夜班编辑部的成员到《人民日报》总编室就此问题进行讨教。其总编室的一位负责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既然设计了采编分开这种制度,就是天然地让采与编有一定的疏离,这就如同从机制上解决企业内部市场化问题一样,采编分开正是报社内部“市场化”的改革。编辑记者不在一个部门了,所有的记者都要面对编辑平台同台竞争,拿稿子说话。这实际上,是将版面和本位拉得远一点,把版面和读者的距离拉得近一点。

由此看来,采与编适当的疏离和矛盾,正是采编分开这种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编辑对版面负责,记者对稿子负责,并最终实现一切只对读者负责。所以,采编分开后发生采编矛盾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报纸提高质量所需要的。

但如何既坚持采编分开,同时又不至于激化矛盾,造成稿子的短缺?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支强大的编辑团队。各版编辑要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并不只是一个编辑面对记者。团队内部团结协作,遇到指挥不动的记者,除了沟通外,要约其他记者帮助完成选题,或动员团队资源,甚至自己采写完成。

其次,编辑要把记者的稿子尽可能地升华,让记者“买账”。编辑对稿子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要深度介入,当编辑对记者稿子的贡献超过50%时,自然会得到记者的赞赏,这样的情况多了,采编的矛盾自然就少了。

此外,在版面安排上,编辑要充分运用编辑手段,以配发评论、配发各类图表、新闻链接的操作,直接让稿子在版面上得到升华,编辑自己甘做幕后英雄。久之,记者就会接受编辑的指导了。

(作者系:天津市滨海时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责编:(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