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浅议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王  萌

2015年05月06日16:1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要: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灾难事件;新闻;摄影;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即给人类带来不幸的社会原生态的新闻[1]。灾难事件既包括了台风、旱涝、地震、海啸、瘟疫等自然灾害,同时也包含了战争、暴力、恐怖、传染病、车祸、矿难等人祸范畴[2]。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过程,是人类在突发事件中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新闻摄影人在危难的瞬间扮演着人类信息传递的使者,瞬间的永恒在危难中升华新生的力量。由此可见灾难新闻摄影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具有50多年历史的新闻摄影比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即“荷赛”),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奖有41次都被灾难新闻摘取,其他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比赛有,“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简称)、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等,在这些比赛中灾难新闻摄影获得殊荣的比例往往都占据了很高份额。在传统的灾难新闻摄影图片中,多数新闻图片内容凸显死亡、饥饿等的内容,画面有着浓烈的悲剧感,色调多以为主充斥着悲伤痛苦。但近年来,作品在表现这一悲壮事件的图片中不乏出现了笑脸、童真、炊烟等构图,为这一凝重的主题注入了清新的元素。受世界新闻摄影主流意识的影响,我国灾难新闻摄影也开始变革,如何表现凝重主题的人文关怀、如何在镜头定格瞬间彰显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怀,灾难新闻摄影的表达方式突出以歌颂生命,表现出中国摄影在报道理念上的思考,促使报道手段的发展,引导摄影者的思考与成熟。现就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简要分析如下。

一、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

(一)灾难事件的特点

灾难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图片在新闻界各种摄影比赛及新闻媒体中之所以占据重要地位,是源于灾难事件的特点,及前提性因素决定的。它的特点有:

1.瞬间突然性。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摄影记者甚至来不及思考,只是下意识的瞬间抓拍,所以这一点对摄影者的要求极高,摄影者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抓拍能力,还要有极强的应变及自身的保护意识,在危险处境中应对各种变数,完整的保留瞬间纪实抓拍。这一瞬间的突然性成就了一副作品的永恒,这一秒的记录体现了摄影人的职业素养。

2.危险性。面对灾难事件,尤其是在战争冲突中,战地记者的及时报道真实真切,战争题材摄影图片优劣,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远近,现实中战地记者每一张鲜活图片的诞生,都冒着可能威胁到生命的危险。在现场抓拍的瞬间,一手触动着快门,一手触及着死神的边缘。

3.选择个体性。面对灾难的瞬间爆发,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个体,他首先是作为个体面对着血腥、伤害等。在他的镜头前是生命的逝去,是场景的悲壮。在这一刻面对悲剧中的死者或家属心存悲悯,另一方面又需要一个清醒的声音唤回职业新闻者的姿态,在新闻现场完成本职工作。正是因为灾难新闻摄影的独有特点,决定了这一题材的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也极具现实价值,也是摄影界持久的厚重题材。

(二)核心价值

灾难新闻图片的关注度极高,是因为有着前提性因素:新闻价值高;图片视觉优势;拍摄技术难度颇高。新闻价值重大体现在灾难新闻图片多数反映的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重大题材。这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与人文价值观的最直观的交锋。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摄影纪实、图文结合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而在纪实图片提示中,图片呈现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烈的。拍摄的技术难度体现在灾难事件对摄影者的生命,甚至精神、情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充满了危害。灾难新闻摄影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新闻报道。除了忠实于新闻事实之外,还应该有弘扬人类正能量的倾向,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弘扬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展现对人类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感等丰富内涵。

二、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

摄影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媒体的传播介质,首要责任是担当人类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摄影就是用图片彰显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特别是在灾难事件面前,通过图片纪实手法凸显人道主义精神、人文关怀深厚。在多元社会中,关注人性的光鲜,树立对生命的敬畏。《白求恩大夫》是对战争年代最为著名的记录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大夫不顾自身生命安危,行医者天职的形象近乎完美地永久定格。照片题材是灾难性的残酷战争,而图片首先是对白求恩大夫个人人格的真实写照与诠释,凝视照片会发现它不仅仅是此时一人一事的感动,而是对惨烈战争的强烈抗击,仁爱是全人类的力量,人文关怀不分国界及远近。无论何处,无处不在。

2010年9月第94届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作品《得梅因纪事报》女记者Marry Chincl拍摄的营救现场,画面利用双向对角线的构图形成营救中强烈的紧张感,意外事故的紧张时刻被凝结住,美国得梅因一处河道发生落水事件,此时一名建筑工人用起重机紧急地上营救着落水者,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刻,营救者那一道长长的挂臂正是希望之手,落水者命悬一线的时刻,努力伸向上空的渴望生命之手被定格在那惊心动魄的瞬间。这瞬间让人性闪耀出灿烂的光芒,这种爱的力量迅速传递着人类的大爱。它将新闻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恰到好处的结合、凝固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每一瞬间记录着人们对生死一瞬间的无限关注,记录着对生命的敬畏,升腾着对生活的希望。在一幅优秀灾难新闻摄影作品中,人们看不到悲哀、痛苦,看到的是博爱、蓬勃的生命。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文关怀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新闻摄影以镜头对准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目光聚焦世界。作为摄影题材的重大课题,灾难事件报道,新闻图片更能够表现事件的瞬间性、突发性,突出事件的危急与重大。对世界热点是高度集中,也使得人们对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都是由当时备受关注的照片留下的,从而由此引导社会关注的共鸣。新闻报道伤害其感情的采访拍摄有损于新闻工作者形象本身。伤到最痛处的表达是要将希望扩大再扩大,让受伤的心灵备受呵护,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摄影人社会责任的体现。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就在2009年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中,《深圳晚报》记者的作品《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这幅表现汶川地震废墟上升起袅袅炊烟的图片受到“荷赛”评委的亲睐,并非偶然[3]。图片刊登于2008年5月22日《深圳晚报》,画面照片拍摄于北川擂鼓镇胜利村。反映的是傍晚时分,一对中年男女在做饭,所谓厨房是残垣断壁的灶台。图片的背后是深刻的人性体现,拍摄者从小小的聚焦中展现出人类永恒的瞬间,彰显着厚重的人文关怀。这种生机的力量迅速蔓延开来,对灾难中的人们是一种振奋,对痛苦的生命逝去是一种坚毅活下去的勇敢,此刻的一张张图片流露出的信息,已超出了摄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此刻摄影人肩负着社会意识的责任,承担着人类生生不息的主题,一幅“炊烟”图给废墟中的汶川注入了勃勃生机,面对黑镜头的乐观内容,情感流露至情至理。灾难新闻摄影,在视觉表现艺术上,除了要遵守艺术审美原则,生动再现拍摄主体的动态、情感、心理特征、肢体语言等。还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拍摄者-拍摄主体-受众三者之间情感交流与共鸣[3]。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摄影充分尊重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4]。

四、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摄影争议不断,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正逐渐走向成熟,从单一“灰暗低沉”的片面理解走向多元化。关注灾难、歌颂生命、表现积极向上的乐观另类表达方式。

(一)避免审美“疲惫”

摄影者对灾难新闻的理解深度层面不同,如西方灾难报道太过“悲情”和“血腥”。我国则多数报道救灾过程的“领导关心”“灾民信心”等方面,面对灾难本身的发生原因、现场、责任追究报道不够。注意积极作用的呈现,逐步呈现摄影图片的客观公正化,以报道灾难内容为主,适当的表达积极正能量精神,这也能避免受众的审美“疲惫”感。

(二)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展示希望

摄影师有责任将这个世界的喜悦和悲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过无数次的战争洗礼、瘟疫、地震、火山等付出了生命。摄影者无疑是更为震撼的个体。拍摄者作为职业新闻人在履行职业守则时,为了坚守岗位,拍摄不朽之作,往往置自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遭受难以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并为之付出生命。美国摄影师凯文·卡特就是无法承受社会压力,致使他在获奖后3个月举枪自杀,这种实例让人痛心。因此,对灾难摄影题材理念的研究,业界逐渐向着良性空间发展。悲壮的题材中孕育着新生的勃发,给人以尊重、关怀的人文情怀,于是,从严肃主题下,走出了微笑的小学生、坚强的男孩、震后废墟上的炊烟等等。这些都是给受众心理上的减压,优秀灾难新闻图片用自己的成绩表现了对灾难新闻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样的场景也许比任何获奖都更有价值。随着新闻价值观的不断充实,摄影理念的发展日趋成熟,灾难新闻摄影作为重大题材背后凸显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摄影者的风向标。在以大爱、无私为内容,以图片为传播形式的过程中,全球新闻界人士追求的永恒主题是如何更加积极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让人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行,让人类力求达到和谐平衡发展,将是全社会各方人士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张淑华,王长宏.“黑镜头”里的微笑:新闻摄影“乐观”表达灾难的价值和技巧[J].新闻摄影,2007(12).

[2] 胡长全.从荷赛看中国灾难新闻的图片报道[J].视听纵横,2006(1).

[3] 郭建良.从三幅炊烟图看中西灾难新闻摄影理念的差别[J].摄影与美术,2009(4).

[4] 郭丽.论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摄影,2009(5).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