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的类比策略探讨

李小平

2015年05月07日13:4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类比策略在包括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公共事件干预中的独特优势;然后着重分析了这一策略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所具备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高校所拥有的大批类比艺术高超的教师队伍以及教师与学生间认知结构趋同的特点是高校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采用类比干预策略的独特优势。同时,类比策略以相似性为基础、属于以一对多的格局以及相关参与者富知、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等特征也容易导致类比干预策略失败,故应审慎运用。

关键词: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类比干预策略

一、高校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温床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民众围绕某一主题在网络中以集中的方式表达其观点、主张或利益诉求的事件。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并未获得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园的局域网内部,不如社会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那样动辄引起重大的社会关注;第二,相较社会而言,高校爆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因较弱,不容易爆发该类事件。然而随着各类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不断爆发,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以往的认识是存在偏颇的。高校其实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温床,且一旦爆发影响力亦不容小觑。

原因在于,尽管高校爆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因较弱,然而在滋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条件方面,高校却也同时具备了诸多校外社会环境所不具备的条件。

首先,大学内部网络的普及性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技术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接触网络的热衷程度均非其它的群体可比[1-3]。

其次,高校有着庞大的以聚居方式生活在一起的、有着相似的志趣、相似的理想追求和共同关注的人群。有研究者将之形象的称为存在着共同的兴奋点[1],因此事件一旦爆发,将比其它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更迅速、更大规模的聚集行为。

再次,在高校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参与者——大学生往往具备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有着胸怀天下的抱负,有着成熟的辩证思维和强大的理论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还处在心理上的合法延缓期,看问题难免偏颇和不成熟[2]。

最后,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在校园内或大学城内,而参与的主体大学生也生活在校园内或大学城内,因此虚拟空间的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空间的群体性事件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的程度高于其它网络群体性事件[1]。

总而言之,高校同样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温床,需要审慎的思酌应对和干预之策。

二、类比策略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的优势

在很多情境中,网络群体性事件之所以爆发,是因为沟通不足和误解所致。此时事件干预中的重要工作就是沟通。而在沟通策略中,类比策略有其独特的优势。正如数学家波利亚说过“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4],它可以将一项政策、一个理念以及一种观念与受众容易理解且熟悉的做法、观念进行类比,在不需要复杂逻辑论证和繁琐举证的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沟通者和被沟通者之间的理解与意义通达。而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当中,沟通实现得越早、误解消除得越快,网络群体性事件消解的速度也便越快,发展的规模也就越小。因此如果类比恰当,它将为控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演化赢得宝贵时间。也正因为如此,类比策略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中,乃至所有的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中都有重要价值。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众多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一种,因此,类比策略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的价值同样也存在于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但是本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独特性,类比干预策略对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的价值而言远不止于此。其中的理据是,类比沟通的实现是需要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的:1.找到一个沟通的受众熟悉的类比对象,挖掘并利用它与沟通目的间的相似性为沟通服务,从而干预网络群体性事件;2.沟通者所进行的类比必须被受众感知为合理的类比。因此相应的,在运用类比策略进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干预过程中,如下两个条件越具备,干预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1.沟通者善于发现沟通目的与受众熟悉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2.沟通者和受众间有相似的认知结构和看待事物的认知模型,从而令沟通者的类比思维更容易被受众所理解。毋庸置疑,高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干预在这两个方面是具备得天独厚条件的。首先,高校拥有大量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他们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将知识、思想、观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中类比技能就是其中必定会涉及的技能。因此,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要获得类比技能娴熟的、有类比艺术的沟通者很便捷;其次,在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认知结构的差异要远远小于现实社会中沟通者和被沟通者的差距。理由是,一方面,因为正是教师传递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考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在高校的学术氛围内,教师与大学生也有着更加“趋同”的学究气质,这也令二者认知结构的相似性得以进一步加强。因而如果选取教师作为沟通者的话,将令沟通者的思维更容易被受众所理解。

总而言之,类比策略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能善加利用,将在干预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类比策略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潜藏的问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类比策略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存在特殊的优势。但是无论是相关的研究,还是现实的教训,都显示,类比策略并非一种完美的干预策略,如果使用不当,它不但不能实现干预的目的,其自身还有可能成为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加剧和演化的因素。例如在相关风险沟通的研究中发现,风险类比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使用不当往往会加剧民众对风险的恐慌[4];再如,某移动公司的老总在回应为何每个月用不完的数据流量不能退款时,给出了一个类比“吃不完的肯德基也不退款”,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公众的理解,还被肯德基回应“吃不完的肯德基可以打包”,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5]。

如果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将会发现道理很简单,既然是类比,也就意味着沟通对象和类比对象之间必然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存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这样高度敏感的公共事件的应对中就有潜在的问题。首先,这种差异的存在必然令沟通存在一定程度上失败的可能。在一般情况下,比如日常教学或人际交流,类比失败也许并不算严重,无非就是沟通者和受众之间相互没有实现理解的目标。但是在公共事件中,由于其独特的敏感性和被沟通对象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样一种形势,一种失败的类比沟通将很容易被理解成沟通者的敷衍、不重视以及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从而令被沟通者认为只有进一步加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规模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迫使沟通者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最终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加剧和聚集规模的进一步推高;其次,在公共沟通中,一对多的格局也导致类比沟通策略存在风险,这与众口难调的道理是相似的,一项类比要令沟通的目的通达到成分复杂的沟通群体中是困难的。因此,即使一项很有艺术的类比沟通策略,依然有可能令某一部分人感受到被忽视、敷衍甚至愚弄。如果这一部分人的感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被其它成员所接受的话——毕竟,群体性事件中,参与群体性事件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可能性要高于参与者和干预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可能性——那么群体性事件依然有可能被推高。除此之外,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参与者往往是大学生,这一现实也令类比沟通策略进一步存在失败的风险。首先,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富有批判精神、辩证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理论思维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在网络群体性事件沟通者和被沟通者在情绪上处于对抗状态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沟通者的类比往往是挑剔性的、苛责性的,也就更容易发现类比间的差异,而非类比间的相似性,因此类比沟通容易出现问题;其次,大学群体是一个专业结构复杂的富知群体,当一个类比干预策略给出时,不同专业的参与者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这个角度而言,总会在一些被沟通群体间产生沟通失败。

四、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基于类比干预策略的建议

基于上面的分析以及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本文对类比策略在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的运用,提供如下建议:

首先,运用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类比策略是一种既有优势又有问题的干预策略,它本身并不完美,因此动辄打个比方,作个类比在干预中是不恰当的,应该审慎的运用,比如应该在这一策略运用的风险和干预的时效性之间进行审慎的权衡,如非干预的时效性很重要则不如不用。

其次,在决定使用类比策略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降低使用它的风险,其中的具体策略可以包括:

1.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选用熟悉学生且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充当沟通者,同时要避免选用尽管工作于宣传等部门却不熟悉学生或没有深入浅出沟通能力者充当沟通者。如果做不到的话,至少也应该在沟通前由相关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类比沟通失败的可能性。

2.应该采用线上问题线下分类沟通的策略。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存在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尽管不知道参与事件的个体有哪些,但是参与事件的群体是明确且集中的,它不像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且对象不明确。这就为线下干预线上的事件提供了可行性。同时这也为针对不同的对像采取不同的类比沟通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克服了社会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中,一个类比干预策略要针对所有对象所带来的沟通风险。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对类比沟通策略的效果进行小规模测试,从而避免贸然拿出的类比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理解倾向,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干预策略的误用而被推高。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唐霞.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高发类型分析及引导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2] 王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J].江苏高教,2012(2).

[3] 张红阳.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4(5).

[4] 钟凯,韩蕃璠,郭丽霞.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中风险比较的应用及常见问题[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1).

[5] 肯德基调侃中移动显机智 反讽手机套餐流量清零[EB/OL].新华网,2014-03-11.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