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郭敬明推出第一部《小时代》之后,中国影坛就进入了一个新人导演辈出的时代:他们有的跨界而来,有的是电影学院培养出来的新秀。面对中国这个数额日益庞大、现象日益复杂的电影市场,新人导演也难免陷入到要艺术还是要商业的纠结之中。今年“五一档”电影的战况,让这种纠结变得更难解了。王小帅的《闯入者》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却难以获得好的排片和票房。尽管王小帅本人站出来呼吁,甚至谴责,依然于事无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诩为产品经理的黄晓明经纪人黄斌,他的导演处女作《何以笙箫默》是五一期间票房最高的国产片,口碑却比《闯入者》差了很多。是左手抓艺术,向大师看齐?还是右手抓商业,做产品经理?对于刚刚入行的新人导演来说,这真的是个难题。
在上周末举行的“新浪潮论坛”上,今年将有作品上映的几位新人导演——《少女哪吒》的李霄峰、《心迷宫》的忻钰坤、《煎饼侠》的大鹏、《少年班》的肖洋等齐聚一堂,讨论未来到底是选择做贾樟柯,还是郭敬明。面对这道选择题,几乎每一个人都选择了用迂回婉转但又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足见他们心头的犹豫。李霄峰不愿意去区分文艺与商业,认为只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之分;曾为多位电影导演操刀剪辑的肖洋举了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为例子,指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节奏缓慢,应该是划入文艺片的,却卖得很好,所以关键还是要看是否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忻钰坤则道出了新导演不愿意做选择题的真实原因:“新导演最怕被定位,想做好商业和艺术都不容易。如果被定义为某一类导演,另一类的项目就不会找你。”
贾樟柯,还是郭敬明?这道“难题”并不难解。正如冯小刚所说,一个好的导演必定是有话想对这个世界说。如果无话可说,或者想说的话都已经说完了,那就不要再勉强干下去了。贾樟柯和郭敬明,其实都有话对这个世界说——别忘了郭敬明本职是个作家。笔者认为,凡是在有话要说的前提下拍出来的电影,都可以算作重视个人表达的艺术电影。拍得好不好,那是导演水平问题。票房高不高,那只能验证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观众认同导演的观点而已。
电影大师,还是产品经理?这根本无需选择。让导演来管票房的事,本来就是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在一个成熟的体系下,自然有专业人士来干产品经理的活。不排除产品经理有成为好导演的可能,但如果一个新导演只是一心想着干产品经理的活,是成不了一个好导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