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敬一丹南京分享新书 聊退休计划:我需要一个间隔年

2015年05月26日08:25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敬一丹:我需要一个间隔年

  敬一丹

  “国民大姐”敬一丹昨天下午做客南京凤凰书城与读者分享她的新书《我遇见你》中的一个个记忆深刻的小故事。而从扬子石化特地赶来的读者则深情并茂地现场朗读了10年前出版的《一丹随笔》中的一篇《从三个角度看长江》。短短半个小时的见面会,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敬一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读研究生辅导学生实习时在南京“驻扎”了一阵子,多少年来她一直想去梅花山赏梅,去年初春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扬子晚报记者 蔡 震 文/摄

  南京云锦,美得无法言说

  南京留给敬一丹的记忆是,“每次来,我都没有陌生感,即使是第一次来,也感觉早已经来过。”她说,北京、南京、西安这几座古城她都喜欢,但南京最大的特色是城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最快乐、最沉重的采访都发生在南京。”在敬一丹的印象里,位于城西的“两馆”让她记忆深刻。“记得那是2007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即将开放,正在布展,我在里面呆了一个星期,现在想起来记忆都是灰色的。”敬一丹说,她感觉实在是压抑的时候,就跑到一街之隔的南京云锦博物馆呆一会,“看见五彩缤纷的云锦,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南京云锦,美得无法言说。”

  为了制作《焦点访谈》节目“南京在全国率先发布空气质量指标”,秦淮河沿岸留下过敬一丹的足迹。但唯一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机会去梅花山赏梅,“往年,南京梅花盛开季节正好是全国两会,去年,我第一年没有参加政协会议,赶紧跑来南京,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再次来到南京,勾起了敬一丹许多往事,在北京广播学院实习课程时她很想来南京,结果被分到了苏州,“江苏的城市都在沪宁沿线上,每个城市都有我们班里的同学,我一有空就跑来南京。”后来,读研究生,作为辅导老师,她带队本科生实习,实实在在地在南京“驻扎”了一阵子。问到对南京的评价,她感慨,“南京是一座大气、舒展的城市,山水城林非常有节奏。”

  需要一个间隔年,想一想

  敬一丹担任《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主持人时已经迈过了40岁的门坎。在中国电视屏幕上,40岁已经超过了“警戒线”。假如她仅仅是一个电视符号,仅仅是一只雅致的花瓶,她也许早就被取而代之了。然而,她不是。阅历因年龄的增加而广博,思想因岁月的积淀而深邃,经验因时光的迁演而丰厚。这一切对敬一丹而言,“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昨天在和读者交流时,敬一丹笑问在场的读者:“你们是我的读者还是我的观众啊?”有两三位读者喊道:“观众!”敬一丹感慨在各地签售时面对很多读者和观众,是一件很有趣的互动。她说:“我写了一本关于回顾我职业经历的书,但每当和读者交流,我觉得也是在重新回顾我自己。因为他们是用另一种角度看待我。”

  敬一丹表示,正如书名《我遇见你》一样,这些年让她采访过却又难以忘记的是边远地区的孩子们。“六·一马上就要到了,我惦记着他们,有机会我会回访那些孩子,写写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敬一丹还透露,她有可能会更多地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参与女儿所在的“美丽中国”公益组织,她很欣赏那些去公益支教的年轻人。

  上个月的27日,敬一丹正式从央视退休后一直忙于在各地签售新书,谈到未来的打算,她表示像大学毕业生一样,需要一个间隔年。“我也要停一下好好想一想。其实,我觉得退休并不是像别人理解的那样再也不见。”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敬一丹表示,采、编、播合在一起,才能展现她的个性。

  敬一丹说她遇到朋友的妈妈石铭阿姨,已经90多岁的老人家对她说,在自己60岁离休时定了一个30年计划:办一份报、出几本书。“和95岁的石铭阿姨比,我可不才年方六十嘛。”敬一丹笑着说,“我所面对的是一个逗号。”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