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记者》>>2015·第5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丁法章《我的新闻人生》节选——了解读者最要紧

丁法章

2015年05月27日10:58  来源:新闻记者  手机看新闻

1992年7月1日,《新民晚报》由4开8版扩为4开16版的历史性决策,一举获得了成功。在扩版提价的情况下,发行量未降反升,这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赵超老关于“最要紧的是了解读者”的亲切教诲,无时不在激励着全体同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读者意识。

扩版之前,报社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和采编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会调查组,广泛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奔波于大街小巷、百姓之家,虚心倾听各种层次、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对报纸扩版的意见。这一切,使我们对读者想什么、要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对策划扩版后的报纸格局、确定编辑思想、开设有关栏目,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依据。在扩版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我们又于同年10月18日至11月21日,通过版面开展了一次规模更大的有奖调查活动,征询广大读者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结果有6.5万余位读者寄来了反馈信。扩版前后的这两次大规模读者调查,无论是扩版前的建议,还是扩版后的反馈,作为对广大读者的回应,在版面上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强化时效性——以“先声夺人”为基本战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广大读者对各种信息“先知、快知”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在两次调查中,不少读者都热切希望我们增强时效观念,努力将“先声夺人”作为基本战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家求新求知的欲望,才能在与日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鉴于此,我们明确要求扩版后的新闻版面,至少有二分之一以上是当天新闻,也就是日报截稿后从凌晨到中午发生的新闻。对第一版要闻、第二版综合新闻和第四版国际新闻所刊发当天新闻的比例,要求还更高一些。同时,对发生在祖国各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新闻,要不惜工本突击采写,及时向广大读者提供“精神快餐”。譬如,1993年1月中旬,当得知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为全国关注的新闻人物阮崇武有可能出任海南省省长时,即刻派出记者跟踪采访,结果2月5日在阮崇武当选为海南省省长的第二天,本报就推出了长篇人物通讯《阮崇武海南上任记》,次日即被香港《文汇报》全文转载。

除了在采写新闻上力求“先声夺人”之外,对专刊、副刊则强调是新闻版的延伸与扩展,应做到反映现实、服务现实,与读者贴心,有鲜明时代感。此外,我们还十分注重应用现代传输手段,扩大代印点,使异地大中城市的读者能尽快看到当天的《新民晚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有益于强化时效性的措施。

扩大覆盖面——以传播信息为首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信息对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本报对扩版后版面布局的构想,正是从信息社会的特点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出发,注意扩大新闻版面,增加信息容量。在扩版后的16个版面中,有9个属新闻版面,如果去掉两个广告版,新闻版所占的比例高达60%以上。就是这样,本报每天以多篇幅、大容量报道本市以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新闻,以满足广大读者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同时,对5个专刊、副刊版,我们也力求拓宽题材面,增加辐射力,无论是传播知识,还是提供旅游、健康、娱乐、家政等服务信息,都力求给读者以启示与帮助。即使是广告版,也尽可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第15版的分类广告,由于具有社会性、服务性、实用性,很受读者的欢迎。

为了保证新闻版面充分发挥传播信息的作用,我们大力提倡和鼓励记者多采写消息。因为消息是报纸的主体,如果削弱消息的主体地位,势必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的减少。

力求高品位——以舆论引导为根本目标

尽管发挥信息功能是报纸的首要任务,但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还有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在当前,就是要通过舆论宣传,动员群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断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环境。这才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是从这样的根本目标出发,本报扩版后在加强时效、增加信息容量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报道,尽力通过加重改革开放的报道,使广大读者对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改革开放的前途更加充满信心,从而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为此,1993年元旦、春节前后,本报陆续推出了《浦江改革潮》和《改革开放新鲜事》两个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正面报道和典型事例,突出观念更新的主题。所有这些,对有针对性地帮助读者解疑释惑,对宣传商品和市场观念、开放和竞争观念、效率和效益观念、民主和法制观念等,一句话,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又如,本报在加强社会新闻报道的工作中,除了强调反映的快速、题材的新鲜,还十分注重具有普遍教育意义,能折射时代的瞬息变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在当前,就是要努力撷取人们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其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所出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反映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新变化,体现伦理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新进展,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新闻版面如此,专刊、副刊也同样有一个提升品位,把握格调,尽可能向读者提供具有认知、审美、娱乐价值的精神食粮的内容。

焕发参与感——以服务读者为激励机制

实践告诉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增强读者意识,关键就看你是否真正面向读者,热心服务读者,吸引读者参与。只有真心实意为读者着想,多采用读者参与的形式,使读者感到你的心是和他们相连的,才能赢得读者。本报扩版之后,在这方面有特别深切的体会。

在扩版前的社会调查中,不少读者尖锐地提出:“你们经常讲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从报纸的内容到形式,都存在不小的距离。”经过认真分析,我们深感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真正使读者成为报纸的主人。在制定扩版编辑思想时,我们除了强调校正报道视角,突出面向基层读者,倡导写身边事、议热门话、抒人间情,力主写凡人、凡人写、为凡人以外,还决定通过开展为广大读者办实事、谋福利的活动,吸引大家关心我们的报纸,参与我们的版面工作。在这方面,仅1993年3月份以后的一个月里,本报开展的影响较大的活动就有两项。

一项是由本报和上海市内电话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老年咨询热线活动。从3月6日起,只要在规定时间里拨打电话“160”,便可以得到医学专家、社会学家有关老年人医疗、法律、心理、家庭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这个活动,对上海205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不啻是个福音。连续几天,不少得到满意服务的老年读者来信,称赞这是本报为社会尽责的一件实事、一大善举。在提供咨询热线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将其中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容,编入固定栏目,又引起了更多老年读者的兴趣。

另一项是为配合199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全社会和市民群众中强化“质量是上海的生命”意识,本报从3月8日至15日开设了“今日投诉热线”,每天上午8:30~9:30接受读者投诉,形成当天投诉,当天曝光,当天跟踪采访,当天进行整改的全民质量活动。投诉热线开通后,每天电话铃声不断,第一天,本报总机48条对外线路全部爆满。副市长蒋以任,市经委副主任、技术监督局局长李传卿对此十分重视,来本报亲自接待了第一批电话投诉者。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巷尾街头、商店内外、公交车上,到处听到市民在谈论本报的“今日投诉”,说“晚报为消费者又办了一件好事”、“晚报真是和读者心连心”!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