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5年5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启示在“破”“立”之间

——对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兴建“便民信息服务亭”的调查

贾宝胜

2015年06月04日15:23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江苏无锡,时隔6年,“报刊亭”重回街头。不过,由于不局限于销售报刊,这个升级换代的报刊亭也被称为“便民信息服务亭”。

但与6年前拆除市区千余个报刊亭的急速与低调相比,这次无锡“便民信息服务亭”的回归,实属漫长等待后的一次“闪亮登场”。

由拆除到重建、由单一到多元、由报刊亭走向“便民信息服务亭”,在一“破”与一“立”之间,不仅折射出近年来全国报刊亭发展遭遇的困境与挑战,同时也有力地回答了“没有报刊亭,城市会怎样”的疑问。

为更好地了解无锡“便民信息服务亭”的发展情况,全面系统地总结无锡报刊亭求变革、求创新、求多元、求公益、求服务的发展经验,推动全国报刊亭尽快进行升级改造、功能重建、业态重构,中国报业协会近日到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进行了专题调研。

功能重构 让服务亭立得住脚

扁椭圆柱体的亭身,四周嵌着玻璃,亭内安装了电视、空调,亭身正上方还设有彩色的LED显示屏,看起来简洁、时尚、美观。在无锡解放路妇幼保健院门口和学前街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旁边,两个新的报刊亭矗立着,引来不少来往市民的注意,有人好奇地扒在玻璃窗上看看、摸摸、敲敲,并询问:“啥时候能开放呢?”

耐人寻味的是,2009年,无锡市政府曾因拆除报刊亭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09年2月,无锡市政府发布一份有关市容整治公告,决定对全市所有报刊亭进行整治。随后,市区共关闭、拆除了1241个报刊亭(棚、摊、点)。报刊亭拆除后,虽有少部分转入超市,但仍有不少市民反映买报难和不方便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无锡“两会”上,每年都有这方面的提案议案,政府的12345热线也经常接到相关的咨询或建议,由此也引起了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3年,在无锡时任市委书记黄莉新的亲自过问下,报刊亭的重置工作重新提上无锡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当年8月,当地规划、城管等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勘察的基础上,出台了《无锡市便民信息服务亭实施方案》(讨论稿),决定将运营工作交由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执行。

2014年9月,无锡市目标管理办公室发布的重点工作目标任务书中要求:将新增公共场所阅报栏、便民信息服务亭共100处。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将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实施这一工程,市政府规划的首批50个服务亭分两期实施,第一期10个服务亭的建设正在进行中,预计2015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期40个服务亭将待首批运营成熟,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再进行建设。

在时隔6年之后的2015年2月,无锡“便民信息服务亭”终于走上街头与市民见面了。

“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传统的报刊亭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要求。因此,新的便民信息服务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每个“便民信息服务亭”设计面积为6—7平方米,为室外人工值守型,配有高清LED彩屏、智能信息终端,亭体周边有灯箱亮化功能。即将开放启用的便民信息服务亭不像传统报刊亭只单独售卖报刊等文化产品,还将提供有价票卡的销售;报业集团还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在报刊亭可以利用市民卡实现水、电、燃气、公交等一站式充值和缴费。已经成型就位的两个报刊亭近日正在安装调试信息终端机,启用之后,市民可以进行电子政务信息以及商业、娱乐、食宿、交通、旅游、位置、社保、求职招聘等信息的免费查询。同时,LED显示屏和亭体还能够发布文明创建等公益宣传信息以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重大公共信息,空气质量、噪音等民生信息。此外,报刊征订、快件收发、慈善救助、报警指路、手机及电动车充电等其他便民服务,也会在运行成熟后加以考虑。

统一经营 让报刊亭走得更远

据介绍,无锡“便民信息服务亭”的日常经营管理,由无锡报业发展公司益众传媒分公司负责。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不对外出租、转让、承包,实行统一的“员工制”管理模式,可有效防止其变为“杂货铺”。

另外,“便民信息服务亭”实行“身份证”管理,在每一个亭的醒目位置张贴“亭身份证”,员工挂牌上岗,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充分发挥便民信息服务亭的作用。首批选点主要集中于城区快速内环以内,规划结合慢行系统和公交系统,在火车站、汽车站、居住区、商业街、商业中心、城市综合体等窗口地区、人流集中区域进行布点,从市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为市民带来便利。同时,规划在市中心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按一个亭辐射500-800米范围进行布点。在繁华地段“立足”,可有效缓解“便民信息服务亭”的经营压力,确保其能持续健康发展。

“无锡模式” 我们拭目以待

虽然无锡的“便民信息服务亭”在制度设计上解决了以前报刊亭形象差、利润低、发展不下去等难题,但作为一项重大的公共文化建设公益性工程,目前无锡“便民信息服务亭”建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但由于每个点位的土地权属不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在有的地方相当艰难;二是由于新型报刊亭建设投入资金较大,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大量布设会有一定难度;三是为规范管理,对报刊亭的运营模式和经营范围作了必要的限制,这种限制对“走得远”带来多大影响,还有待观察。

报刊亭作为城市公共文化和舆论阵地的“最后一公里”,作为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标志性符号,要想实现“建得了——活得好——走得远”的目标,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及助力协调推进,都必不可少。

近年来,拆除报刊亭的行为在不少城市都发生过,引来不小的争议,一些城市每每打着市容整治、还路于民等旗号,对报刊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取缔,不仅忽视了部分民众的现实需求,也不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民众文化素养的培养。那些矗立在纽约、巴黎、东京、里约热内卢等国际大都市的报刊亭,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报刊亭存在的合理性。破立之间,“无锡模式”既给出了初步答案,更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作者系:中国报业协会)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