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中国电影最大问题技术人才薄弱 电影人赶上黄金期

2015年06月11日08: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电影最大问题是技术人才薄弱

  漫画:邝野

  当下,我们电影产业的亮点在于市场活力,大家看重票房,看重明星效应,而不重视技术层面的贡献力。对国外明星制观念的引介,导致制片生产中明星酬劳不断提高,制片公司只有压缩技术投入这一块,满足明星的欲望,造成制作工艺水准不断下降。而当某一部电影不得不需要技术活儿时,就只好去国外找。

  ---------------------------------------------------------------

  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撰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故事片产量、全年总票房、全国银幕总数、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全国放映总场次等数据相比2013年,都有30%左右的大幅增长。我国电影的创作主体、观影人群都有哪些新特点?这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主编刘浩东。

  年轻电影人赶上了一个黄金机遇期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刘浩东:首先我国电影市场发展很快,影院建设、银幕增长很快。我们市场扩张的空间与潜力巨大,到年末估计能有近3万张银幕。在未来,中国市场将达到北美市场那么大,而且是文化整体感强的统一市场。

  这些年,我国电影产业在市场活力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虽然制作工艺进步不大,但终端市场快速发展带动票房收益增长,票房增长又给市场带来活力。现在过亿票房根本不算什么,5亿以上票房大家才看重。

  市场活力显现了,电影制作的投融资也就来了。过去电影投融资非常困难,现在情况完全变了,电影行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环节。

  中国青年报:《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指出,80后、90后已成为两大主要的观影人群,他们的电影消费有什么特点?这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刘浩东:18~35岁群体是影院消费的主流群体,现在这个年龄段基本是80后、90后。这个群体受历史的影响比较淡,更多受动漫、科幻小说、游戏的影响。他们已经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简单地说,他们消费的欲望被一种社会情绪、一种流行亚文化操控。

  去年很多人跨界当导演,综艺节目、网络流行小说甚至流行歌曲,都能以某种方式搬上大银幕。这里面包含了社会情绪、文化流行元素,将来的电影制作,从策划到发行,都会越来越重视这一点。钟情于电影艺术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但没办法,这是市场行为。可以预见,未来像体育、游戏等都会有人以电影的方式进行再生产。但必须强调的是,好电影艺术就是好电影艺术,不会完全被商业所绑架。

  中国青年报:青年电影创作者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军,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是什么?

  刘浩东:电影创作的主要人群就是20~40岁人群,70后、80后正好是这个年龄段。以前我们说第几代导演,现在电影圈每年出的新导演根本数不过来,为什么?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赶上一个黄金机遇期,很容易就找到支持的资金,拍摄自己第一部影片,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国外的年轻电影人一般都是先拍短片、微电影,通过这些来被制片人发现,然后才有机会拍符合商业机制的电影。

  中国青年报:2014年,互联网企业全面进入电影产业,这对电影产业有什么样的意义?

  刘浩东:互联网已经参与到电影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中,现在影院票房的50%~60%是通过互联网卖出去的,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片子点映之前会预售出一大批,让电影发行方提前看到市场预期。另外,大多数影视公司找投资还是比较困难的。互联网来了,就有大量资金投资影视项目。所以总体而言,互联网的进入在制作、消费等方面都是利好因素。

  互联网售票现在达到60%的占比,如果以后达到80%,就有定价权了。一些互联网公司作为影视项目的主要投资人,还会有控制权,这给传统电影产业带来危机感,所以产生了一些纷争。我觉得,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最终都会通过商业利益协商达成一致。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电影技术人才比较薄弱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短板是什么?

  刘浩东: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电影工业的技术人才比较薄弱,影片也缺乏技术推动的想象力。编导构思好一个场景,需要技术人才通过想象力来完成,反过来,技术人才的想象力也会提升整部影片的想象力。这是一种辩证关系,也是电影工业发展的基础。当下,我们电影产业的亮点在于市场活力,大家看重票房,看重明星效应,而不重视技术层面的贡献力。很多电影制作中的特效、特技,制作技术方面的活儿都是邀请韩国公司承包制作。

  就一部电影而言,制片人选择国内团队还是国外团队制作,无可厚非。但是一个产业要发展,人才储备不能出现断裂点。以前在国营厂时代,每个电影厂都有各种技术工人,有特技车间、烟火车间等,现在民营公司不愿意养活这群人,渐渐地,这个群体就流失、甚至消失了。现在甚至连剪辑师、录音师等都不好找,因为学剪辑、录音、美术的,都改行做导演去了。

  我们总以为,电影就是导演的艺术、明星的产业。对国外明星制观念的引介,导致制片生产中明星酬劳不断提高,制片公司只有压缩技术投入这一块,满足明星的欲望,造成制作工艺水准不断下降。而当某一部电影不得不需要技术活儿时,就只好去国外找。

  另外我们还缺少一批职业的电影制片人,就是好莱坞常说的,既懂艺术又懂商业的生意人。

  中国青年报:对今后电影市场的发展,您觉得会有哪些新的趋势?

  刘浩东:我们目前是用终端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得想一想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了,特别是制作工艺、技术人才队伍的问题。

  现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电影工业也应该考虑,在战略层面上顺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思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年,我们一直讲文化走出去。我觉得,对电影工业来说,走出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走出去,一个是产品走出去。对电影来说,文化走出去比较容易,带着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周,就能做到。产品走出去,就比较难了,因为需要那里的观众自己走进影院去消费,主动权在观众手里。

  现在国内电影市场已有48亿美元规模,达到90亿乃至100亿美元不是神话。问题是,这个市场40%的份额,可能还是好莱坞影片的市场,也就是说,我们无意之中,扩大了好莱坞的市场份额,让他们在亚太市场更有竞争力。因此,我们不能对市场快速增长盲目乐观,更应该思考电影工业,特别是制作水准的提升。(王品芝)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