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世界做生意》海报
为了纪实拍摄120多个普通中国人与世界各国来往贸易的故事,记录那些被生意改变的生活和生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花3年时间遍寻世界6大洲12个国家,深入中国近40个市县,所见所闻都浓缩在7集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里。
90名埃塞俄比亚年轻人正在中国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一年后,他们将带走的,不仅是中国企业科学的管理,还有一口喜感十足的汉语,几套有模有样的太极拳,可能还有对中国菜的无限怀念;纽约时装周,充溢着青春和梦想,中国超模刘雯和更年轻的一代正一步步踏入国际主流时尚圈;云南,这个亚洲最大的鲜花拍卖市场里,鲜花在与时间赛跑,如何把握时间的快与慢?中国的花农和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荷兰老板,共同分享了这个秘密……
同样不满足于仅仅讲述中国故事的,还有6月15日起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的《贝家花园往事》。作为一部只有4集的人文纪录片,创作者在有限的篇幅里给了自己一个更大的格局,通过一个朋友圈的故事为观众再现军阀混战年代里中法两国精英创造文明神话的一段传奇。
“面对历史和现实,我们选择了国际化的讲述,即以事实讲述和细节传达为核心,而不是观点先行,并力图还原历史的复杂、真实的面貌”。该片总导演、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
中国纪录片有了国际视野,才能更顺畅地和世界对话。如果说,以纪录片中的人物视角为原点观察世界,那么用的是“第一只眼睛”;以纪录片外更广阔世界为旁观视角,用的则是第二只眼睛;以国际视野反观中国故事,用的则是“第三只眼睛”。
国际化,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一个亮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调查显示,2014年,《隐秘的王国》《野性的终结》《GPS-星球大战》等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初现,不仅在中国成功播出,也在英国、法国主流媒体播出,并发行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在《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秘境中国·天坑》等中国题材上,央视纪录频道也是频繁探索在全球范围取景拍摄,或以外国人的视角介入,展现国际视野。
“在过去的4年里,央视纪录频道已经启动了20余部、80余小时的国际联合摄制项目,从中成功探索了多种合作模式,与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制作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介绍,至今,央视纪录频道已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英国独立电视台等签署了纪录片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当今多国合作、全球拍摄已成为国际纪录片界创作的基本模式。中国纪录片以合作的方式进入国际主流,这是一种成功的传播策略。然而,国际化表达并不仅仅呈现于国际合作,也表现在更多纪录片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互联网时代》远赴美、英、法、日等14国追踪互联网的起源和发展,从人类高度考察互联网对于世界的改变;《瓷路》从日、英、德、法等9个国家讲述陶瓷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一条文化大道;《五大道》赴美、英、法等国采访国际汉学家,并邀请八国联军的后代访问天津大沽口炮台,重新审视以五大道为代表的九国租界带给天津的文化记忆;《大黄山》放弃了传统风光片的明信片美学,转而寻找故事,邀请奥地利摄影师和加拿大山地飞行员一起航拍黄山的云海、峡谷奇观;《1937南京记忆》采访美、日、德、韩等国120多位专家、学者、亲历者和幸存者后人,重新审视这场大屠杀;《水脉》也不再是以往的政论模式,而是去美国、巴西、伊拉克、以色列等国实地拍摄水利工程,从水与文明的关系讲述这一宏大工程……
“一批优秀纪录片正力图以国际理念和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叙事从宣教转向传播,表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美学魅力。”张同道说,国际视野支撑了国际高度,在以各自的方式向国际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和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贝家花园往事》试图让人们看到中国和这个世界曾经的亲密交流。
故事的主人公是在北京住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他与中国学界领袖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合作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施行乡村改革实验,交流学术,推动中国一批有志青年远赴法兰西。“这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故事,更是一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张同道说。
“在生意的一进一出中,中国与世界亲密沟通、无限交融。”《与全世界做生意》执行总导演张铭欢说。而在该片总导演、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看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当下中国最活跃也是中国这30多年来,最值得称道、最应感自豪,当然也是最应该拍摄和记录的部分,伴随着这一切的,是中国和世界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应该说,当下是产生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然而能够在国际上获大奖的纪录片还很少。换句话说,中国纪录片还没有在艺术品质、表达能力、题材选择方面,得到世界同行的广泛认可。”提及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的整体现状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从规模来看,纪录片出口量跟过去相比,有了5倍至10倍的增长,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但在国际上特别有影响力的作品不多。
从《故宫》、《舌尖上的中国》到《茶》、《敦煌》,这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纪录片集中于表现中国特殊的文化和文化载体,表达中国特殊的文化历史,但真正能够表现现代中国,表现中国和世界发生的联系,这样的作品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
当下,中国纪录片迎来了国际化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市场,在海内外呈现积极的影响。“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已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一个倾向,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要真正实现这一理念,中国纪录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张同道看来,所谓“国际化”,不仅仅是共同投资联合拍摄,不仅仅是国际顶尖团队联手制作,更重要的是,中国纪录片人在创作理念上要站在国际化的高度,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讲述和整个世界有关联的故事,选择符合人类普遍情感表达诉求的题材,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各国在价值观上的差别。“中国不乏好的题材,也不乏优秀的技术支持,重要的是好的讲述方式,这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张同道举例说,《五大道》大胆选择英法联军后代引出天津历史,以其捐赠他祖父当年用过的一张军事地图勾连起了历史与现实;《1937南京记忆》不是简单的情感控诉,而是从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师松冈环等人的视角表现这段历史,特别展示他们挖掘、思考历史的过程,其价值远胜于浮泛的控诉。
除了近来热播的《与全世界做生意》,有着海外汉学高冷题材的8集文化纪录片《纽带》,也把视角放在冲破单一文明思想、理解世界文明的互动上,目的是让更多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连曾经让全国“吃货”们振奋不已的《舌尖上的中国》,都开始了放眼全世界的新计划。和前两部安静地做我大中华料理不同,总导演陈晓卿宣布,不久前刚刚启动的第三季会有一个更宽阔的视野,“将在全世界的框架下审视中国美食,寻找中国食物的‘起源’,关注美食诞生的历史背景、渊源,也会出现国外食物与国内食物的比照”。陈晓卿表示节目组暂定去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秘鲁、伊朗等国家拍摄,“第三季的出发点就是让全世界通过中国美食来认识中国”。(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