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等着我》为了每一份爱的重聚 寻人必须第一位

2015年06月30日07:42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等着我》为了每一份爱的重聚

  央视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自去年开播以来,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因其特有的公益性,帮助民众找寻在人生中失联的亲人、朋友等,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早已失散多年的家人、朋友找起来并非易事,节目组得到了公安部门、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极大的帮助。寻人需要大量的人手,为此,连节目主持人舒冬也只能投入到寻人的过程之中。由此,北京晨报记者联系到《等着我》主持人舒冬,揭开了如何寻人这层神秘的面纱。

  寻人必须第一位

  《等着我》自开播以来共播出了40余期节目,为此,节目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主持人舒冬称,我们必须把寻人放到第一位。“《等着我》到目前为止线上线下的平台已经累计帮助5600位求助者,其中600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才做出了40期节目,每次重聚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舒冬说,“我们必须肩负起寻人的这份情感担当,有的人几十年没有音讯,找起来非常难;还有找着的人又不太愿意见你,人家会想为什么非要到电视台来,见了就已经圆梦了……种种难题,最后呈现在屏幕上只是整个寻人过程的凤毛麟角,实际上节目已经变成了不少求助者的希望寄托,我们愿意让他们私下见面,温暖这份多年的情感。”

  不能着急闷头找

  寻人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同时也是一个极其虐心的过程。很多家庭在失散亲人以后,寻人者往往因为太着急而冲昏了头脑,从而产生错误的判断,也有寻人者因为缺少经验,没有计划性地闷头找,从而错失了机会。

  “我们接到过这样的案例,家里有老年人走失了,报案给节目组后,我们分析老人不可能离开当地太远,于是我们就先向当地的公安部门以及民政部门求助,果不其然,有人看到过这个老人,并报给了当地民政部门下属的一个救助站。”舒冬说,“其实救助站在收养了这个老人以后还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了寻人启事,但是老人的家人没有注意到。这个案例反映出,不少人还不知道民政部门下属有救助站。”

  帮助打拐有经验

  在节目组接到的求助信息中,打拐问题占有很大部分比例。

  对此,节目组已有一定经验,首先是进行DNA配对,但并不是每次都有效。“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小孩被拐走已经很多年了,他知道现在的父母不是亲生的,于是我们建议他先到公安部门进行采血报案,公安部门在全国有打拐的DNA比对库,这个孩子的亲生父母早在孩子丢的时候就到公安机关报案采了血,这个孩子的DNA入库后,马上就匹配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舒冬说,“有时候,我们会问他喜欢吃什么食物,再根据他的方言划定大概位置,通过他回忆小时候家乡周边的生活环境,比如有几座桥,桥是什么样子的,建筑有什么特点等,只要我们能画出个大概,基本就能确定到底是哪个村子,这种案例我们也成功过。”

  ■案例

  为找人 一天只吃一顿饭

  由于节目组人手有限,很多时候主持人舒冬也要加入到寻人行列。“我跟过这样一个事情,四川南充市下属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女孩叫小青青,在她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家打工去了,剩下爷孙俩相依为命。爷爷中风半瘫后,小青青操持起一个家。我们从南充市开车1个多小时到镇上,然后又走了1个多小时的路才到村里,小女孩唯一能提供的线索是父亲的身份证。我们虽然能通过技术手段来掌握行踪,但只能确定大概位置,后来辗转了好几个地方,去了好几个县,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赶路经常夜里两三点才开始找住的地方。”

  据舒冬介绍,后来小青青的父亲的位置被锁定,“看似孩子的父亲已经找到了,但是接下来的过程也不轻松,普通民众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到,小区里几百户的居民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挨家挨户敲门询问,这个工程量太大了,这其中志愿者帮了不少忙。”舒冬说,“很多志愿者是曾经丢过孩子的,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寻人,重要的是他们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当地的朋友和关系都比较丰富,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志愿者大概3万多名,现在已经有6万多了。”(记者 韩英楠)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