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2014年中国新闻评论印象

乔新生

2015年07月01日12:41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回顾2014年媒体的新闻评论,有些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过这些评论文章,大致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评论界关注的重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转折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思想,如何解决中国现实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值得新闻工作者高度关注。8月18日《新世纪周刊》刊登的《什么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一文,巧妙地借助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申了解放思想这个宏大的命题。

法学工作者应当像哨兵一样,随时睁大眼睛,观察社会现象,防止一些机关或者个人利用我国法律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2月13日新京报刊登的《警惕“训诫中心”异化为新的劳教所》是非常难得的评论文章,作者从基本法律概念和我国法律制度体系入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醒人们“劳动教养制度”随时有可能会死灰复燃。这是一个学者的高度理论自觉,同时也是新闻评论者具有深厚学养的表现。

在一些评论者的内心深处,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冲突永远是评论的主题。按照一些评论者借用知名作家的说法,如果鸡蛋和石头在一起,那么,自己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人们应该充分理解新闻评论者的这种立场,因为只有站稳立场,才能明辨是非。但是,社会已经进入多元化形态,各阶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时候新闻事实并不等于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者按捺住自己内心的情绪,等待案件真相大白后再发言。山西太原警察打死农民工事件,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其中的细节,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一般违法行为逐渐转化为刑事犯罪行为的案件。当事人之间并不是因为追讨工钱而发生冲突。可是,新闻媒体无形中放大了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和被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旦出现死亡事件,那么,所有关于案件来龙去脉的讨论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公安机关成为众矢之的,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成为媒体声讨的对象。可是,如果忽视了案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忘记了案件发生的过程和细节,那么,所有关于新闻事件的评论都变得苍白无力。12月30日长江日报刊登的《警察打死讨薪者是一场正义危机》一文,巧妙地跳出了模糊不清的细节,抽象地讨论如果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不遵守程序正义的原则,有可能会导致整个执法团队失去公信力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篇写作技巧非常高明的评论文章。它是典型的借题发挥,但议论又合情合理,让人不得不佩服新闻评论者对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能力。

多元化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辩论不可避免。但是,如何建立一个正常的辩论秩序,如何制定科学的辩论规则呢?7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公共辩论,求真比求胜更重要》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注意到了转基因食品辩论中存在的规则问题。尊重事实应该是辩论最基本的规则。但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讨论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事实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有时候为了追究事实的真相,人们不得不进行激烈的辩论,这些辩论可能集中在方法上面,也可能仅仅局限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或者说服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正常理性的辩论规则可能是解决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篇文章旁征博引,对辩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文章所引用的材料以及所采取的辩论技巧值得所有评论者学习。

6月23日经济观察网发表的《官员自我批评的“全套学问”》这篇文章,观察视角非常特殊,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令人不禁莞尔。

《辽宁日报》11月23日发表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言辞恳切,对中国大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意见。但是,由于《辽宁日报》属于辽宁省委机关报,因此,这份报纸提出这样的问题,很自然被解读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的风向标。大学是思想的摇篮,如果大学教师的思想被禁锢,那么,中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政策就难以贯彻落实。尽管《辽宁日报》刻意淡化批判或者教育的色彩,但仍在高校乃至整个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弹。教育部长关于大学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管理的讲话,实际上是《辽宁日报》这篇文章所表达思想的延续,目的就是要加强党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从强化理论自信的角度而言,对《辽宁日报》评论文章的价值进行分析非常有必要。晶报11月18日刊登的《媒体应怎样报道大学课堂问题》这篇文章从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视角,对大学教师思想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辽宁日报》可能高估了大学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能力。这篇评论文章充满善意,也充满平等的色彩。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文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新闻评论不再有那么多的情绪和戾气,也才能让中国的新闻评论真正具有理性和建设性。

网络时代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律问题。“今日头条”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正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今日头条”存在着许多法律问题。对“今日头条”新闻操作模式进行法律分析,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而且更主要的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网络媒体合法获取有用信息。6月5日新京报刊登的《“今日头条”,是谁的“头条”》这篇文章带有知识普及性质,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使用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因此,道理解释得特别清楚。这篇文章值得所有专业人士认真阅读。现在一些专业人士不太会使用汉语,他们在表述专业理论的时候,连起码的汉语语法都没有掌握,论文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专业人士应当学会阅读新闻评论,应当从新闻评论中学习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

反腐败永远都在路上。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政治性的语言,对这些语言以及这些语言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复杂政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青年报1月17日刊登的《不信任“裸官”是最朴素的政治敏感》这篇评论文章,几乎是用常识进行讨论,因此,显得特别有亲和力。这篇文章的价值就在于,把复杂的腐败问题放在生活常识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为什么官员不能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定居国外。这不仅是在普及法律常识,同时也是在告诫人们,反腐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尊重生活常识,只要尊重人们普遍的情感,就能克服许多困难。这是一篇充满平等意识的评论文章,它的价值就在于把中央有关政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从生活体验出发,领会中央文件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最能体现2014年中国新闻评论界的思辨水平和公民精神。

任何法律制度下都有屈死的冤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冤假错案呢?东方早报5月30日刊登的《相信正义的“云图”》一文,采用假借比喻方式向人们证明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冤假错案的背后都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本身成为未来完善法律制度的重要参考。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总是先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有解决问题的法律制度。分析冤假错案背后的细节,找到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防止出现类似的悲剧,这就是人类正义的体现,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非常复杂。有些时候,人们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只看到其中的苦难,只看到中国人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过程,而没有深入思考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教训。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仍然是实用主义的。在分析历史的时候,经常有选择性地遗忘,有选择性地提起,这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分析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抗战史的时候,调整观察视角,反省传统的历史思维方式。《新华每日电讯》8月15日刊登的《还原抗战历史应有更丰富的叙事》这篇评论文章,强调必须还原历史的细节,通过对中国抗战历史的重新表述,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篇文章虽然强调发掘历史细节的意义,但是,它何尝不是中华民族自我反省的一次重要提醒。波澜壮阔的历史总是由一个又一个细节组成的,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的真相。只有这样,历史教育才会有现实意义。

总之,2014年中国的新闻评论涉猎面之广,评论角度之独特,分析问题之透彻,令人难忘。新闻评论必须建立在新闻事实基础之上。媒体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客观上影响着新闻评论。而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对2014年新闻评论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赞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进入多元化社会之后,新闻评论者必须迎头赶上,必须体察多元化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思考分析新闻事件。只有这样,中国的新闻评论才能不断进步。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