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闻报道在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中应把握的原则

黄淑敏

2015年07月13日15:21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新闻实务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无疑是大众媒体应对种种变化的积极尝试之一。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是新闻业界采用社会科学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业务创新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新闻报道借鉴创新时应把握的重要基本原则:遵循客观真实原则,弘扬科学求真的精神;遵守多元价值原则,倡导多元观点的表达;遵从人文关怀原则,追求受众本位的回归;遵行报道平衡原则,维护舆论生态的平衡。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变化,媒介技术如何更新,报道理念如何跟进,报道方式如何创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新闻本体,不离新闻本位,遵循这些原则。

【关键词】新闻报道;新闻实务;精确新闻;民族志新闻;基本原则

一、新闻实务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尝试

时代进步、社会变迁和传播技术的变革与更新,促使新闻实务不断推陈出新,多元发展。公民新闻、深度报道、民生新闻、新新闻等层出不穷的报道样式,使新闻报道的形态不断丰富多样;基于互联网的媒介融合、社交媒体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更新,大大开拓了新闻领域的疆界。新闻业务在不断地借鉴和探索中寻求着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其中把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新闻业务无疑是新闻行业应对种种变化的积极尝试之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几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现象,而在新闻实践中重视和借鉴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则经过了一番努力和探索。

美国新闻学者菲利浦·梅耶早在担任底特律《自由报》记者时,就把实证研究中的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次级分析(Second hand Data Analysis)以及调查(Survey)等量化研究方法运用于新闻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中,采写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报道,并且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经验,于1973年出版了《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新闻实务尝试运用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经历了排斥与接纳的多次反复。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全国会议上,学者Cramer和McDevitt提倡将民族志方法引入新闻报道,一批认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且接受了专业训练的记者开始在新闻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志新闻”[1]。

目前新闻界较广泛运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民意调查,也有人认为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所作的新闻报道。[2]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的发展创新了新闻报道方式,开拓了新闻价值观念,甚至对新闻机构也形成了一种挑战态势,开创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新闻业务结合的新局面。这也从多个侧面证明:在遵循新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传统新闻业务合理有效地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产生更新的、更精致的、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报道方式,新闻实践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指导下进行革新与创造,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二、新闻实务借鉴创新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日趋多元的文化表达和日益复杂的新闻竞争态势,都要求新闻实务不断转变报道观念,创新求变,持续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和方法,开拓新的报道形式。新闻实践中的种种迹象表明,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的历史语境下,新闻从业者越来越乐于采用社会科学综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传统进行新闻实务的创新,尝试新的报道模式,推动新闻实践的新的探索。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是新闻业界采用社会科学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进行业务创新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新闻实务借鉴创新时应把握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客观真实原则:科学求真的精神

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真,只有真实的信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有参考意义。[3]众所周知,新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要求新闻中的每一个具体事件必须合乎客观事实,这就要求每一则新闻报道的五个W和一个H必须真实准确,传统的报道方式追求的往往是这种层面的真实。二是要求新闻媒体通过有机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画,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个世界。就这一点来说,传统的随意采访与报道方式是难以做到的,而以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为基础的精确新闻报道可以凭借其严谨的、精确的定量方法做到这一点。[4]

从新闻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不能真实而准确地再现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或者在真实性准确性上有缺陷的报道方式,甚至有意或故意造假,随意增减情节的报道方式,都逐渐被新闻业界和受众所淘汰,例如:政党报业时期只为追求一党私见的政论新闻报道方式;“黄色新闻”时期一味追求捕风捉影、骇人听闻效果的报道方式;甚至新新闻主义过度故事化的文学式新闻报道方式,都因有违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而遭遗弃。

客观性报道方式的出现虽然在客观真实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实践证明,报道总难免有偏见,新闻从业人员的民族利益观,阶级、种族观念,政治倾向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主观因素,以及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都限制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客观性报道方式也难以完整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解释性报道也未能有效地解决新闻报道的求真问题,事实上鲜有记者有能力对复杂的现象作出适当的解释,因为许多记者对其所报道的事件或者了解非常肤浅,或者理论水平有限,缺乏敏锐的目光,不能明智地处理和解释事实。

精确新闻报道的核心要领,恰恰在于社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关于社会科学方法,学者们大都认同这样几点:其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遵行严谨的规范程序,强调命题的“证明”或“证伪”。其二,社会科学方法是一种系统、间接的科学观察,可以克服记者个体直接观察所产生的错误。[5]其三,用数据说话,强调数据的多方面使用。

正是精确新闻报道全面借鉴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其间接性、系统性以及可验证性等特点确保了新闻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从新闻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来看,与传统报道方式相比就具有了一些突出的优势,精确新闻报道所具有的优势往往与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理念,即新闻客观性紧密相关。[6]针对精确新闻的一些鲜明特点,相关学者对此这样评价:精确新闻尤其强调方法和技术,与解说性新闻和追踪性新闻的关系甚为密切。在实证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推动下,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并不是靠随意的简单采访,而是依据调查访问、公开文件、统计数据以及计算机辅助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不是反对,而是正好强化了一直以来提倡的客观性理念。其准则就是科学式的中立,采纳了客观性的衡量标准。[7]

起初,客观性的要求是客观地观察和搜集新闻,据实直录,竭力排斥新闻报道中的主观性和选择性。[8]精确新闻正是在这一点上弥补了客观性报道的缺陷,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客观性的含义和实质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根据公认的相关原则,客观性意味着新闻记者必须杜绝片面、抛却静止而机械的偏见,尽可能按照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精确新闻数据的片面性选择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报道的总体客观性,民族志方法在新闻实务中的应用,无疑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再次纠偏。

精确新闻采用社会科学研究系统规范的科学程序和方式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给受众提供具有严密逻辑的客观事实,追求更真实更准确地去反映事实与提供信息。[9]民族志新闻则运用社会科学质性研究方法来采集和加工新闻信息,并从历史、政治、经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透视分析新闻事实材料,深入细致地揭示社会事件真相,追求更宏观更完整地把握事实材料。精确新闻重理性逻辑,民族志新闻重感性体验,无论是真实数据还是真实感受,都追求科学求真的精神,力求全面准确地呈现社会事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是新闻界追求客观真实的新闻理念的必然结果。

(二)多元价值原则:多元观点的表达

多元主义价值观强调民主,强调个性,强调多元观点的表达和多元利益的诉求,这也是新闻界一贯追求的新闻理念。

纵览新闻报道方式的演进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及新闻报道方式愈来愈体现出多元、民主、平等的现代文明观念。在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中,政党时期的报业重视的是一党之私见,商业时期的报业看重的是商业精英的利益,其他经过改进的报道方式如客观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等,尽管更加多元和民主,但是报道仍然难以跳出政治家、专家学者、大企业家以及影星、歌星、球星等社会名流圈子的束缚,多的是圈内的多元和民主,真正反映民众的现状、需求、问题、利益、呼声与意见的新闻及新闻报道方式仍然在探索和创新之中。精确新闻借助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测民意,无论是运用民意测验的方法还是进行实地社会调查,都是面向社会大众广泛搜集数据。精确新闻在新闻报道理念上第一次把目光真正聚焦于百姓大众,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关注的重点。精确新闻在客观上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民意,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更能体现出多元与民主的进步观念。而民族志新闻不仅在方法论上注重科学求真和多元民主的观念,更是在认识论上重视新闻事件与普通百姓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关注常规或是传统新闻学中被认为没有什么新闻性的日常生活,尤其看重与边缘群体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和经济活动。在民族志新闻中,普通百姓成为当然的新闻人物,公众、民意不再是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空洞词藻,而是内化为新闻记者自然的民主观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都把目光投向普通百姓,不但挑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而且挑战并创新了传统的新闻观念。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都运用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广泛全面地收集真实数据或真实感受,表达多元文化、多元利益与多元观点,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认识论上,都充分体现了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媒介化社会中科学、多元、民主与平等的新闻观念。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是新闻报道方式创新求变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报道方式可以在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领域寻求科学方法的指导,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彰显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

(三)人文关怀原则:受众本位的回归

以人为本是新闻报道价值本位的基准线,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体现对人的关怀是新闻媒体最基本的原则立场。人文关怀的核心与焦点正在于人,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这个人不仅包括新闻事件涉及的人,同样包括广大受众。[10]

人文关怀既是以人为本新闻传播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受众本位的追寻与回归,正日益内化为新闻媒体必须坚守的尺度,衡量着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指导着新闻媒体的各种实践。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是大众传媒赢得受众青睐与尊重的重要前提,也是新闻报道方式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纵观新闻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新闻业务的不断创新与改进的过程,也是新闻报道人文关怀意识不断强化和完善的过程。在政党报纸和商业报纸时期,新闻传播活动以传者为本,新闻报道或者被当作政党的作战工具,或者作为谋利工具,体现大众传媒及其背后的阶级、阶层、政党的政治或经济利益,一切从大众传媒所有者的需要、利益、意志、兴趣出发,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新闻传播对象的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基本谈不上对新闻传播对象的关怀、尊重和满足,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甚至被遮蔽。随着政党报纸和商业报纸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大众化报纸逐步改变报道方式,注重受众为本,新闻业务逐步调整旧有的新闻观念,新闻报道开始关注受众的需要、爱好、利益和呼声,服务受众,千方百计去满足受众的种种需求。尽管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新闻控制和管制,尽管仍然要考量传媒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但是新闻业务的创新和改进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现代新闻传播观,不仅需要科学精神的照耀,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只有这样,才能把物质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和人文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技术和人性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并加以有机整合。[1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正是把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进行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大胆尝试,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的创新成果,为新闻业务有机整合技术因素与人性因素进行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典范。尤其是民族志新闻从日常、琐细、平凡的视角报道新闻,反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人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比没有人的灵魂的纯客观报道更能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流露出人的真情实感。新闻报道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认真遵循人文关怀的原则,更加重视和反映人的精神活动,才能自觉做到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才能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困难、疾苦与呼声,才能很好地处理和解决普通百姓关切的问题,才能聆听与表达群众的感受与心声,[12]也才能在新闻报道方式改进、探索的业务实践中更加广泛体现人文精神,才能不断探索和创造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方式。

(四)报道平衡原则:舆论生态的平衡

美国学者Simon Fico和Lacy等人最早开始在对新闻内容的研究中考察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平衡。[13]美国相当多的媒体有党派背景或者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在对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以及其他重大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报道时,会有明显的偏向。而公正与平衡是严肃媒体对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要对新闻报道是否公正与平衡作出判断,不能只依赖观看或阅读报道后形成的对报道内容的粗浅印象,而必须依照严格准确的测量方法对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平衡作出客观评价[14]。

相关研究表明,新闻报道只有遵循平衡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刻变动的事实及其真相。但是,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违背平衡原则的一边倒报道随处可见。形成一边倒报道的原因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在相关利益驱使下一味追求眼球效应;难以突破日积月累形成的新闻报道思维定式;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过度偏向。新闻媒体的一边倒报道无益于广大群众对于社会真相的认识与把握,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15]要想很好地解决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这一难题,首先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

坚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更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只有坚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才能维护传媒生态及舆论生态的平衡,也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进而提升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2012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CCTV展开了以“你幸福吗”为主题的调查。新闻记者奔赴全国各地,在街头采访了大学教授、外地游客、医生护士和农民工等各阶层人士。节目在《新闻联播》等栏目播出后,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观众认为这期节目体现了电视的公益价值。

“你幸福吗”式调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折射出央视新闻形态的新变化。这样的调查报道突破了传统新闻采访方式,借用影视人类学的手法,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考察类似“你幸福吗”式的调查报道,我们不难发现,此类电视新闻报道做到了三方面的平衡:宏大叙事与质朴叙事的平衡、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平衡、不同阶层与不同地区的平衡。[16]

三、探索更贴近受众的新闻报道方式

从新闻报道方式的变迁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媒体要保持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必须转变观念,以受众为本位,进行报道方式的改进和创新。精确新闻和民族志新闻两种报道方式的经验及其创新,为我们充分利用社会科学方法的资源进行报道方式的借鉴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原则方法。无论媒介环境如何变化,媒介技术如何更新,报道理念如何跟进,报道方式如何创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新闻本体、不离新闻本位,遵循客观真实、多元价值、人文关怀和报道平衡这几大原则。只有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才能以权威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报道方式获得受众信赖,从而提高媒体的公信度。只有奉行多元价值原则,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地呈现社会事实,通过全景式的事实说话,才能做到客观平衡,才能更有利于媒体充分表达立场、意见和价值观,才能旗帜鲜明地表明令人信服的媒体态度。只有秉承“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的理念,树立受众意识,坚守人文关怀原则,才能不断地创新求变,才能真正释放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的正能量,寻找到更具服务性和贴近性的新闻报道方式。只有坚持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才能维护传媒生态及舆论生态的平衡,也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提升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当然,把握和坚持这几个原则,说起来容易,真正实行起来却任重而道远,媒体同行们当以此为标准,身体力行。(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

(本文为“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历史与趋向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章戈浩.反身性新闻:质性方法与新闻业务结合——以民族志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00):11-17.

[2]苏林森.精确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J].当代传播,2006(3).

[3]吴飞.西方新闻报道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J].现代传播,1999(2).

[4]余芳.精确新闻学在中国(上)[J].当代传播,1999(5):20-22.

[5]Philip Meyer. Precision Journalism:A Reporter’s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Methods(4th),Rowman & Littlefiei,2002:2.

[6]章永红.主义还是工具:试论精确新闻报道的当代价值[J].新闻大学,2011(4).

[7]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沈荟,周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9.

[8]郭镇之.“客观新闻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4).

[9]章永红.主义还是工具:试论精确新闻报道的当代价值[J].新闻大学,2011(4).

[10]于小雪.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1(2上).

[11]童兵.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J].新闻大学,2001(2).

[12]安慧.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12(12上).

[13]Simon,T.F.,Fico,F.,& Lacy,S.Covering conflict and controversy:Measuring balance,fairness,defamation.Journalism Quarterly,1989(2):427-434.

[14]李喜根,刘洋.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视角[J].新闻记者,2013(9).

[15]时汉枫.“一边倒”报道的成因及破解之策[J].新闻爱好者,2011(6上).

[16]郎劲松,唐冉.平衡性:精确新闻视野下的电视报道——从央视“你幸福吗”式调查的突破所想到的[J].新闻与写作,2013(2).

(责编:张筱悦(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