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15日电 7月10日下午,“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举行了“高端对话”。来自人民日报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的主要领导,围绕“党报评论如何用好‘金话筒’”“当评论遇上互联网+”“激发党报评论的共同体意识”三个话题,刮起了强劲的脑力风暴。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作了闭幕讲话,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全程主持。
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缪小星
以下是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缪小星的发言摘编:
当评论遇上“互联网+”,这是现代科技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也是我们报社努力发展的方向。现在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在筹建APP客户端,名字叫“交汇点”,也成立数采中心,要求记者24小时发稿,就是希望通过资源多次利用和资源互享,跟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当评论遇上“互联网+”,就像有人所说,鼠标在人家手里,手机在人家手中,实际上,眼睛也在人家脑袋上。这就有一个党报评论是否具备与6亿网民的对话能力的问题,我们也在反躬自问:我们所做的内容,是否能引起网友的兴趣、我们所发表的评论,是否能引起更多人共鸣、认同?其实,评论也不一定全是时政评论,像春晚,大家边看边点评边交流甚至边吐槽,把这些交流观点集中在一起,不是也很好吗?所以,遇上了“互联网+”,评论员也要把自己的姿态、语态和形态调整好,不要端起架子,摆起架式。
对一些社论、评论员文章这些比较宏大的时政评论,我们同样需要研究,怎么改变姿态、语态、形态?怎么通过网络包装、处理,增强它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