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试析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创新

黄元萍

2015年07月16日16:22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时政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在当下存在不少问题,致使受众流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电视台要重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形式的独特性。基于时政新闻在地方台的重要地位,其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以求使时政类节目更具创新性,从而吸引观众。

关键词:地方台;时政新闻;创新

时政新闻一直是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当下地方台存在会议新闻多、报道手法老套陈旧、内容模式化等问题,难以吸引观众。如何将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做到有声有色更加有看头,地方台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创新。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

现如今,各类媒体越办越多,卫视节目纷纷落地,中央台、省级台频道重重覆盖,观众的收视视野日益开阔。加之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进入众多普通人的生活,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让传输手段和方式越来越灵活,公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面对新形势、新格局、新挑战,主流媒体对时政报道的改革创新的步伐迫在眉睫。

一、改革常规报道的模式,“巧”做动态时政新闻

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是时政新闻节目的重要题材之一,这类新闻政策性很强,与公众有很大的关联性。但地方台由于采编力量有限,记者疲于应付,经常出现要要材料、问问情况、拼拼凑凑进行采写的情况。

目前这类新闻往往普遍存在 “照葫芦画瓢”的采编模式,时间冗长、信息量小,大量有价值的、群众关心关注的新闻点却没有能报道出来。观众对这类说教、言之无物、没有新意的报道容易厌烦,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改进传统报道方式,既反映好领导意图,又抓住主要精神,关注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跳出会议来采写报道。同时,在编排这类稿件时还可综合运用图例、数字等多种手段来凸显“亮点”,把群众应知、想知的政策信息、热点焦点问题讲述清楚并适时解读,才能让时政新闻更有看点、更具生命力。

二、时政新闻要强化受众观念,抓住报道重点,突破“条条框框”

时政新闻包括领导日常活动、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件等,其报道内容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等方面息息相关。作为地方台,其新闻报道大多是地方上的人和事,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贴近性,这种接近性让地方台具有本土电视观众关注度高的优势。

但长久以来,时政报道质量不高、形式老套,大量观众想知道的政策信息被湮没于众多程序性的报道中,充满着条条框框,观众不爱看、甚至十分反感这类报道。

因此,地方台时政报道必须要强化受众观念,立足本土、服务本土。这要求记者的采访作风不能“漂浮”,要坚持沉到基层、沉到一线,把报道重点应放在引导舆论、社会监督等方面,树立民生意识、受众意识、信息意识,从民生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抓住群众普遍关心或某些群体较为关心的信息进行切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镜头对准老百姓,多报道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挥电视新闻声音画面直观的优势,用生动准确、通俗明白的方式讲好“地方话”,吃准“两头”既能更好的实现上下沟通,又让时政新闻也成为群众爱看的新闻,吸引住受众的眼球。

三、时政报道要在手法上创新,在深度上下功夫

时政新闻历来是各媒体的重要新闻资源,一些地方台在采编过程中过于重视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新闻价值。报道手法僵硬死板,没有深度或深度不够,难以吸引受众。笔者认为,对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事件,要在及时报道的基础上,利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记者手记、新闻评论等形式,深入反映和挖掘新闻事件的背景和事件背后的信息。还可通过建立资料库等举措,调用报道内容相关的镜头拉长“信息链”,把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厚度有机结合,使时政新闻“活”起来,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知晓更多信息,增强传播效果。来看这样一个案例:贵州省黔西南州在外务工的人员据统计就有50万人左右,为让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用最少的花费、最快的速度回家过年,让他们回家的路上温暖舒心,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从2013年元月起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启动“爱心之翼 温暖在飞”的惠民活动。黔西南广播电视台在经费紧、采编人员少的情况下,派出多组记者深入北京的高校和上海、浙江、江苏的黔西南籍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进行采访,把镜头聚焦到返乡的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身上,推出系列报道《我们接你回家》。报道中,记者用镜头和话筒记录下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途中触碰人心的点滴和与家人团聚的一个个动人瞬间,通过发挥电视图像、现场音、同期声真实、感染的优势,应用连续报道、记者连线等形式,增加这组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亲和力,生动、直观地凸显了“关注大学生、关爱农民工”这一主题,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四、地方台时政报道要加强舆论监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期,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通的新闻媒体要发挥“喉舌”作用,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把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决策、部署宣传好,把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反映好,改变“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当下,有的党政机关一提到新闻舆论监督就认为媒体在给党委政府“添麻烦”“添乱”;有的新闻媒体认为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低头不见抬头见“不好监督”或是“不敢监督”谁也不好得罪。对此,新闻媒体要发挥监督职责,让适度、有效的舆论监督来疏导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履行好使命。2014年,黔西南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向“惰政”宣战,在全州范围内实施不胜任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对在工作中存在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办事效率低下的干部,由组织人事部门召回进行学习培训,不合格者将面临转岗、免职、降职、降级、待岗、辞退、解聘等处理,改变干部“懒政”、“躲政”的不作为现象。对此,黔西南广播电视台《黔西南新闻》栏目以此为契机,聚焦“四风”,曝光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顽疾,让这类干部“丢面子”,系列监督报道有力推动了这项工作,也受到观众好评。

五、地方台时政新闻更要注重细节

电视具有视听皆备的功能,观众通过画面图像、同期声、现场音能直观地感受到新闻现场,这是电视新闻最大的优势。因此,地方台时政新闻更要抓住细节,才能让报道更鲜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电视新闻线性传播无法保留的特点使其稍纵即逝,难以给受众留下很深的印象。而能让观众留下很深印象、记忆犹新的往往是细节,平淡的画面语言、套话连篇的解说词让受众是喜欢不起来的。记者在新闻现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勤于思考、遇事多问问,多往深处想一想,注意抓取细节才能写出好的新闻稿。但是,细节往往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要抓住它,靠的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例如《养牛扶贫队长徐进:要做游水的鱼 不做点水的蜻蜓 》就是抓住生活小细节展现大题材的一条好新闻:贵州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副主任徐进作为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长进驻到贞丰县白层镇年人均纯收入只有三千多元的巧苗村。刚驻村时,工作队带了两箱方便面,准备走村串户的时候食用,没想到,去村民家讨热水,老乡却不给,而是朴实地让队员们来家里吃饭。后来徐进他们才知道,当地布依族村民特别热情好客,“碗端不到一起,话就说不到一块”。有了这次教训,徐进他们每次进村入户,都会割上几斤肉买点青菜,和村民在一个锅里吃饭。新闻中,记者跟随工作组,用镜头对准驻村干部爬坡上坎进村入户了解实情,出主意,动员村民因地制宜用甘蔗叶发展养牛业、帮村民找资金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个细节,以鲜活的人和事展现出干部只有接地气、用真心真情为民办实事才能真正“到群众中去结鱼水情深”这样一个大题材,将干部转变作风的亲民形象很好的凸显出来。

总之,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新闻语言、报道技巧的运用上大有文章可做。可用内容提要、标题、同期声、字幕、主持人“说新闻”、电脑特效等形式,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力。编排上尊重新闻规律,轻重主次安排得当、更加紧凑。记者只有找准问题,转作风、改文风,真正沉到基层践行“脚底板下出新闻”,才能抓到“活鱼”。这要求我们要保持着创新的工作激情,从点滴做起,把更多精品奉献给受众和社会,让时政新闻更加有看头,提升其传播效果,这才是观众最乐意看到的。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