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数字出版仍面临诸多问题 数字时代不能只是浅阅读

2015年07月16日07:47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数字出版瓶颈在哪儿

  7月14日开幕的第六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专家、从业者的参与和关注。据大会上发布的《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出版业告别了连续多年增长率超过50%的爆发式发展,今年首次回落到33%的增长率。随着行业增速放缓,业内人士也开始冷静反思未来发展。

  数字时代的阅读不能只是浅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当下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盛行一时,碎片化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碎片化阅读也开始成为数字阅读的新特点。

  对此,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提出,数字化时代,国民阅读效率面临挑战。“当前,数字化阅读出现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快餐化的浅阅读趋势,这不利于塑造深度的人文修养。过去这些年,产业以发展为主,哪里有发展哪里有支持,而现在,数字出版业需要建立秩序,发挥引领作用,担负内容生产与传播文化的责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也认为,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体系,才能体现出知识的力量。“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人才,很多人对人类本身的认识,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零乱的、机械的、片面的。因此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提供知识服务,必须重视碎片化和系统化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几年前谷歌已经尝试应对。2012年5月16日,谷歌宣布,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快、更简单的发现新信息和知识,搜索将提供知识图谱。刘成勇认为,我国教育出版、专业出版的数字化,应当承担起将碎片知识体系化的责任。

  聂震宁同时提出,不能一概否认浅阅读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至少使得到处有人低头看内容了。现在要做的应当是建立多层次的阅读观,要自由阅读,广泛阅读,这是时代趋势;要正确对待碎片化阅读,强化阅读的多重效果和主要效果;要理性对待深度阅读、完整阅读,这对于一个人将是终身受益的良好阅读习惯。

  数字出版仍面临诸多问题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已超过传统纸介质图书的阅读率,达到58.1%,其中手机阅读接触率首次超过50%,同时有数据显示,国内用户花费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已然过半,一举超过传统媒体。数字出版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日益个性化。

  但不少数字出版商直言,数字时代需要好的内容,特别是需要传统出版单位的好内容,但双方之间始终合作不畅。

  过去一年,当当网电子书下载量超过6000万册,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但当当网首席执行官李国庆却坦言电子书的发展艰难。他说:“首先,在销售的纸质书有超过三分之二没有电子书,或者出版社不同意同步上市电子书,可能是担心对纸质书的冲击。其次,目前对电子书的加工仍然没有统一标准,粗加工两三元,精排版可能要1000多元,缺乏行业标准,限制了电子书的发展。此外,在线时代不是简单地把内容放在手机上。去年当当阅读做了一次版本升级,用在线方式重新排版,改版之前人均登录少于4次,平均每天16分钟,改版后人均登录8次,平均每天50分钟。现在是视觉时代,由此可见体验感多么重要。”

  聂震宁也提出,目前数字出版仍面临几大难题:首先,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应该是企业群落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优势。目前最基础的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的建立尚不完善;其次,网络出版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上传内容已造成数字出版内容泛滥,良莠不齐;再次,传统出版单位数字研发能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新闻出版业多年从事的主要是内容生产,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都集中到业务方向上,对于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积累都非常少;最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仍然脱节。传统出版单位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特别是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研发的人才。而在新媒体出版及制作单位中,数字出版流程及审读规范还不完善,缺乏适应数字出版要求的编辑人才。另外,现在的高校很少涉及数字出版专业,且师资力量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发展不同步。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对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无法把握(本报记者 李 苑)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