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7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媒体融合视野下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探究

郝 靖

2015年07月17日14:4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促使传统媒体寻求转型,而传统媒体转型最重要的就是媒体从业者的角色转型。本文从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主体入手,分析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比较优势及从业者在角色转型中面临的困境,从而探讨电视新闻记者转型应努力的方向,以期对同行业从业者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记者;数据新闻

进入21世纪,新闻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论坛、博客、贴吧到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新媒体向传统媒体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击,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的版图被彻底打破。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媒体用户快速流失,广告收入下降,舆论阵地丢失,核心竞争力削弱。面对生存困境和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不得不寻求转型。究竟转向何处,怎么转,转什么,争议颇多。

一、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之记者角色的转型

从实践层面看,传统媒体转型的道路大致有三条:一是基于自身优势资源,整合或重组形成新的传媒集团;二是融合新媒体,推出电子版、网络版,推出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三是创办新媒体,其中成功的典型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它包括网页版、客户端和WAP网页版,同时开通了澎湃新闻的微博和微信账号”[1]。大多传统媒体都选择了走第二条道路,目前完全意义上的传统媒体已经极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下已经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二者融合产物并存的时代),而且融合的趋势还在不断加深扩大。

尽管传统媒体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融合尝试,如电视台推出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总体而言,“其实效仍然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形‘融’而神未‘融’,为了融合而融合”[2],急功近利,在观念上、投入上、体制机制上都没有跟上,仅仅把新媒体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劳而无功或者成效甚微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最重要、最根本的转型是媒体从业者角色转型——包括管理者,特别是记者角色的转型,当然作为电视媒体记者也不能例外。因为只有他们从观念上、心理上、技术上完全和新媒体融合,才不至于彼此“生分”,貌合神离。

二、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现实依托与困境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电视媒体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并不意味者,电视记者角色转型更加容易,因为电视记者同样受到电视媒体本身以及内外部政治、舆论环境的制约。

(一)电视媒体的比较优势

与电视媒体相比,新媒体迸发的巨大能量正不断改变着舆论生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如果作为新闻传播载体,新媒体在真实性、权威性、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弱势和不足,据人民日报调查采访:“新媒体存在‘内容克隆化’、‘求快不求真’、‘迷信点击率’、‘标题玩惊悚’、‘广告硬推销’、‘剽窃成重症’、‘媚俗无底线’七种病症”[3],而这些正是电视可以规避的问题。

1.传播符号优势

电视的最大优势是综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元传播符号,这是其他类型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随意性、主观性、分散性等特点,电视新闻在符号综合性、专业性上优势突出。

2.公信力优势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相比其他传播符号,受众更愿意相信“有图有真相”。有调查显示,当前在国内媒体的接触排行中,受众最为信任的信息渠道,排名第一的仍旧是电视;而在求证信息和新闻信度的排名中,电视的认可度也是第一。

3.受众优势

当下电视新闻作为家庭收视的主要内容之一,覆盖了千家万户。据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家庭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安全感的环境,以家庭为单位收看电视,家庭成员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二)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面临的困境

当下媒体融合还处在起步阶段,融合新闻的制作水平尚处在探索阶段。要在体制的环境里完成角色转型,电视新闻记者面临更多的困难。

1.记者的采访惯性和认知障碍

一是受到惯性的影响,电视媒体记者在意识和立场上官味太浓,甚至以官方自居,采写报道浮在空中,不能根植基层,报道语言空翻而不直指实际;二是仅仅把自己当做电视新闻记者,在媒体融合时代,可能除了为电视台工作,还要同时为报纸、广播、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服务。

2.信息传播管理机制的固化

电视新闻有其独有的制作模式(相比文字、图片报道更加复杂),在加工制作完成后需要由编辑严格审查把关后才能在特定时段播放出来,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发布的滞后。在媒体融合时代,快速、及时获取信息是观众的基本需求,因而第一时间“发声”的媒体总是会赢得受众的关注和赞许。

3.新媒体短平快的冲击

以《焦点访谈》创办为标志,中国的电视舆论监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而在今天《焦点访谈》等一系列的评论、监督节目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源自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事件一浪高过一浪,“表叔”、“房姐”、“校长开房”、火箭式提拔干部、城管暴力执法等无不肇始于网络等新媒体,进而被围观、发酵,而电视等传统媒体记者在此过程中则成了网络资讯的跟随者。电视记者陷入信息搜集和舆论监督难以有限展开的困境之中。

三、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的方向

在媒体融合时代,公众获得更多话语权,新闻生产去中心化,传播理念平等化,信息传播多元化、复合化,注重交互性,体现平民视角。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只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所谓的“转型”才能最终走出电视新闻传播的困境。

(一)以公民立场作为出发点

“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受到广泛的认同,进而有人提出打通 “两个舆论场”,实际上,“当代社会只有人际舆论场、自媒体舆论场和传统媒体舆论场三种”[4]。而传统媒体既是宣传场,又应成为舆论场。 就电视媒体记者而言,要秉持公民立场,在正面宣传的同时还要反映出社情民意,把宣传场和舆论场统一。而且要把民意表达放在第一位,否则,不仅达不到宣传效果,反而会引来四面八方的围攻和质问。因此,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要善于把民众的意见汇集起来,敢于把真话摆到桌面上,说出人民的心里话,形成社会凝聚力。

(二)以全球视域判断信息价值

高速的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发达的媒体技术可以使“地球村”的居民点对点个人交流。将现在与未来、个体与社会、本地与外地、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等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关联的事物进行对比,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不起眼的小事可能因巨大的差异性具有珍贵的新闻价值。中国移动香港“逆天”套餐,“日本马桶盖”遭中国游客疯抢等新闻莫不如此。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新闻策略

“由新闻的生产者转化为问题的求解者”[5],这既是适应媒体融合时代人人是传播者的竞争需要,也是政府企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要求。在社会转型期,每个政府、企业会遇到大量的内部外部的问题。

深入了解群众、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从报道新闻到呈现问题,从告知信息到引发讨论,从平衡观点到统合众议,从破除谣言到消弭裂痕,都是新闻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奶粉”问题、“药费”问题、水电煤气费用问题等都值得电视新闻记者寻根问底,以便群众知情放心,以便企业和政府重获信任或解决实际问题。

(四)以内容作为新闻的根本

近年来关于媒体是否以“内容为王”的争议不断,有提倡“技术为王”、“产品为王”、“渠道为王”,笔者认为当前媒体提供的信息(内容)还远远不能令受众满意。电视媒体记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一是以观众为中心,找准角度和切入点,突出了互动、评论、调查等特征,打破了过去线性、乏味的电视新闻播报模式,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二是报道要避免面面俱到,设置悬念,突出重点;三是出镜记者淡化主持人角色,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新闻信息采集者,用镜头表达观点,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出境记者的嘴;四是强化深度传播,消解新媒体“碎片化”、“泛娱乐化”通病,彰显电视新闻的价值、责任和品质。

(五)以数据作为发现新闻的路径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数据“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依靠“数据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发现隐藏在数字、抽象事实后面的“新闻故事”;再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新闻,这就是常说的数据新闻的生产方式。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媒体开始了数据新闻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数据即新闻,数据即故事。对于电视记者而言,通过大数据渠道获取线索辅助报道也将是一种便捷的渠道。

2014年8月,国家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已成为国家的意志。规模化、多元化的媒体综合集团将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融合新闻则成为媒体融合的产物。

然而,“对已经完成角色转型的电视媒体记者而言,媒体融合不管是腾笼换鸟还是欲火重生”[6],他们都将是新闻生产的主人,融合或许会带来更多机会。

总之,不管是对传媒业还是对媒体从业者而言,顺融合之势而为,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李学军.深度传播:电视新闻的转型提升之道[J].声屏世界,2012(9).

[2] 郭全中.媒体融合:现状、问题和策略[J].新闻记者,2015(3).

[3] 于洋,张音.内容同质化求快不求真 新媒体需治“七种病”[N].人民日报,2015-04-02.

[4] 刘建民.“舆论场、宣传场与舆论机构”的种种悖论[J].新闻爱好者,2014(10).

[5] 童兵,樊亚平.从信息提供者到问题求解者[J].新闻记者,2014(11).

[6] 夏德元.媒体融合:腾笼换鸟还是浴火重生[J].新闻记者,2014(11).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