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文明就向前跨了一大步。
报刊,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对少年儿童养成阅读习惯,促进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三大作用。
报刊对少年儿童养成阅读习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尽早养成阅读习惯十分重要。童话大师格林曾经说过:“人生前14年所阅读的东西,不仅会记一辈子,而且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然而,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持之以恒,日日看,周周看,月月看,随时看,随时用,日积月累,渐渐有了感情,有了兴趣,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兴趣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笔者在《中国少年报》工作了30多年,有一件事让笔者记忆犹新。
20世纪90年代,笔者在主持《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栏目,为配合《小学生守则》的颁布,我们在栏目里开辟了“做人与做事”专版,讲 “做人十大课题”“做事十大秘诀”“一生受益十大名句”,连续刊登了三年。
第四年的一天,笔者去内蒙古包头市参加座谈会,会议快结束时,站起一名老师和三个学生。老师说:“知心姐姐,今天我的学生要送你一件礼物!”说着,他的学生拿出四个大本,其中一位学生说:“这是做人与做事的手抄本。我们很爱读,可是学校报纸很少,于是就把每期内容抄了下来传看,一直抄了三年,还配了插图,现在已经有四大本了,你看!”
当孩子们把手抄本放在笔者手中时,笔者看到一排排隽秀的钢笔字,一幅幅充满孩子气的插图,笔者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这是孩子们的心呀!他们那么喜欢阅读,坚持不懈抄了三年,多么不容易呀!
“孩子们每期都抄下来,要花多少时间呀?” 笔者问老师。
老师笑着说:“喜爱是一切的原动力,爱上阅读,时间就不是问题了。每期大家都抢着抄,兴致可高了。而且在抄的过程中,一个字都不能马虎,反而让孩子们养成了认真做事的习惯。”
这四本手抄本笔者一直珍藏着,它们让一个老报人享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那年,笔者出版了一本书《做人与做事》,由接力出版社出版,发行了100多万册,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完全归功于孩子们的热爱。
报刊对培养孩子从小学做人、滋润心灵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一个孩子来说,吃什么食物长大,决定他身体长成什么样;听什么语言长大,决定他的语言是积极还是消极;看什么读物长大,决定他的精神世界是充盈还是贫瘠。叶圣陶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许多成功人士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今天都会自豪地说,“我是读着《中国少年报》长大的”“我是读着《儿童文学》长大的”“我是读着《小朋友》长大的”“我是读着《少年文艺》长大的”“我是读着《我们爱科学》长大的”……
而今天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是读着《婴儿画报》《幼儿画报》成长的,是在“红袋鼠”“嘟嘟熊”的陪伴下成长的。这些经久不衰的少儿报刊优秀品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阳光,让他们的心灵变得高尚,让他们人生有目标。
今年6月16日,笔者去厦门参加海峡两岸妇女论坛,半夜两点到达厦门,来机场迎接我的,除了主办单位的领导,还有一位特殊的年轻人——吴慧泉。
25年前,《中国少年报》开展了“我是小小税法宣传员”活动,连续刊登了时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给少年朋友讲的税法知识,栏目是《金爷爷说税法》。吴慧泉当时是福建泉州的一个农村小学生。他的爸爸有偷税漏税的行为,他读了《中国少年报》的文章,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知道国家没有税收,就不可能建学校、修医院、建大桥。于是,他动员爸爸纳税。后来,爸爸成了纳税模范,他当上优秀“小小税法宣传员”,来北京参加颁奖大会,并登台演讲,汇报他的体会,受到中央部委领导高度赞扬,他很受鼓舞,成为《中国少年报》的忠实读者。
25年后,他当上了《厦门日报》副总编辑,他至今保留着小时候读报和获奖的照片,他激动地对我说:“从那时起,我对报纸就有了深厚的感情,后来我自己也走进报业,现在我女儿上学了,我也开始让她读报了。”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
报刊,作为连续性的读物,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情感、道理与行动。因为,孩子不是装东西的瓶子,而是有生命力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并且在今年“六一”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要求全体少年儿童学习做人,学习立志,学习创造,这三个学习为少儿报刊指明了方向。
《中国少年报》作为全国少先队队报,从今年3月开始,在《知心姐姐》栏目中,开辟“从小学做人”讲座,由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主笔,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连续写“学会做人”的讲座,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们说这讲座如同及时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到孩子们心中。
全国许多少儿报刊在培养少年儿童学习做人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应该大力弘扬。我们的报刊只有让孩子喜欢,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不断地发现惊喜和快乐,才能真正起到滋润心灵的作用。
办报刊人的责任心对孩子的人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老品牌要经久不衰,必须精益求精。少儿读物是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绝不能马马虎虎,粗制滥造,这关系到世界的明天。
记得叶至善同志在给年轻办报人讲课时说:“给孩子办报,每个字都要放在天平上称,分量重得很!”一句错话,一个错误的知识,都会贻误孩子的一生。
一个优秀的少儿报刊,要得到一代一代人的喜爱,必须与时俱进,在不变中求变。不变的是办报刊的人对少年儿童负责任的精神,正如《中国少年报》一贯的办报方针:“为孩子说话,说孩子的话,让孩子说话。”孩子才能把报刊看成是自己的报刊,把自己当成报刊的主人。
另外,一个优秀品牌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今天小读者的成长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动起来,参与进来,从中获得成就感。从小在什么方面获得成就感,将来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报刊与读者最密切的联系是任何读物不可替代的
与书籍不同的是,报刊有着固定的读者群,有着稳定的编辑部维护读者利益,服务读者,从而得以与读者建立最密切、最持久的联系,见证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笔者记得江西《小星星》报的编辑,常年坚持对读者的来信有信必复,受到广大读者的信赖,加深了读者与报刊的感情。
从1960年《中国少年报》创办《知心姐姐》栏目,就坚持为小读者回信。笔者小时候就因为给“知心姐姐”写信收到回信,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才萌发了当“知心姐姐”的美丽梦想,最终梦想成真。
报刊通过各种服务、各种活动,与小读者建立长久的联系。1990年《中国少年报》的“手拉手”活动,就影响着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1993年,《中国少年报》用全国儿童捐出的压岁钱20万元,为西柏坡老区建立了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那年,笔者认识了9岁的贫困农村男孩杨小虎,并陪伴他实现了当解放军的梦想。
2008年,笔者荣获“宋庆龄樟树奖”。在西藏执行任务的解放军战士杨小虎被主办单位请进人民大会堂,为笔者颁奖。只见胸前挂满奖章的杨小虎向大家敬了三个庄严的军礼,然后指着笔者说:“这是笔者妈妈!”笔者感动地流下热泪,场下许多人也热泪盈眶。同样获此殊荣的80岁著名作家任溶溶老先生羡慕地对笔者说:“看你多幸福,有人叫你妈妈。我给孩子写了一辈子的书,没有一个孩子对笔者说,这是笔者爸爸!”这就是报刊最大的魅力,也是报刊人最大的幸福。
(作者系知心姐姐,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