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华人电影导演,吴宇森和李安有很多共同之处,作为同在好莱坞闯荡的华人导演,他们又有着浓烈的个人风格。在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他们的个人风格越加显现,同时也融合着他们各自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判断。
关键词:好莱坞;中西方文化;华人导演;全球化
“全球化”概念在上世纪末成为描述世界发展的关键名词。这场始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一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①好莱坞通过电影工业,向世界不断传达着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已经在全球产生了庞大的经济效益和众多忠实追随者。通过向海外市场出售电影版权等方式,好莱坞电影已经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美国新经济的发展。这股好莱坞电影之风也早已刮进中国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华语电影人也逐渐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频频拿奖,展示出华语电影人希望能在欧美打开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的野心。李安和吴宇森就是较早闯荡好莱坞并且获得不同程度成功的华人电影导演。
一、李安:善用自身文化根基 打开广阔国际视野
作为国际影坛最负盛名的华人导演,李安的电影非常多样化,很多题材他都能驾驭,让他的影迷总能保持期待感和新鲜感。从早期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的“家庭三部曲”开始,他就一直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些电影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为当时的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他接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中西方教育的引导,对中西方社会上的种种内容,他都因为阅历的增加而有了比其他人更深的了解。这是他相对于其他人,特别是其他东方电影人来说有利的背景。他选择在台湾读完艺校后只身前往美国,表明他已经清楚认识到,那里有更多东西让他去学习,其实潜意识中,他已经将目光和野心延伸到了大洋彼岸。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的出色完成让李安和他的电影得到了东西方社会的关注,大家都为这样一位将中西文化冲突表现得如此细致入微,如此自然深入的导演而兴奋。这除了得益于他的人生经历以外,与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观察更是密不可分。之后他又陆续指导了颇有中国气质的武侠题材电影《卧虎藏龙》,并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世界影坛上掀起了一股中国古典武侠的飓风。华语影坛也为之兴奋,同时也虏获了大量国内影迷的心。这部根据王度庐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可以说将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结合得相当完美。在武侠电影难以出新、有些没落的时代,李安显然赋予了武侠电影新的意义和表现方式。他也曾经在一次访问中谈及他对武侠的理解,他认为江湖中的人都是浪漫的,所以他没有将大量的笔墨放在江湖中的腥风血雨、打打杀杀,而是将自己对武侠的理解,那种深沉的风格、浪漫的情绪融入到电影的制作中,在音乐、舞美、摄影、布景等各个方面都力求表现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那种唯美的气氛。这样的处理,不但让华人武侠迷眼前一亮,更是成为征服西方观众的有力武器,所以这部制作精良的新武侠风格的电影,能获得成功也就不足为奇。
李安不仅仅能拍摄中国题材的电影,他所拍摄的彻底“西方化”的《理智与情感》同样拿到了奥斯卡七项提名。这种西方原著、西方故事、西方演员的全西方题材,他同样深入、准确地把握住了欧美文化心理,以到位、纯正的叙事方式和精致的艺术表现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同样道理的还有他改编的电影《冰风暴》和为他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这种诠释美国家庭微妙一面或者情感的题材内容,他同样处理得很出色。这与他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以及对西方经典文化的涉猎,对西方社会文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
从李安身上我们看到了华人电影导演在好莱坞成功的可能性,“了解自身的文化和他者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然后进行平等的沟通,沟通过程中掌握软性技巧,在没有特色中注入文化特色”②。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李安让西方观众或者好莱坞的电影从业者摆脱了华人导演受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来创作电影的陈旧看法,不再完全以“外语片”的角度来看待华语导演创作、执导的电影,而是以平等化、开放化的心态和文化视角来审视这些作品。
二、吴宇森:主动寻求融合与艰难把握平衡
相比李安电影中体现的那种含蓄深沉的浪漫情怀,吴宇森的早期电影是完全男性化的电影处理风格,是在用枪和血表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美感。80年代的《英雄本色》,奠定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之后的《喋血双雄》《断箭》等影片,也都基本延续了这种风格。作为华语电影中里程碑式的电影,《英雄本色》成就了吴宇森,也为华语电影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部电影也是在完全表达一种东方的思想和感情,思考的思路也完全是东方式的,包括朋友和义气,包括影片中情感的表达。
在《英雄本色》获得成功之后,吴宇森将拍片重心转向了好莱坞。刚开始,他的好莱坞之路并不十分顺利,他在华语片中经常展现的武打场面,在好莱坞电影中很难施展,水平和质量必然受到影响,而且让人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在经过思考和磨合之后,吴宇森很快找到了新的适合好莱坞的表现方式。《断箭》是笔者个人很喜欢的吴宇森电影,此时他已经摸准好莱坞风格,在电影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上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加盟也为影片增加了不少亮点。影片剧情也安排得非常紧凑巧妙,吴宇森设计的动作戏和各种细节令人应接不暇。本片是吴宇森第一次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大展拳脚,此时他已真正把握了好莱坞动作片的命脉。
此后他在好莱坞又接拍《风语者》《碟中谍2》《记忆裂痕》等影片,成为了完全好莱坞模式的作品,他在急于向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和好莱坞的受众、市场靠拢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创作特色慢慢消失,最终向好莱坞的工厂化生产妥协。难怪有影评人评价他之后拍的这几部好莱坞影片,除了炫目的大场面和大制作,其他的换成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好莱坞导演或者中国导演都能完成。
近年来,在好莱坞难以再获得大突破的吴宇森,电影作品又有了回归华语市场的迹象,包括《赤壁(上、下)》《太平轮》。他似乎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硬汉电影的暴力美学,他希望借助大场面的华语商业片赢回市场,不过似乎他的适应能力明显没有李安那么强,每次东西方题材和市场对象的转变都要让他适应好一阵子。以《太平轮》为例,上映17天仅仅获得了1.7亿的票房。这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走热,多部大片破10亿的纪录下,作为一部投资过4亿,筹备期超过6年的商业大片,这个成绩着实让人失望。尽管吴宇森凭借自己的明星号召力,在影片中集合了黄晓明、张震、宋慧乔、章子怡等一班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牌明星,但是显然每个人的能量未能在电影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华丽的场面、宏伟的叙事,也没有掩盖住剧情的拖沓和人物性格的苍白,最终还是让观众失去了耐心。
结语
作为为影迷奉献了多部经典电影的两位华人导演,在努力开拓西方市场多年后,也在中西方电影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摸索自己电影的方向。经过十几年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涤荡和中外电影文化的熏陶,国内的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逐渐培育成熟,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和更强的选择能力。作为电影导演,依靠经验和艺术判断力,也能准确把握全球电影市场的脉搏。(作者系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杨璐. 美国影坛华裔影人群体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② 戴修扬. 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国际影响概况及文化探析[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