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7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现象研究

曾婧 唐业棋

2015年07月21日13:38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摘要:借助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微电影成为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和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其在近些年大行其道。而与此同时,在盈利模式、传播平台与艺术角度上,微电影都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以顺利解决,直接关系着微电影作为新文化产业能否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传播

近来,中国媒体发展可谓是“微”字当头,微信、微博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媒介使用终端。与此同时,微电影也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而大行其道。在微电影刚出现时,因为其对制作成本要求的大幅降低,成为草根网友展示创作才华的最佳途径。而近几年,微电影的发展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的名导、明星开始步入微电影制作的行列。在刚刚过去的2015香港国际电影节上,黄建新、严浩、蔡明亮等华语影坛名导都推出了微电影作品,而他们背后,则是新媒体平台优酷视频的对微电影的大力推动。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热潮将持续下去。

一、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兴起的原因和发展现状

可以说,微电影的发展,与新媒体带来的媒体权利转变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媒体权力从权威转移到大众手中,而微电影的发展,正是借助了这股东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大爆炸时代里,人们对长篇幅作品的兴趣渐尽,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微电影的出现。而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为微电影这一原本极具草根娱乐性质的新现象“登堂入室”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电影最初的出现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不同,微电影从出现之初便具备了浓厚的商业属性。微电影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汽车品牌凯迪拉克所提出的,其与中影集团合作拍摄的《一触即发》被认为是我国首部微电影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一定程度更像是凯迪拉克为宣传其新车而拍摄的广告。所以,微电影天生就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于定义,目前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从艺术角度加以界定,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微电影视为软性广告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尽管分歧较多,但是在对概念界定方面仍然有着一致性:与传统电影相较,短时性、制作周期的简化性是微电影作品的共性。

二、微电影的新媒体属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模糊,被新媒体的强势发展而逐渐打破。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发展的探讨似乎已经成型:互相借力、资源共享与融合,成为学界、业界的共识。而微电影,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创新性形态,其新媒体属性十分明显。

(一)草根性与专业性共存的主体特点

草根性与专业性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中似乎是对立的存在,但是在微电影方面却实现了握手。一方面,微电影继承了网络视频的草根性特点,让电影这一第七艺术走下神坛,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国,微电影是生逢其时,当下中国的个体更需要找到一些表达自我的新方式。①与此同时,微电影的背后有着更为专业、实力更为雄厚的团队加以推广,目前有诸多微电影作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都十分出色。著名导演顾长卫、许鞍华等接连推出了微电影作品,微电影的专业化趋势可见一斑。而专业化的趋势并没有掩盖微电影的草根特性,如今微电影仍然是网友们展现原创水平的绝佳方式。

(二)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主要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和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终端,而这些新媒体平台都可以成为微电影的传播渠道。而与微电影相比,传统电影的传播渠道则较为单一,以院线为主要依托,以电视媒体为补充。而微电影在传播方面,途径更为广泛,网站、移动终端等都可以作为传播载体。所以,微电影往往可以占据城市居民在交通、排队等狭小的时间间隙,这种观看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微电影的创作特点,出场人物较少并且故事主线明显、人际关系简单、主旨明确,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引起观影兴趣。

(三)开放性的传播方式

与传统电影或者电视剧等将自己封闭在一个有限的产业内进行发展所不同的是,微电影自出现开始,就具备了其传播方式上的开放性。微电影因为其与生俱来的商业属性,在联合其他产业进行制作以及在上下游寻求发展更多发展空间方面,具备更多优势,从而让微电影走出了封闭的制作圈,在更多的空间中寻找生存土壤。这也决定了微电影的生命力更能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例如说,微电影可以与广告进行合作,从而制作出微电影广告。或者,微电影可以寻求与网络文学乃至网络游戏的合作。在新媒体环境下被催生出的微电影,具备了更能适应多媒体融合的大环境的能力。新媒体在对传统媒体进行强势冲击的同时,也在为微电影的萌芽和快速成长提供着丰厚的土壤。

三、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微电影顺着新媒体的潮流顺势而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分重要的媒体现象,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如日中天,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客观来看,微电影尽管初具规模,但是却仍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尽管开始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态势,但是与走过一百多年的传统电影相比,其在题材、制作等多个层面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

(一)微电影发展暴露出的问题

1.叙事手法平庸,题材单一化

微电影在经过了萌芽阶段之后,随着制作资金的大量涌入而开始呈现茁壮的发展态势,但是题材的单一化是目前微电影所暴露的首要问题。目前,微电影创作大都聚焦在情感类、青春类题材,例如让筷子兄弟一炮而红的《老男孩》,聚焦青春与梦想等容易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的话题。此后,微电影大都以此为切入点。这种题材上的单一化与微电影的制作特点存在必然联系,因为其制作周期较短、制作资金较少,所以古装、科幻、悬疑等传统电影的常见题材难以被微电影选择,故而集中于情感类、青春类等对制作要求较低的题材。

从叙事手法来看,微电影目前在艺术探索方面较为滞后。这同样受到了微电影其短、平、快的天性的影响。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微电影难以在叙事层面做出更多探索与尝试,故而大都沿用基本的叙事策略。

2.商业气息掩盖艺术创作

如前文所言,微电影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导致微电影的创作始终有着浓厚的商业气息,除了少数作品之外,大多数微电影都存在商业大于艺术的问题。长此以往,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将会走向瓶颈。

(二)微电影发展的可行路径

1.突破现有的盈利模式,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伴随互联网而崛起的微电影,也必然要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找准自己的方向和底盘,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互联网是催化其出现的土壤,也必然是其实现更好发展的根基。任何一种文化产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必然要解决市场问题,即找到一条良性的盈利模式道路。从目前我国新媒体发展来看,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已经摸索出了盈利之路,而微电影则可以将在线视频网站视为自己的大本营,从中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2.强化艺术探索,提高微电影质量

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将决定着其是否能冲破目前的瓶颈,产生更多可能性。“唯有创意决定其未来。真正决定微电影未来的,还是其创意。因为这是一个极易审美疲劳的时代,微电影可能开始还能以新鲜的外表引人侧目,但若稍有不慎,即可能在大的市场竞争中落马。”②伴随着市场对微电影创作更多的介入,未来的微电影创作将逐步类型化。而艺术,才是微电影作为一种新艺术形式的灵魂。人文关怀、艺术探索、叙事技巧的不断尝试与探索,是微电影创作者必须要着重考量的使命。目前,蔡明亮、黄建新等名导纷纷加入微电影创作行列,相信他们的艺术探索,将对微电影的发展带来更多启示。

3.优化微电影营销,打造强势的传播平台

正如电影的发展需要院线一样,微电影目前缺失专业而强势的推广平台,直接决定了微电影的传播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V电影和爱奇艺两家专门从事微电影传播的平台,而国外则出现了VIMEO等致力于传播推广和教学的微电影平台,旨在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我国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在媒体融合的行业背景下,微电影营销平台的打造也需要考量到媒体融合带来的新机遇,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借助移动APP等加以传播推广成为新的路径。(作者单位: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注释:

①李峰. 解析微电影持续升温的心理学原因[J]. 大众文艺,2012(7)

②张妹. 微时代微电影[J]. 影视制作,2012(2)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