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所谓坏消息,是以昨天的眼光看,是以传统的垄断地位看,如果以今天和明天的视角去看,以市场化角度去看,未必是坏事。
频繁改版说明没有想好要达到什么目标,以此对抗新媒体更是没有找准对手,报纸真正的对手,是还没有转型的报人自己。
你看到绝望就会在哀伤中挣扎,你看到希望就会在努力中前行。
媒体人在新闻职业训练中的跳跃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够在今天的市场中大显身手。
移动互联网重新焕发了媒体人创业的几个关键词:眼光、胸怀、胆识、智慧、创新。最大的冲击在于有没有开放、简单干净和战胜困难的心态。
陈兵,重庆商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一个地道的重庆人,无论外貌还是性情,都显示着一个重庆人的特色。在都市报的圈子里,陈兵是一个资深报人,深耕报业已30余年。他1985年3月进入重庆晚报社,从最基层的记者、编辑岗位做起,一直干到副总编辑的位置。2014年3月调到重庆商报社任总编辑。
重庆商报隶属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是集团三张都市类报纸之一,也是重庆都市报市场上唯一一份带“商”字的报纸,其发展也得益于商报特色。与陈总聊商报的发展,听他介绍商报搭建的18个面向市场的平台,总觉得这哪一个单独拿出来也得是一个大项目啊:腾讯?大渝网、重庆一百度、掌上车市APP、创客汇创业孵化平台、新财商指数研究院、商小妹购电商平台、数字营销工作室等等,这么多项目都在商报旗下,这对于掌舵者的综合统筹能力、把控方向能力、判断未来能力都将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在目前报业发展大环境下,有可能一子落错,满盘皆输。看来,陈兵的神经足够坚强。
个性化专业化,都市报你准备好了吗
记者:最近不时有报纸的坏消息传出,停刊、停薪等,请问陈总您对此怎么看?
陈兵:很正常。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好有坏,正是好与坏才能推动发展。所谓坏消息,是以昨天的眼光看,是以传统的垄断地位看,如果以今天和明天的视角去看,以市场化角度去看,未必是坏事。市场不是艺术,是残酷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记者:重庆的报业市场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在您看来,重庆报业是否属于较成熟的报业市场?有何特征?
陈兵:我个人认为,都市报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众化市民化阶段,都市报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充分发展,并且有成熟的内容模式和盈利模式;第二阶段是分众化多元化阶段,一些都市报刚刚进入这个阶段,而另一些都市报则进入了这个阶段的深水期,由于面对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环境,没有方向,不适应不稳定,没有探索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竞争规则,没有成熟的发展模式;第三个阶段是个性化专业化阶段,都市报还没有准备好。
从大众化市民化阶段看,都市报市场早已是成熟的,这些年的竞争一直很激烈甚至从经营上看是残酷的。但是,如果从分众化多元化阶段看,都市报还远远没有进入成熟期。
记者:有观点说,报纸频繁改版说明已无其他对策应对新媒体。您认同吗?
陈兵:频繁改版说明没有想好要达到什么目标,以此对抗新媒体更是没有找准对手,报纸真正的对手,是还没有转型的报人自己。但改版是必要的,是大众化向分众化的转型,是报纸特色化战略的一部分,不过要保持清醒,改版不能解决报业的主要问题。
记者:我国报业发展不均衡,一二线城市的报业基本都在转战移动互联网,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报业还在深耕报纸主业,且效果不错。未来这些三四线城市会和一二线城市的报业市场经历一样的发展阶段和程度吗?
陈兵:我觉得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报业会和一二线城市的报业市场经历一样的发展阶段,在市场大潮中总有一群盲目的追随者模仿者,但一小部分会在追随与模仿中结合自身优势不按常理出牌,走出特色之路。
记者:报业弥漫着一股哀伤,看朋友圈都是如何拯救报业,您认为应该如何拯救报业?
陈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看到绝望就会在哀伤中挣扎,你看到希望就会在努力中前行。
与移动互联网的推进赛跑
记者:重庆商报与重庆其他的报纸有所不同,是重庆市场上唯一一张经济类的都市报,经济的背景对于报社开展资本方面的工作是否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陈兵:很多人都问过我——重庆商报有何优势?我们的优势就在于一个“商”字。这个“商”,是重庆商报创办18年来在专业财经领域积累下的强大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团队优势,以及衍生出的“创业投资、理财消费”核心集群。
在过去18年,基于“商”这样一个定位,重庆商报打造出了包括平面、PC、新媒体等在内的一系列强势财经媒介平台,这些都体现出了重庆商报在商业财经领域积累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记者:依托于“商”的商报包括两大核心集群,请您描述一下?
陈兵:以“商”为特色,我们衍生出了两大核心集群,一个是创业投资集群,就是以创客汇为龙头,形成一个创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一是依托商报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二是做成365天的孵化项目、孵化老板、孵化企业的创业孵化平台;三是在创业产业链上植入了几大关键点,包括创业项目投资团队(常驻资金池规模在1亿元以上)、创业导师团顾问团、创客新品集市(每月新品发布推广)、创富俱乐部、创业孵化基地、创投基金、创客商学院、创业政策平台查询、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年度创客和项目评选等等。
另一个是理财消费集群,是以商小妹购为龙头,依托生产基地、全国报商联盟、跨境电商、区县电商等,形成一个O2O的商品电商系统。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品牌拉动,“商小妹”是重庆商报的一个品牌,我们正着手把它做成著名商标驰名商标,通过与生产基地的合作,选择具有特色的爆款商品,植入商小妹特供品品牌,推广销售、定制旅游等。这个集群中,还包括“我健康”(名医坐堂、健身圈、养生圈、辣妈育儿圈、微医生圈、女人圈、优生活圈、我健康社区)等等。
记者:这些集群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陈兵:现在,我们正在进入资本运作阶段,一是对核心特色项目进行股权合作,二是对我们的经营公司——汇融集团进行新三板挂牌上市。
记者:作为总编辑,您如何评价现在的重庆商报?
陈兵:重庆商报正在走特色化之路——“商生活”特色内容+相关产品项目为主线的全媒体集群营销平台。
重庆商报社在去年4月就确定了“项目拉动、资源整合、平台转型、机制创新”的媒体融合16字方针,通过做项目来进行资源整合、平台转型、机制创新。从实战看,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选择项目一定要依托报纸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团队,通过试水——工作室——公司化来完成;二是机制创新很重要,如果项目好、团队好,机制不好,仍然做不好项目。
一年多来,我们的发展经历了项目化、平台化、集群化。如果说平台化是一棵棵树木,项目化是树上的果实,那么集群化就是一片片树群,这些树群就构成了商报系媒体融合的一大片森林。我们为此在原有基础上搭建或合作了面向市场的18个项目或平台。
记者:这些项目或平台现在的运营情况怎么样?
陈兵:这些项目或平台基本是围绕着商报的品牌、资源、团队来做的。具体包括:两张报纸,一张是突出“商”的重庆商报,一张是首份面向航空机场的临空都市报。3家网站,包括与腾讯合作的国内第一个商业性城市生活区域门户网站大渝网,与百度合作的消费生活社区网站重庆一百度,以及自建的围绕商报系创业投资、教育、健康、养老、电商消费的功能性服务网站商小妹网。
此外,还有一个对城市形象企业形象进行营销推广的“渝电影”传播平台;一个依托商报全媒体平台建立的专业市场研究机构“新财商指数研究院”,以打造指数产品、榜单评选、定制类调研、公共事务研究为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周末去哪儿——重庆旅游人气指数榜发布”等,被评为《2013-2014中国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一个商小妹购电商O2O以及商小妹试试族辅助平台;一个365天创业孵化平台“创客汇”以及少年创客培训中心;一个文化创意街区;一个“我健康”微信平台,吸引三甲医院100个权威特色科室加盟,建立了100名专家顾问团,包含名医坐堂、健身圈、养生圈、辣妈育儿圈、微医生圈、优生活圈、我健康社区等;一个荐股理财的“牛股村”微信平台;一个为商会、协会、产业园和展览业搭建营销平台的会刊会展读本等;一个面向区县的城市营销综合性全媒体运营平台,包括营销策划、资源共享、活动展示。去年9月至12月,开展了“加快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全民探寻重庆新名片”大型城市类营销策划活动,今年重庆“十大赏花目的地”和“十佳避暑胜地”等大型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一个自媒体营销平台“微客汇”,是集聚重庆微信大号、影响力民间组织机构、圈层大微,以及读者(用户)的开放型自媒体联盟,为客户提供社交渠道投放平台;还有微博微信矩阵、重庆财经新闻手机报等等。
记者:这些项目或平台应该属于跨界发展吧。
陈兵:这些项目或平台,我不认为是跨界,我觉得媒体做项目做平台,最好是做与自己的品牌、资源、团队密切相关的。
重庆商报在转型方面,去年是快步走,今年要求快步跑,与传统媒体的下滑赛跑,与移动互联网的推进赛跑。报纸内容转型上,主要突出分众化(突出一个“商”——创业投资理财消费)、互动化(新闻与受众互动,特色项目与用户互动)、视觉化(办一张新型视觉报纸);职能部门向高效、一站式服务转型;经营转型是利用品牌、资源、平台、团队做特色项目。
思维方式的触类旁通是报人的优势
记者:互联网金融是现在很热的一个领域,请问商报计划进入这一领域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您认同这一说法吗?
陈兵:从去年以来,很多报纸都在热议甚至实践互联网金融。我觉得媒体的融合发展是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是,从现阶段看,互联网金融既是一块香馍馍,更可能是一块烫手山芋。
我们的想法是找一家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专业公司合作,从去年至今与8家这类公司商谈P2P合作,从定位、渠道、市场、风险、团队、成长性、收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洽谈,但最后都没有下手。为什么?这里面鱼龙混杂,有一家公司商业计划书做得很好,但是我们评估的主要指标不行,决定不合作,两周后这家公司老板就跑路了。这是一个原因。其他比如团队执行力行不行,这也是一个关键,有好的蓝图还得要有能干的人才行。比如成长性怎么样?有的现在看发展很好,但未来没有方向或者方向不对,等等。
互联网金融这一块不能凑热闹,一定要脚踏实地,否则会一子不当,满盘皆输。
基本赞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从大方向或者很专业的项目看,比如互联网金融,完全靠自己做,这个学费交不起,但也不必拘泥于此。媒体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被忽略了,就是思维方式的触类旁通,媒体人在新闻职业训练中的跳跃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够在今天的市场中大显身手,比如猪八戒网,今年6月中旬又获得投资26亿元,创服务交易平台融资之最,它的创始人朱明跃,过去就是重庆晚报的首席记者,现在不是做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
记者:针对移动互联终端,报业开发了相应的产品,“两微一端”等,您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前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双丰收吗?
陈兵:不看好现在报业开发的所谓产品。因为很多这类产品仍然是基于大众化的思维在设计运营,仍然是没有细分并满足用户需求,仍然是没有真正的互动满足体验需求,仍然是自说自唱自吹自擂自我陶醉,你看有几个双丰收的?
记者:报业的未来在移动互联网,对此请问您怎么看?
陈兵:从目前看,企业的未来都在移动互联网或者都要借助移动互联网。但这只是一个大势,大势不等于个体的未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关键。
记者:移动互联世界像个万花筒,瞬间万变。报业该如何在这个世界站稳并壮大自己?
陈兵:变,才有机会。一些人担心产品做强了平台又被替代了怎么办?其实,一是时间抢在人先,走在前面了还可以赚钱;二是它变你也变,不要怕变化。只有变,才能以变应万变。
记者:在您看来,移动互联网到底给报业带来了什么?最大的冲击在哪里?
陈兵:如果要说带来了什么,我觉得是重新焕发了媒体人创业的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眼光,要重新审视方向;二是胸怀,要开放合作;三是胆识,要有狼性精神;四是智慧,要复杂问题简单化;五是创新,要不按常理出牌。最大的冲击在于有没有开放、简单干净和战胜困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