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捉妖记》带出中国特效队伍 导演对票房难以置信

2015年07月22日07:55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捉妖记》带出中国特效队伍

曾经在梦工厂动画工作过多年,参与执导了《怪物史莱克》的许诚毅看上去根本不像那么有资历的电影人,而更像一个对动画有着极大热情的大男孩。面对《捉妖记》的惊人票房,许诚毅至今兴奋得有些难以置信:“这是真的吗?不会是做梦吧?”许诚毅在接受北京晨报专访时说,如果有谁在一周前告诉他,《捉妖记》到这周二票房会破8亿,他会回敬一句:“你神经病!”“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想:‘头一个周末能不能有5千万?最后的票房能不能到5亿?可能5亿也没有。’”胡巴虽然博得了喜爱,但观众也始终认为它不像中国妖。对此,许诚毅表现得像一个可爱的老爸,求观众喜欢胡巴就收了它。对于这次拍摄《捉妖记》带出了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动画、特效队伍,许诚毅感到很安慰也很骄傲,但也担忧:毕竟中国懂行的电影老板不多,即便有水准不亚于好莱坞的团队也会在不懂行的要求下赶出一些不够水准的作品。

胡巴——喜欢就收了它吧

北京晨报:网友对《捉妖记》也有很多种解读,有人认为妖寓意自然,也有人认为妖指的是异己,人妖之间的战争其实是人类排除异己的自相残杀。这样的解读符合你的原意吗?

许诚毅:老实说,拍的时候我没想那么远。我主要想说的是爱和包容。不过电影也是艺术品,每个人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不是特别指哪一种不同,而是说很多看似不同的东西,其实都是平等的。

北京晨报: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创造胡巴这样一个外表没有一点中国元素的形象?在普通观众心目中,它其实没有熊猫、猴子那样亲切。

许诚毅:我真的是为中国观众拍的这部电影,所以特别希望他们可以接受胡巴。中国观众看惯的妖,其实是人。比如狐狸变成一个人,加了个尾巴。如果这样拍《捉妖记》,我觉得不新鲜也不会好看,那就等于拍个电视剧了。我重复做一个大家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妖的话,拍《捉妖记》于我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我知道对中国观众来说,《捉妖记》里的这些妖不是他们熟悉的妖,是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的。

北京晨报:你希望过段时间,观众就把这些妖当成自家的?

许诚毅:我希望过了两个月、三个月,大家都会觉得《捉妖记》里的妖是中国的。当初《怪物史莱克》还没有上映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这个电影怎么这么丑!电影上映之后,大家会说:“这么丑才对。”就像一只流浪狗到你家,时间久了,你就觉得它是你家的一员了。观众既然喜欢胡巴,喜欢的话就把它收了吧,让它是中国的吧。

颠覆——被江老板逼出来的

北京晨报:《捉妖记》上映之后受到了很多赞美,但也有批评“登仙楼”吃妖这段有点残忍,不像动画片那么单纯。你在拍的时候考虑过吗?

许诚毅:我一直是拍动画片的,所以《捉妖记》也是用动画片的尺度来拍的,不会比动画片更残忍的。登仙楼这些情节,我觉得小朋友是可以接受的,有的动画片可能比这个更加暗黑。而且你会发现,凡是胡巴危险一点的地方我们都是用搞笑来处理的。你会担心胡巴,但也就担心一个镜头的时间,很快就会知道胡巴没事。

北京晨报:《怪物史莱克》颠覆了大家心目中王子与公主的形象,《捉妖记》也颠覆了大家心目中人与妖的关系,从妖吃人到人吃妖,从女人生孩子到男人生孩子,你特别喜欢玩颠覆?

许诚毅:对很多人来说,新的东西、没有见过的东西,就会觉得是颠覆,但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要颠覆。其实,有很多时候我是被江老板逼着要做出新的东西来。

北京晨报:哪些桥段是被逼出来的?

许诚毅:比如妖后锯床板偷走天荫那段,是被逼出来的。之前我们设定就是妖后简单地把天荫拖走了,江老板觉得不够新鲜。所以我跟袁锦鳞想了现在那场戏出来,我在路演的时候发现观众很喜欢那场戏,一直笑。竹高、胖莹跟姜武在篝火边上唱歌那段也是逼出来的。本来这场戏是说对白的,江老板觉得不够特别,我们就想到很多电影就唱一个歌事情就发生了,那就让他们一边唱歌一边骗姜武放他们走,歌词里有搞笑的台词,或者是他们的心声。

动画——中国缺懂行的老板

北京晨报:《捉妖记》的字幕出来,动画和特效团队特别多中国人的名字。大家都很好奇中国的团队也能做出这样的水准,你指导他们工作吗?

许诚毅:的确是我指导他们做事,一开始进展得很慢,也比较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这种工作方式,不知道怎么可以做得更好。举个例子来说,我教他们做胡巴,做出来的胡巴动作很生硬。我花了很长时间培训他们,一直逼他们,逼得很惨。我不光拍了一部电影,还把我在美国学到的、自己领会到的经验分享给他们,他们现在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动画师了,我感到很安慰。

北京晨报:你觉得中国做动画、做特效的团队,和好莱坞团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许诚毅:现在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培训他们,相信他们如果有机会去美国工作,应该也不会比别人差。只不过他们这次是跟我合作,我是懂这些东西的,知道有时候只要多给两天时间,这个镜头就会做得很好。我也知道什么样的镜头不可能两天做好,必须要两个礼拜。但是他们不可能那么幸运,每次都遇到懂的人、每次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好。

如果是美国的团队呢,他们算一下在这个时间内不可能做好,那就不做。他们的想法是,要是做出来的东西过不了自己这关,还不如不做。现在中国还没有这个普遍的概念:要给特效公司时间,才能做好。我可以想象,《捉妖记》、《大圣归来》上映之后,会有很多片方去找特效公司说:“我这个片子里有300个特效镜头,要做到像《捉妖记》一样,我给你两周时间。”(杨莲洁/文)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