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北京日报:《捉妖记》童话很近 神话微远

阿甘

2015年07月23日08:03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捉妖记》:童话很近 神话微远

  阿甘

  经历了改换男主角重新拍摄的一轮风波,和后期花费不菲的特技制作,电影《捉妖记》终于在大银幕上徐徐揭开了面纱。而创作团队此前投入的诸多心血并未白白耗费,以影片最终展露于观众眼前的面貌来评判,无论是直观的外部呈现,还是更深层次的故事内核,《捉妖记》都堪称是华语电影中的高水准之作。

  从电影的卖相上看,《捉妖记》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大片。阵容上,主演白百何是内地影人里“小妞”的代表人物、井柏然(包括被换掉的柯震东)是正走红的“小鲜肉”;一众配角的选择,也体现着电影合家欢的观众定位——有钟汉良汤唯等标准的俊男美女撑场面,亦不乏金燕玲、曾志伟和吴君如这般演技过硬的戏骨,甚至还有因综艺为人熟知的一对萌娃天天森碟出来贡献诸多萌点,可谓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要求。风格上,喜剧、爱情和志异几类元素相互糅合所形成的轻松活泼笑点多的基调,也是时下最受欢迎的类型。技术上,精良的CG制作,打造出一个个特征鲜明、形态各异且有别于前的妖怪形象;特别是小妖王胡巴的设计,俨然将儿童的憨态可掬与精怪的聪明伶俐完美融于一体,可爱之气十足,在3D技术的表现下不违和亦不粗糙,视觉效果颇佳。同时,《捉妖记》的创作中已经带有较为明确的系列意识,小妖王胡巴的后期成长故事具备广阔的拓展空间,此番电影结尾也埋下了可以延续的伏笔。《捉妖记》能否成为华语影坛又一个商业角度上成功的系列作品品牌,至少主创们有信心也有雄心。

  不过,就算在当下电影市场迅速扩容、银幕数量不断增加的中国,有大片的外观也不足以成为一部电影收获上佳成绩的充分条件。质量上乘的内容,仍然是取胜的关键要素。讲故事方面,《捉妖记》也可圈可点。大概因为导演许诚毅曾闯荡好莱坞多年,《捉妖记》故事讲述的模式倒很有几分外国经典童话故事的味道。电影由一段“很久很久以前”的背景提要引出后,立即以紧锣密鼓的节奏展开了核心情节的铺陈。在小妖王降临人间的故事主线之下,不单人和妖的两个不同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矛盾对立,其各自内部亦不乏关系复杂的纠葛角力。而《捉妖记》的剧作最显扎实之处在于,人与人、妖与妖、人与妖组成的关系网格虽然庞大,但却杂而不乱。尽管人物带着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是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围绕着小妖王这条主要线索,统一并服务于整体剧情的延展。更难得的是,在西方化故事表达方式的外衣下,《捉妖记》还流露着属于东方童话的精神核心。电影里,男女主人公之间没有王子公主式的爱情故事,从始至终,他们二人的情感互动和发展都只是故事前进的一条副线。《捉妖记》真正强调的情感,是微观层面上小妖王胡巴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亲伦之情,以及宏观层面上人与妖两个种族间的和谐共生。这些,都是存在于东方价值体系之下的思想理念。

  假如非要吹毛求疵地挑一挑《捉妖记》的问题,或许是在于,电影全貌上太像一则童话,它的中心更为普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略微消减了其在奇幻神话层面所能探索的意义。《捉妖记》在推广过程中宣称取材自《山海经》及《聊斋志异》,可影片实际叙述的故事与两部书都已关系不大,“奇幻”二字也并非电影最突出的特点。好的奇幻神话,应基于在想象界中对完整世界体系的构建之上,这需要对创作所处大环境背后的文化、亚文化做更深入的挖掘。而目前的《捉妖记》尚未达到这种高度,这也是电影不算遗憾的一点遗憾吧。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