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5月下
人民网>>传媒>>正文

做一个拒绝被唱衰的人 

石念军

2015年07月27日13:45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唱衰纸媒早非新事,从新世纪初门户网站初兴之时的“报业寒冬论”,到自媒体浪涌之时的“主编死了”。而回头看看,门户时代过去了,纸媒没有消亡;自媒体方兴未艾,纸媒仍然还在。决定纸媒走势的人不是预言家,而是坚守纸媒的我们,可为什么我们成了一群像是被唱衰了的人?

怀旧的陷阱

晚报都市报记者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往往不是前路,而是既往。晚报都市报的“苦难辉煌”,固然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值得诉说,而怀旧背后所隐藏的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在改变现实乏力时的自我妥协,才是真正的陷阱。比如,越来越多的同行发现,“工作越来越没意思”。这个“没意思”分多种类型,比如,作品琐碎,难获读者和同行认可,缺少成就感;比如,薪水不够高,对比一下房价,心里拔凉;又如上升路径单一,对个人的成长和转型心怀忧虑。如是等等,看起来都有些道理,却总感觉少了一点精气神。

体制内人才精英流向晚报都市报的故事,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流传至今的业界美谈。根据前辈们的讲述,彼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激扬的文字一纸风行,左手服务、右手监督,很有快意恩仇的模样。那时的报人,是时代的精英;那时的报业,处于黄金时代。

正如一些同行的感叹,我们一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未曾重现昨日却已趋于庸常。怕只怕,自我的感伤与外部的唱衰一擦即燃。我们时常会感叹一些特定场景今非昔比:以前,小的如遇大雨,无需动员,在家的一线记者早就跑到雨里寻找素材了;大的如发地震,不管震级与地域,第一时间就会有成批的记者请战。如今,一线采编执行风格大幅改变,部分映射了理想与激情的消退、情怀与坚守的蜕变。

相比大势的倾轧,情怀的转变可能更易动摇初心。精神与意志就如同报界的马其诺防线,它可以防止溃败,也足以导致溃败。记者绝不仅有教科书上框定的职业生涯,每个人脚下的路都可以与众不同。所谓风有八面,船行一方,关键就在于我们心向何乡。

把快乐留住

《青年记者》此次的调查显示,晚报都市报青年记者中85后和90后的比例已达52.77%。采编队伍保持年轻是好事,“经验不足,热情来补”是年轻人足以让人欣慰的成长表现,以我们内部的年度新闻奖评选为例,新入职的“小鲜肉”脱颖而出获得大奖并不新鲜。

核心是让他们感觉到快乐。《青年记者》此次调查的一些数字就描绘了一个略显奇怪的场景:绝大多数参与调查者加入媒体是因为内心的喜爱;与此同时,超过半数感到压力很大,而大多数人并不想着离开。仿佛对于这样一份采编工作,已然鸡肋感十足。

很多时候我们感叹记者激情的消退,实际是哀叹事业的矮化:这不就是一份工作吗?合则约见,不合则散。内部的一场演讲比赛上,就曾有一位年轻同事回忆自己遭遇的一件小事:妈妈深夜10点打来电话,听说女儿还在加班很心疼。妈妈说:“闺女,要是觉得累,咱就不干了,咱不差那钱。”

记者的艰辛和父母之心众人皆知,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也说明:当85后、90后独生子女群体日渐成为业界主流从业者时,代际的差异已经凸显。在日渐萧瑟的业态、强度偏上的工作、相对松散的团队文化等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如何让生即衣食无忧、长在市场大潮中的年轻人倾心报业心悦于己,已是刻不容缓的管理课题。

从纸走向媒

未来或许并不那么灰,恰如有两位参与调查者在问卷上分别写下的:“希望传统媒体能够挖掘自身潜力,至少不会被新媒体吓死”、“拥有原创能力的媒体永远不会失去市场”。对比门户网站的发展便可发现,几大主流门户网站以新闻凝聚影响力,转而通过商业、游戏、投资等拓展产业链条,取得商业成功;而纸媒绝大多数仍固守广告收益,未能有效拓展产业链条,一旦遭遇广告市场急转,收支渠道单一的问题就暴露出来,甚至危及生存。这既为唱衰论者提供了口实,也让围城中人滋生疑惑。

“报”所遭遇的断崖式危险,恰恰折射出“业”几未开发。只要及时转化“报”的资源合理拓展业态,前路仍然可期。随着传播技术的改变,“纸”的承载形式会改变,而“媒”不会改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依然上得梁山。只要抓住机会,“后发优势”就会出现。

(作者为齐鲁晚报机动新闻中心副主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