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当前报业脱困的三个关键词 

观  其

2015年07月27日14:03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新常态,成了一些官员懒政不作为的借口,成了一些地方放慢发展的借口。在媒体行业尤其是报业等传统媒体行业,新常态的影响也不鲜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似乎不招待见了。新常态嘛,经济下行压力如此之大,再加上互联网+,各种新媒体来抢客户抢用户抢资源,媒体经营下滑是必然的,财报难看是必然的。并非我辈无能,大势所趋啊。

必然的,或许。但是,下行之下,是顺势下滑顺带撒个娇,还是大吼一声逆势而上,结果不一样也是必然的。信心流失,先自放倒,比下行压力更可怕。

当前报业脱困,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信心”。信心并非来自画饼和望梅,而是来自责任和认真。责任感强烈,自然不会轻言放弃;认真做事,自然不会随波逐流。孔子说“执事敬”,朱熹说“如今看圣贤千言万语,大事小事,莫不本于敬。”“敬”为何物?《朱子语类》里讲了很多:“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敬,只是收拾自家精神,专一在此”,“敬胜百邪”,“人常恭敬,则心常光明”……敬,就是该干啥干啥,该咋干咋干,担起责任,干就干好。其实,“信心”、“执事敬”,是任何组织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报业需要,新媒体也需要;困境需要,顺境也需要。

当前报业脱困,第二个关键词是“改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效率,效率决定效益。不管是适应新常态也好,还是媒体融合也好,都要求报业比以往更加重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近些年,或许是忙于应对新媒体冲击,报业制度改革明显迟缓。体制机制多年陈旧,即便没有新常态,即便没有新媒体冲击,今天的报业也难有好日子过。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说了多年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今,很多报刊单位“形式上是改制了,实际是假改,现代企业制度根本没有建立,即使建立了所谓的涵盖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写在纸面上的,真正运作还是过去行政化和事业化的模式”。(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曹伟,《行政管理改革》2015年第4期)内部是行政化、事业化的运作模式,是传统的工业经济甚至是农业经济的思维和套路,而外部是越来越市场化、产业化、互联网化,根本对接不起来。怎么办?理想路径,一是报业集团层面实施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出资人制度,规范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并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等有效运行。二是让报业集团内的纸媒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否则,搞媒体融合,向新媒体新领域新业态进军,想吸引战投风投社会资本,你连市场主体都不是,人家没法和你玩儿。三是推进“混改”和骨干员工持股。不少报业集团提出鼓励内部创新创业,要搞持股、期权之类激励机制,可是,连股份制公司都没有,持什么股、期什么权呢?当然,“改制”路径并非一途,但权责利匹配是共同的原则。

当前报业脱困,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才”。媒体竞争与融合常态化,过去跑马圈地抢市场,现在千方百计抢人才。媒体是内容产业、创意产业,人才在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人才工作,有三个重点不可忽视:一是稳住人心。报业转轨期、媒体融合加速期,人心思变,人心不稳。强化信心,稳住人心,才有人可用。二是区分普通劳动者与人才,抓住关键的少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说,高于普通劳动者的才算人才。区分普通劳动者与人才,才有尊重人才的命题,才可能真正尊重人才。我们常常听到一种理论:人皆有才,劳动者都是人才,都可以创新。这种理论虽然可以讨多数人的欢喜,但它是农业社会小生产意识,是平均主义的反映,实际上是对优秀的创新人才最大的不公平!(《文汇报》2015-05-07)报业转变转型、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人人努力,但更取决于具有突出的文化创意能力、产业扩展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的人才,他们才是核心竞争力、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三是以改制激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与新兴媒体公司相比,与报业转变转型的需要相比,体制机制僵化是报业的一大软肋。要通过改制,形成以关键人才为中心、以业务产品化产业化为主线的组织架构和运行体系;在资源配置、人才选拔、收入分配等方面,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思维逻辑和话语体系。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