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如何构建数字时代“书香社会”?

——融媒体给阅读方式带来哪些新变化

魏岳江

2015年08月10日10:20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内容摘要:融媒体时代,大众阅读呈现出“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的新特点,给传统“深阅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全社会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齐心协力、顺势而为,将“微阅读”“浅阅读”“碎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就一定能让新媒体阅读焕发出像传统纸质阅读一样的青春魅力,克服新媒体阅读带来快餐化、消遣化、娱乐化、功利化倾向。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阅读新变化

为了避开多年前北京书市双休日时人多拥挤的“高峰期”,笔者5月15日下午(周五)到朝阳公园逛书市,结果却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顾客寥寥无几,各个展区不仅书价大打折扣、降价便宜,而且有的展区还高挂十元三本的门幅吸引顾客。纵观顾客人群中,发现老年人携带儿童居多,成年人特别是学生很少。多数人都在翻阅图书,很少有人买。难怪,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被第二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关于全民阅读提问的回答,更令全国爱好读书者感到欢欣鼓舞。

4月23日,第2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忽然刮起全民阅读风,一股关注阅读的热潮迅速兴起:2015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首届书香青年读书文化等活动纷纷启动,各种报刊媒体为全民阅读大声疾呼,新媒体为建设书香社会传播正能量......

然而,站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窥视阅读载体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由微信、微博、智能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介编织起来的空间立体网络,把我们带进信息知识丰富海洋的同时,也渐渐拉开人们与纸质图书的距离,移动互联网的阅读成为低头一族的新宠,纸质书籍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口。那么,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该提倡怎样的全民阅读?如何建构数字时代书香社会?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带来阅读新变化?

一、数字阅读成为成年人口头的流行语,老年人对数字阅读多数“望而止步”

中国自古就有爱读书的优良文化传统,孔子韦编三绝,李密挂书牛角,丘濬百里借书......这些耳闻熟知的典故一直鞭策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汲取智慧阳光雨露。然而今天,我国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和人均阅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国内数字阅读增长势头猛进,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兴起,数字阅读似乎成为成年人口头的流行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从人群分布结构来看,我国成年人数字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30—39周岁、40—49周岁、50—59周岁分别占40.3%、27.3%、20.8%、8.6%。可见,我国成年人数字阅读中88.5%是18—49周岁人群。人民日报海外版公布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数字阅读中92.6%是18-49周岁人群。如果将“00后”也加进去,这一比例还将更高。难怪有人曾把“90后”“00后”称为数字时代的原居民,而将“50后”“60后”比作数字移民。显然,原居民刚开始一般都比移民人数多。近年来,我国成年人通过手机阅读率年年攀升。光明日报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数字阅读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成年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间首次超过半小时。相比之下,老年人新媒体阅读率比成年人低。现在专用的老人手机多数价格低廉,不如说为其量身定做的,特别是多数空巢老人把手机用途定位在与家人和周边朋友圈子的沟通联系,孤独寂寞时通过电话以寄托相思之情。传统广播电视收听收视人群向老年人倾斜,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发展趋势。由于新媒体初兴时主要对象是中青年,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运用新媒体没有成年人那么熟练。“在新媒体屏幕上,有时因视力老化会出现按不准键、按错地方的问题。对于中英文按键不会转换,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在逐步退化,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基本功能的使用上,而不用与数字阅读。”多数老年人说。

数字阅读影响着民众的文化生活,大多数年轻人更嗜好电子阅读。融媒体时代,全国报刊台都在打造别具特色的新媒体群,手机报、电子刊、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数字阅读进入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因其快捷、实惠、超前,可以随时选择所需要的最新信息。多数上班人说,几乎每天都在“阅读”,只是阅读的载体平台有所不同。早晨一睁眼,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先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亲朋好友发给的链接文章、短信。工作之余,他们也会用手机或电脑阅读一些吸引眼球的新闻热点和社会常识。成年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手机痴迷,手机成为他们阅读的随身附属物。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6.8亿,很多成年人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寻找段子,就连务工人员也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字阅读方式。生活节奏、信息更新速度加快,新媒体阅读有较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全民阅读得到落实。近日,腾讯科技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4.68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平均每人每天阅读5.86篇文章,其中20%的用户每天阅读6篇到10篇,日均阅读文章数超过3篇的用户占51%。每天简单地动一动手指,扫一扫二维码,文章就会自动展现在面前,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书香美好。“新媒体既能提供多样化、娱乐化阅读方式,也能通过云阅读提供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提供阅读服务的云端就如同一所图书馆,手机应用软件就像一把开门钥匙,让阅读者随时随地畅游书海。”多数大学生说。

二、电子书风靡一时成时尚,书报刊由看读转变为扫描浏览观赏

新媒体群纷纷成立,电子书成为多数读者的首选工具。统计表明,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有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常用的读书载体是电子书,较2013年有所提升。而另外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当前我国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2亿,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在手机上阅读。手机电子书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新媒体阅读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快速便捷、浏览观赏的崭新体验,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公交车上,在乐声悠扬的咖啡厅里,在漫步乡间小路和静坐等待时,纸质书籍已不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电子阅读正为全民阅读开启书香社会的新大门。有读者说,等车时拿出手机看新闻早报、晚报,走路时戴上耳机听小说、音乐,陪孩子逛街时掏出i-Touch看电子书打发等待时间......当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我们的阅读文化和阅读习惯正随着移动终端的改变而改变。对此,不少业界人士指出,应正视新媒体给阅读方式带来的多元化,互联网+荐书应该成为引导培养年轻人良好阅读习惯的主渠道,新媒体能让人了解更多优秀作品,以此引领大众的阅读,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无纸化浪潮,让电子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口袋与手提包。在国外一些城市的地铁和机场,随处可见旅客捧着书默默安静地阅读;而在我们的地铁、机场、车站,最常见的场景却是人人都在目不转睛地低头看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只听屏幕转换的咔咔声音。以前,好多人出差前收拾行李时,总是要斟酌带几本书,通过深阅读来消耗旅途寂寞时间。如今,他们的kindle里储藏千万本书,不占地方,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阅读一旦变得更加便捷,也就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的脚步节奏越来越快,整体时间被分割得越来越零碎,而在路上通过众多的新闻类APP、电子阅读APP等,用户可以实时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政务信息,不必再去翻阅纸质报纸。多数人认为,坐公交、乘地铁、会朋友、吃午饭,这些以往不好利用的碎片化时间,现在都成了阅读的黄金时间。甚至有的网友诙谐地说,小时候阅读是在学校和娱乐时间里,而现在上下班和厕所都可阅读。拿出屏幕就能阅读的及时性,也加快了低头族队伍的壮大。数据显示,中国低头族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三分钟读人民日报已经成了我每天早上必听、浏览的栏目,刷牙、洗脸、吃早饭的同时就知晓了当下的时事热点,比读报刊方便多了。某女士说。新媒体虽然在技术上有诸多优势,但是新媒体阅读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但这些弊端及倾向,毕竟只是少数,既不代表全民阅读的整体情况,也不影响全民阅读的深入发展。只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共同努力,将“微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一定能让新媒体阅读焕发勃勃生机。

三、“书香”之气与休闲娱乐互分享,阅读兼社交两不误

人的精神境界有两点值得提倡,就是书香人生,止于至善。古人读书,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这可能是“书香”的起源。人生通过书香及时获取知识,也是一种娱乐。新媒体除了带给你原版阅读的新鲜感觉外,更加凸现以期刊、报纸、图书、资讯、音乐、视频、动漫、软件下载、导航等数字化内容为核心,集休闲与娱乐、媒体与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移动平台特征,促使人们看书、阅读不仅为了获得知识、开阔视野,还要寻找美的享受。最近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把阅读当成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手段。因此,休闲娱乐成为国民阅读的主要动机。“自己看书就是图个乐子。我喜欢看轻松有意思的内容,比如有趣的短篇小说,报纸上的新奇事。这样跟老朋友们碰头见面才能聊得起来。”一位读者说。由于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动漫等符号形式和介质,新媒体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美感和审美感受。新媒体为用户提供包括手机原版阅读及音频、视频、动画等图文并茂的时尚载体,同时还可以即时享受诸如数字娱乐、软件与游戏下载、论坛、社区等娱乐和互动化的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提高读者阅读各种视听感观度。据统计,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更加乐于接受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及动感的Flash等娱乐十足的表现形式,而对传统纸媒却始终不感兴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时互联APP逐渐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载体。时至今日,随时打开手机,点开微信微博,看看“朋友圈”就能知晓朋友们的近况,或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个人的真知灼见,微信微博将异域的亲朋好友聚到了一起,拉近了人们彼此沟通的距离。人人网近期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的阅读调查结果显示,89%的大学生每天都有阅读、浏览信息的习惯,但阅览内容并不是传统书籍,更多的是博客、微信、微博 、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上朋友分享的文章或好友状态。微信微博这种即时传播、即时信息、即时反馈也广泛应用于政务平台,拓宽政府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的途径,搭建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间超过40分钟。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占了使用微博阅读用户的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同时,手机订阅的每日播报等消息渠道也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空虚、寂寞、孤独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而新媒体无疑可以填补他们精神空虚的空白。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静下心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减压的快餐式阅读或针对性更强的功利性阅读。特别是微博阅读、微信阅读,阅读的对象却未必是成篇的文章,而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一个网络段子,电子阅读的社交化特点越来越明显。传统读书时代,阅读相对是一种独立和私人空间,读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大相径庭。原先的“私人笔记”变成“公开日记”,读书的乐趣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评论”和“分享”、“交流“。以前,人们买了新书舍不得在上面勾勾画画,现在用kindle随时随处都可以标注,还能把喜欢的段落分享到微信、微博朋友圈。

四、新媒体阅读方式利与弊并存,纸质书香社会暂时气更浓

近年来,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这让许多读书人望而却步。电子书不仅价格比纸质图书便宜,而且在电脑、PAD、手机等平台上都可随时阅读,且易于保存和内容搜索。随着从小就爱平板电脑、手机的90后、00后的茁壮成长,手机阅读、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DA/MP4/MP5阅读等新媒体载体发展方兴未艾,传统阅读方式面临生存危机。然而,纸质媒体在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并不是新媒体完全可以取代的,其潜在消费人群也是维持其生存的重要力量。电子书籍代替纸质书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就像纸质书籍代替更古老的竹简、木简一样。但是,目前不能完全代替纸质书籍,主要是因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感受很难轻易改变。现在,虽然面对电子屏幕时人们可以随时阅读,但是这与传统的阅读有所不同,特别是阅读的场景、感官感觉、读后印象不同。作家聂尔说:“读书现在有了多种方式,我自己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电脑显示器几个钟头,但是对我来说,所有这些都不是适当的阅读方式,只有用双手捧读那些光滑的纸页时,我才觉得自己在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利也有弊。新媒体阅读虽然占据便利性、实时性优势,具有速度和广度,但是其本身存在跳跃的、随性的、碎片的浅阅读、快阅读问题,缺乏深度和厚度。传统阅读是纯文本阅读,是单一、线性思维模式,容易进行稳重、理性的深阅读。而电子书阅读则更加注重快速浏览、扫描阅读,海量信息、图像、视频和无限多的链接,很难让人们静下心来沉思冥想,易于陷入眼花缭乱的浅阅读困境,造成网络成瘾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只靠快读、浅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营造纸质图书阅读良好氛围。那么,一些深阅读的读者是怎样想的?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发现,66%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许多使用电子阅读器的人也表示,看到特别喜欢的书,还是情愿掏钱买几本纸质图书作为收藏。或者看快餐书、畅销书时用电子书,看专业书、经典作品时还是买纸质图书。为什么仍有这么多人青睐纸质书?目前,电子书在阅读体验的设计上仍有许多不足,如排版水平良莠不齐,多次翻页时阅读软件功能有时失灵......而有些高质量的纸质书,不仅内容质量好,而且包装、图片精美别致,特别是附赠的书签、作者的签名题词能给读者带来无法替代的乐趣。此外,想看纸质书的人还可以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价格打折的书籍,减少专程去图书馆的时间。

当前,如何激发全民纸质图书阅读热情,不仅关乎中华文化发展,而且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江苏、湖北、辽宁、深圳都已经完成地方立法工作,确定全民阅读的法律地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力争在全民阅读立法、建立长效机制、开展阅读活动、实施公益助读等方面整体推进,如组织全国各类书店开展优秀出版物展示展销及优惠售书活动,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开展网络读书越多越便宜等活动。要创造更好的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如: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开展阅读季活动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约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吸引7亿多读者参与。今年“4?23”国家图书馆推出国图公开课,只要打开国图网站都可以看到名家大师的在线课程。自2011年北京阅读季启动以来,搭建多级综合服务平台,创建各方参与服务模式,细分不同群体阅读需求,拉动出版与消费同增长。北京日报报道,北京市专门设立阅读季领导小组办公室,搭建起由书店、图书馆、益民书屋、大中小学校、市直机关、各类企业和社区文化中心构成的“五位一体”公益平台;由50多家媒体和网站参与的全民阅读媒体平台;由200多家出版和文化机构参与的全民阅读资源平台;由上百位阅读推广人和资深书评人引领的全民阅读引导平台;“北京阅读季”官网、微信、微博、活动手册等自媒体组成的全民阅读服务平台。此外,北京举办了“北京大学生读书节”“北京少年读书节”“亲子阅读活动”等丰富多彩活动,吸引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阅读。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指导下,全国各地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启动“江苏读书节”“书香荆楚”“书香八闽”“书香岭南”“三湘读书月”“南国书香节”“天山读书节”“书香重庆”“三秦书月”“书香八桂”“书香龙江”“深圳读书月”等一系列全民阅读活动。(作者单位:北京某部高级记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 2015年04月21日

2.裴永刚,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的阅读引导模式探讨,《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09月

3.许尧尧、李锋,移动服务的新体验,《电子世界》,2012年第12期

4、刘卫利,新媒体条件下图书馆因应之策,《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第4期

5.崔丹,新媒体阅读也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广东科技》 2014年20期

6.耿银平,新媒体有利于推动全民阅读,《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23日

7.2015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启动,《人民日报》,2015年04月19日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