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华日报社永久收藏巨幅主题性版画《胜利的那一天》

2015年08月12日08:15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华日报》永久收藏《胜利的那一天》

  版画《胜利的那一天》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周跃敏社长(右)接受陈超的捐赠。

  一缕穿过云层的阳光下,三只和平鸽翩翩飞舞。巨幅主题性版画《胜利的那一天》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为时间背景,以当天《新华日报》等媒体刊登这条激动人心消息的版面为主调,以厚重深沉的色调,聚焦抗战胜利那一天中华民族“悲欣交集的面孔”。昨天,著名版画家、鲁迅版画奖获得者陈超先生,将这幅历时半年创作的版画作品捐赠给新华日报社永久收藏。

  《新华日报》与版画有着深厚渊源。史料表明,《新华日报》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张开辟“木刻阵线”的报纸,一大批响应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家在该报“木刻阵线”专版上发表作品,宣传抗战,激扬斗志。在照片和影像极其匮乏的烽火岁月里,《新华日报》大量选用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版画,和犀利的文字作品一道,对激励民族解放的信心,鼓舞激昂抗战的斗志,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毛泽东同志称《新华日报》为抗战的“一方面军”。在昨天的捐赠仪式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深有感触地说,“版画是《新华日报》历史的一部分,同样也可以说,《新华日报》也承载了中国新兴木刻史的一部分,在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史上,《新华日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新华日报》与版画的历史,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清华美院教授代大权做过专门的研究,他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新华日报》都发挥了旗帜和号角的作用。一大批优秀版画家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创作呼唤黎明的版画,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解放南京的《新华日报》号外特刊头版上,发表的就是蔡若虹先生的《一帆风顺》版画。”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姜陆告诉记者,在中国现代版画发展进程中,从《新华日报》走出了一批在中国现代版画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和影响力的版画大家,王琦、彦涵、陈烟桥、张望、李少言、李焕民、刘岘、邹雅、林军、张新予、程勉、陈汝勤等版画艺术家,都曾于不同时期在《新华日报》任职,他们既是《新华日报》美编工作的开拓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各个时期对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和领导者。

  陈超此次创作的《胜利的那一天》版画只有12幅,已成绝版。他捐赠给新华日报社的,是其中的第一幅,“希望能藉此表达对新华日报版画史的纪念,”陈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抗战胜利70周年,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我希望能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给人以直抵内心的震撼。”在新华报业集团名家工作室创作期间,陈超通过对《新华日报》历史的了解,萌生出了以报纸版面为创作内容的想法。他说,“这半年来,我有幸翻阅了从1938年《新华日报》创刊至今的上万份报纸,在这些报纸中,希望能找到历史脉络,就是新华日报和木刻版画之间的渊源到底在哪里。”正是基于这种想法,陈超终于找到了创作灵感,“聚焦抗战胜利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将各个报纸的版面集中起来加以呈现,有厚重的历史感,效果非常震撼。其中,《新华日报》这张号外的版面是最大亮点。”陈超介绍说,“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包括毛泽东当年的题词,都是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中国所有报纸,唯一能完成我这幅作品构想的只有《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刘守华在捐赠仪式上说,“抗战版画通过新华日报这一传统载体,变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武器’。《新华日报》1945年8月16日的版面是中华民族一张‘悲欣交集的面孔’,这张‘面孔’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被一位艺术家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这幅作品中,每个人都能看到民族的新生,感受到历史分量。”

  今天,版画在新华日报社的传承仍在延续。今年5月,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共同主办的“叩版春秋·50后中国版画家提名展”亮相新华全媒体艺术馆,21位“50后”知名版画艺术家的42幅优秀作品集中亮相,展现出中国当代版画家们的艺术创作水平和整体风貌。对此,周跃敏说,“这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对版画的关注与提倡,体现了我们这份报纸的文化担当,这说明新华日报不仅仅是一家新闻媒体,更是一个文化平台,承载着追求精神力量的社会责任。”董 晨 傅秋源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