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最新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直接创造了约170万个就业机会。
今天下午,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京发布《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就业影响的三大趋势》,报告指出,在互联网时代,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平台型就业”逐渐浮现,同时“创业式就业”热潮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人才的就业面有别于传统行业,呈现出年龄低、工龄短、学历高等特点。
2020年有望直接为约35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我国互联网行业经济规模在2011~2014年间维持了5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2014年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直接创造了约170万个就业机会。究其原因,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瑞廷解释,首先是受网民规模的增长和互联网消费习惯日渐形成的影响,其次,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范围由原来传统的互联网业务,逐步渗透至线下的行业,而追求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必然带来职能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报告显示,在人才需求方面,与传统就业市场不同的是,技术和运营类人才是目前互联网行业的紧缺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互联网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每个重大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都带来新的业务发展,甚至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任何创新模式的落地都需要技术支持才得以实现,因此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开发人才需求。”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瑞廷告诉记者。
报告指出,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预计2020年有望直接为约35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但直接雇佣的增速会有所减缓。
“未来四五年直接就业机会的增长会放缓,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市场进入成熟稳定增长阶段,而互联网企业的轻模式特征,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人力增长服务更多用户。未来几年,互联网行业也会进入沉淀期,企业在人力需求上会有重新调整。”然而,比起直接创造的就业人数,徐瑞廷认为,互联网企业发展带动了生态圈内其他行业的发展,间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更值得关注。
徐瑞廷以阿里巴巴为例,仅从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直接服务于淘宝业务单元的工作岗位不足5000个。但当把眼光放宽至整个生态圈,淘宝平台所带来的就业影响远大于此。
“首先,借助淘宝平台,众多个人通过自开网店实现了就业。据中国就业促进会2014年2月发布的报告,淘宝在报告调查期间共有339.71万家活跃网店,若按平均每个网店雇佣员工数2.55人计算,淘宝平台创造了866.22万个就业机会。在此之上,被调查网店中有30.7%的网店在未来一年有扩招计划,平均每个网店计划招工3人。以此推算,淘宝平台在未来一年还将再增加313万个新的就业机会。此外,围绕着这300多万家活跃网店,从网店经营到物流配送,乃至为平台运营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淘宝平台衍生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这当中有根据淘宝网店发展需求不断细分的新行业,如淘女郎、网店代运营、网店装修等,也有从淘宝平台的发展中获得新发展机遇的传统行业,快递行业便是其中一个代表行业。“在徐瑞廷看来,从生态圈的角度出发,淘宝平台撬动了上千万个就业机会”。
互联网就业呈现“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型就业”两种方式
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对就业的影响还在于就业方式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就业呈现出“平台型就业”和“创业型就业”两种趋势。
“传统的就业方式是职员受雇于特定的企业,但是‘平台型就业’是有一个平台,可以让人才或者提供人力资源的个体户来服务市场需求。”徐瑞廷指出,平台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把需求方呈现在平台上,让劳动供给方或者资源供给方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很有效率地找到需要这个资源或者需要这个劳力的人。此外,时间分配上也比较灵活,“平台型就业”正使得自由工作者群体扩大。
以58到家平台为例,用户通过手机端可就近寻找家政阿姨、搬家师傅、美甲师等服务人员提供到家服务。对于服务人员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接触到更丰富的客户资源,打破了以往依附于固定中介的区域限制。此外,得益于平台的技术支持,服务人员可以实现时间利用最大化,提高接单效率,从而获得更高收入。
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认为,“平台型就业”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平台有一个很强大的基础设施,可以支撑每一个人不依赖于某一个组织就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以阿里巴巴为例,我们创造了B2B平台,小企业即使参加不了广交会,也可以把商品卖给全世界。一个淘宝的店主在现实中开不了店,但是轻轻松松可以天天跟消费者叫‘亲’。”金建杭认为,“平台型就业”拼的是服务、梦想、资源,这也是“平台型就业”最核心的要素。
此外,“创业式就业”热潮也在快速发展,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创业门槛大大降低。
在基础设施上,公有云服务的出现提供了极具延展性和灵活性的基础设施支持。对于初创团队来讲,云计算即付即用模式,避免一次性的大投入,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创业成本。此外,伴随用户量的激增,企业可以很方便地扩展计算和存储资源,降低了过度投资的风险与系统管理的麻烦。
在市场推广方面,移动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推广方式,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初创企业聚集了流量,节省了创业早期在销售渠道建设上的投入,而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出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低门槛的融资渠道。
“降低的创业门槛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网络创业热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而非择业作为他们的首选就业方式。”徐瑞廷指出,刚刚迈入社会的90后群体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业力量,迅速崛起。
波士顿咨询公司根据麦克思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百度发布的《中国90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调查》统计,2014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约有2.9%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虽然总体占比仍较小,但与2011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9%。在创业领域方面,移动互联网成为90后创业的首选,其中社交、购物、视频为主要创业方向。
什么是互联网人才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也使就业方式更为多元化,并塑造出新的人才特征。
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的就业面貌有别于传统行业,呈现出年龄低、工龄短、学历高等特点。“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3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5年,学历背景以本科为主。互联网在中国从1994年开始起步,至今只有21年的历程,新兴行业的特征和高技术密集度,再加上快节奏、强竞争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从业人群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经理李舒告诉记者。
李舒指出,互联网行业人员之所以相对低龄、工龄较短,是有原因的。“在互联网行业,比起经验,互联网行业更需要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虽然年龄小,但却具备创新精神和快速学习的能力”。
此外,报告也指出,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流动频繁,薪酬水平在各企业的人才争夺中也水涨船高。
李舒认为,互联网企业平均年收入相对较高,说明个人的价值越来越重要,“这是互联网形态下个人价值更明显的体现,流动性比较高实际上反映出互联网人才对于机会的追求,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
李舒认为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互联网行业的人员除了需要学历和工作经验,还需要软能力,即“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快速学习能力、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及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的创新精神。各个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以及行业本身日新月异的变化,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上述特质才能在行业中生存,并获得长足发展”。
李舒认为,“平台型就业”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解决就业的压力,但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人才需求变化,政府需要更好地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贴近市场需求,高校需要改变的不是在学科设置上,而是在培养方式上的转变。比如在电子商务领域,一方面是企业招人难,但同时却有大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工作。究其原因,是电商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导致高校人才培训体系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以至于高校输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要解决人才输出和企业需求不对口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通力合作”。(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