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5年8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在突破中探索内容深度融合

周俊南

2015年08月21日13:37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摘要]“编者为上”的思维模式使报纸在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产品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与移动互联浪潮格格不入。遵义日报通过《微观察·微建言》栏目进行改革尝试,为报纸进一步突破创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三贴近” “走转改” 众筹生态 栏目创新

媒体融合发展,除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渠道平台等层面的改革、改造、迁移外,内容方面与目标读者的深度融合,是难度更大、更为根本的融合。2014年3月,遵义日报社按照“三贴近”要求,深化“走转改”,沉入田间地头,了解读者需求,通过新闻内容与读者需求深度融合,践行群众路线,打造报纸众筹生态,创办了《微观察·微建言》栏目,在栏目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

资治新闻:满足读者更深层次需求的“新闻定制”

作为市委机关报,遵义日报受众除普通群众外,相对稳定的目标读者是各级领导干部。针对这一实际,为更好地对接读者群体需求,增强报纸与读者的黏度,我们提出“问题资治”栏目理念,决定为党政干部量身定制《微观察·微建言》这一“问题栏目”。在栏目选题上我们提出了三项原则要求:一是“大题”,有“广角视界”,反映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二是“重题”,有“根基价值”,聚焦事关执政基础的大问题;三是“难题”,有“顽症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栏目开办以来,围绕农村基层干群党群关系疏离、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制度严重滞后等问题,推出了《宣传图片上的三个黑洞》《真正组织起来!》等新闻报道,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针对栏目中《“种文化”还缺块地儿》这篇报道所反映的问题,湄潭县黄家坝镇及时做出反应,规划建设农民文体活动场所。《微观察·微建言》中这种建设性的“问题新闻”,反映的是问题,但目标指向是问题的解决,是更深意义的“正面新闻”,与一般意义的正面新闻联动,构成“双面资治”,进一步拓展了报纸的“资治界面”。

麻雀新闻:在400字以内深耕微雕的“新闻瘦身”

短小精悍是《微观察·微建言》的突出特征,栏目以“微”见长,单篇报道不能超过400字,被称为“麻雀新闻”。

短而深,短而实,短而新,是我们对这个栏目的质量、品位、形态定位。栏目推出的《52户近30年只走出1个大学生》《阵地,正在悄然沉没?》《关键是要有梦》等新闻,分别从教育的角度反映了农村贫困固化代际传递问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映农村基层阵地建设问题,从农民梦想能力的角度反映农民主体活力激发的问题。要敏锐发现、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对记者的要求非常高。为了办好这个栏目,写出真正符合栏目要求的新闻,记者用半年多时间集中学习中外政治经济学等学术专著50多部,做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设计了三套近400道题的“三农”调查问卷,分三次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深入采访,经反复打磨,写出了10多篇深度报道文章。

观点新闻:突破教科书规范的“新闻文体”

“事实+观点”是《微观察·微建言》“麻雀新闻”的基本结构。栏目每篇新闻报道都有固定的样态:上半部分“微观察”是新闻事实的记录,下半部分“微建言”是对新闻所反映问题的思考。栏目所有新闻报道都通过现象解剖、政策建议等形式,在“记者微言”部分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如《100:5》,“微观察”部分客观反映柏香元村民组扶贫免费配发栽种的核桃苗存活率低这一现象后,在“记者微言”部分写道:如何提高扶贫开发实际效果,是个大问题。由单一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输血”又“造血”,并更加注重“造血”,这条路子是对的。问题是政府的“造血”努力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农民无缝“接力”?“造血”的投入怎样才能发挥更高的效益而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麻雀新闻”不同于常见的编者按、记者手记等提示说明性文字或议论性文字与新闻事实的篇外组合,这种组合中“篇外话”相对独立,附件特征明显,可视为一种“事主论从”式偏正结构,即使没有“篇外话”,新闻事实部分依然独立成篇,依然是完整的新闻作品。“麻雀新闻”也不同于新闻述评或言论,后者以论为主,新闻事实不过处于“论据”的地位,可以视为一种“论主事从”式偏正结构。“麻雀新闻”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是“事论并重”的并列结构,其观点部分与新闻事实部分是连体固定搭配,事实与观点不能割裂,都不具独立性:如果没有“微建言”部分的剖析与建议,“微观察”部分不足300字新闻事实的价值将无法彰显,其深远作用也无法发挥。

客观陈述事实,不掺杂记者意见观点,这是教科书对消息类文体的基本要求。《微观察·微建言》栏目中“事实+观点”的写作模式,在新闻教科书里是不符合规范的。但在信息泛滥的传播新形势下,地方党报除了是“新闻纸”,还必须是“观点纸”。读者对观点“呼”,我们就要“应”,这是与读者需求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在严格遵循真实客观原则,确保新闻事实真实,且通过明显的结构标志将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加以区分,让读者能明显分辨出哪是新闻事实、哪是记者观点的前提下,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同时呈现事实与观点,我们认为是可以尝试的。事实证明,这种文体能让人眼前一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受到读者的欢迎。

众筹新闻:移动互联思维下的“新闻生态”

栏目推出后,“让人耳目一新”“接地气有创意”“希望办成精品栏目”等读者反馈,让栏目编采人员深受鼓舞。市委宣传部对这一创新栏目给予充分肯定,主动提供报道选题与采访线索。市委政策研究室干部主动撰写栏目稿件,报社记者编辑群起接力共同参与栏目采访,基层通讯员、普通读者踊跃来稿,县乡党政领导干部持续关注并主动对号“解题”,不同层面读者积极评价。《微观察·微建言》成为遵义日报2014年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

与读者需求深度融合,吸引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是报纸特别是地方党报在新媒体环境下融合发展最需要用力之处。《微观察·微建言》进行的创新试验,有地方党报职能定位拓展,有移动互联环境下的用户思维取向,有新闻生产之前的知识准备要求,有定点采访方式控制,有新闻作品精短样式化创新,有读者主动积极的互动参与,使栏目关注度提高、可读性增加、影响力扩大、建设性增强,初步构建起了公众关注、参与、分享的栏目“众筹生态”。

《微观察·微建言》栏目的创新尝试,背后的理念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核心思维。之所以把“读者为上”作为“栏目思维”,是因为我们深切感受到,纸质媒体读者快速流失,地方党报在传播落地效果方面日渐非主流化。最主要的因素是我们固守“编者为上”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报纸在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产品形态等方面严重的路径依赖,与移动互联浪潮格格不入,与读者需求歧路背离。我们通过《微观察·微建言》栏目进行的改革创新尝试,受到读者欢迎,效果不错,为报纸进一步突破创新提供了借鉴。

(作者:贵州遵义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