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让主题新闻多一些地气

夏金海

2015年08月24日10:02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主题新闻带有明确的报道主题,往往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中心,是媒体“喉舌”功能最集中的体现。然而,很多观众从电视媒体上看到的主题新闻,篇幅确实够长,分量似乎很重,立意看上去也很高远,气势更是恢宏,但就是难以让观众入耳入心。

不接地气,是很多主题新闻难以走进观众心底的主要原因。如何才能让主题新闻接地气呢?

首先,改变“领导为上”的报道意识。在部分电视人的眼里,主题新闻就是做给领导看的,只要主题新闻充分反映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领导满意了,工作就完成了。殊不知,没有传播效果的主题新闻既引导不了舆论,更起不到凝聚共识、动员群众、推动工作的作用;只有那些既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又能动员、发动群众投身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动当前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主题新闻,领导才会满意。因此,越是那些深入浅出、可视性强、说服力强、观众爱看耐看、传播效果好的主题新闻,越是能够得到领导的肯定。领导满意和观众爱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转变报道意识,把报道主题新闻的眼光从向“上”,转变到向“上”和向“下”相结合上来。

要做好“上”、“下”结合文章,记者应找到主题新闻的观众兴趣点所在,讲清楚、讲透彻地方党委、政府正在推动的这项中心工作将如何影响百姓的工作和生活,激发起他们的收视欲望。

今年1月,《泰州新闻》在头条位置播发过一篇题为《大道畅通出行快》的主题新闻。新闻以泰镇高速建设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为切入口,由点到面,从外到内,全面展示了泰州过去一年在城市交通建设上的大手笔,生动表现了泰州市委、市政府推动城建新提升主题工作给泰州带来的可喜变化。这条新闻分量很重,单篇时长超过6分半钟,但因为讲透了这些城建重点工程实施后对促进泰州经济发展、改善泰州交通环境、方便市民出行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看起来相当轻松,观众反响热烈,分管市领导对此片也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转变“主题先行”的报道作风。一般的新闻是先有新闻后有主题,而主题新闻往往是有了主题之后再下去找新闻。因此,很多电视记者产生了错觉,认为主题新闻就是一种“主题先行”的新闻,领导安排我采访什么我就只能采访什么。在这种错觉的影响下,记者的思维僵化了,主观能动性消失了,选题的面越来越小,作风也越来越漂浮,习惯了从会议、文件上找选题,即便偶尔去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难静下心来深入采访,而声画两张皮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题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万能画面、无意义画面甚至空镜头,让观众味同嚼蜡,提不起收视兴趣。

主题新闻固然应该突出主题,但绝不意味着它就是“主题先行”的新闻,它同样需要甚至比其他新闻更需要记者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去挖掘鲜活的素材,从中找到与当前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契合点,进而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把相关重大主题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报道主题新闻的记者应脚踏实地,做到脑勤手勤腿更勤,敢于大胆扔掉会议、文件的“拐棍”,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基层群众的生活中去找寻主题新闻的鲜活选题。

2014年12月7日,大雪节气,《泰州新闻》记者采访途中偶然发现,有农机手居然在开着收割机收割水稻。俗话说“立冬小雪十一月,备草砍菜冻水灌”,在农业时节里,进入11月已经是麦种下地的时节,这里的农民怎么到了12月却还在收割水稻呢?疑虑之下,记者赶紧下车采访。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片农田是兴化市翠园家庭农场主房华山承包经营的,一共有2000多亩,正在机收的是一种光照时间长达近160天、名叫粳稻9108的晚稻品种。据房华山说,多出了近40天的光照后,他种植的水稻品质有了明显提升,价格要比普通的水稻每斤高出3毛多,加上节省的烘干等成本,他仅仅是晚收割了一个多月,每亩就增收近600元。《家庭农场提质增效 “大雪”节气也能收稻》的主题新闻在《泰州新闻》播出,引起了农民朋友的广泛关注。

第三,改进华而不实的报道文风。现在,很多主题新闻满足于图解式、脸谱化的简单机械报道,程式化、模式化严重,创新不足,活力不够。有的解说词听上去气势恢宏,但实际上语言大而化之,空话套话连篇,文稿呆板僵硬,甚至只是简单机械地摘抄一下领导讲话或者文件内容,再配个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采访,文稿、画面处理简单粗暴;有的内容空洞、行文枯燥,全篇堆砌着各种观点、概念、数字、结论,思绪繁杂,让人摸不着边际;有的开掘不深、立意不高,一没有新闻由头,二没有具体时间、地点,新闻要素不足;有的视角单一,高高在上甚至盛气凌人,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把观众拒之门外;有的新闻材料陈旧,叙事手法老套,内容不感人,画面不吸引人,缺乏电视特点,让人兴趣索然……凡此种种,都是文风不实的具体表现。

内容真实感人,文风鲜活生动,主题新闻才能发挥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新闻系统广泛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激发主题新闻的活力。主题新闻要想改文风,记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采访是前提和基础。此外,还要善于向民生新闻学习,学习民生新闻的眼光向下、朴实文风、人文关怀意识、善用群众语言讲述大道理的写作方式、亲和力和贴近性。主题新闻不再走高大上路线,告别了华丽辞藻,和群众保持着零距离,主题新闻的文风才能算活了起来。

在主题新闻改进文风方面,《泰州新闻》也做了积极尝试。试举一例: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是以往很多到机关部门办过事的人的共同感觉。可是今天,您如果去市政务中心质监窗口办事的话,即便忘记了带全手续,您都不用担心会空手而归。前不久,市质监局在行政审批窗口创新推出“容缺受理”新举措,将以往的“材料齐全再受理”转变为“边补材料边受理”,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方便。】

这是今年3月《泰州新闻》播出的主题新闻《市质监局:行政审批窗口推行“容缺受理”》的口播导语。戏剧化的悬念设置、个性化的群众语言、返璞归真的文风,让观众有了收看新闻的兴趣。

电视主题新闻要走进观众,文风必须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避免过多修饰,以辞害意。越是主题重大,越要放下架子,尽量采用走基层的报道方式和人性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写作手法,多拍摄一些鲜活、生动、典型的画面,让观众感受真实和朴实的力量。

(作者单位:泰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