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松(右)和方大曾的外甥张在璇(左)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中)赠送《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繁体字版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新闻界的记者、新闻院校的学者、中国新闻史专家所谈所论虽是不同角度,但都聚焦于一点,共讲一个故事:“七七事变”抗战报道第一人和还原第一人历史真相的唯一人。
以史为镜,我们发现:两位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一位是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在卢沟桥等地采访拍摄“中国抗战第一照”,成为“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的方大曾;一位是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深入采访,15年如一日在全国各地搜集资料还原历史真相、拍摄方大曾事迹纪录片和出版专著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冯雪松。一位是历史上留有深厚记忆的记者,一位是今天坐在身边让我们充满敬意的记者。这种不可磨灭、生生不息的精神就是中国新闻工作者宝贵的新闻职业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使中国记者始终面向现实,不畏艰难困苦,忠实记录时代,牢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鼓与呼的责任与使命。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新闻往往只有一日之辉煌,但因为传承着一种精神,一些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就不会因时光流失而失去光彩。这些记天下风云者、记天地浩气者、记家国情怀者,也不会因为历史风雨而被人忘记。
方大曾失踪时年仅25岁,他可能也从没想到78年之后,今人在纪念他。但是我们知道,历史的天空,总会闪烁着灿烂的星辰;史诗的碑廓,总是镌刻着不朽的名字。我们就是用先贤激励后辈,从深厚历史中汲取宝贵滋养和精神力量,推动当代新闻工作者不辱使命,讲好中国故事,讲出中国道路的宽广,讲出中国制度的自信,讲出中国精神的铿锵。
现在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依然要坚守新闻理想和专业素养,坚守正确的人生坐标,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促进社会进步融合起来,把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和时代责任结合起来,做一名弘扬社会正能量、无愧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此文系作者2015年5月25日在中国记协“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