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是媒体繁荣而不是新闻媒体繁荣,是媒体工作者壮大而不是新闻工作者壮大。党和国家应以最大力度在政策、资金上支持新闻媒体。
我们在说媒体和媒体人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我们很自然地把媒体与新闻媒体当成一回事,把媒体人和新闻人当成一种人。过去,媒体与新闻媒体,媒体人与新闻人,没啥区别,现在不同了。这主要缘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分化。
新闻的分化,主要体现是新闻信息化,信息新闻化。新闻的内涵、呈现、功能、价值等与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新闻主要是指新事大事;谈新闻报道,首先想到的是引导、教化、整合功能。现在,新闻越来越实用化、信息化。大家都在讲信息讲数据,讲新闻的越来越少了。若从文献统计角度统计一下“信息”、“数据”、“新闻”的使用和出现频率,应该有直观的数据例证。
媒体分化的主要体现,一是传统媒体内部的分化,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做越来越多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关联不大的内容或活动。各类媒体中,纸媒硬新闻、纯新闻最多,但也在实用化、信息化;广播硬新闻、纯新闻不多,更多的是交通、音乐、健康……电视娱乐比新闻多,除了央视几套节目还在真正做新闻,省市电视台除了当地的“新闻联播”,可见的新闻内容很少,遍地开花的是电视剧、帮办、健康、娱乐、购物。并且自办节目越来越少,买的比做的多,电视作为播出平台的角色越来越浓,作为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越来越淡。二是社会自媒化、去媒化。新媒体大发展,社会公众自发形成各种信息圈、舆论场,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纷纷自建官网官微等信息发布、互动平台,信息发布与解读做得有声有色,大有“抢媒体饭碗”的态势。
新闻的分化,媒体的分化,直接导致新闻从业者的分化。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新闻从业者(严格讲是媒体工作者),同一家媒体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也有不同的新闻从业者(媒体工作者)。总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在媒体工作者中占比越来越小。
如果上述描述成立,那么,我们经常说的一些话就似是而非了。
比如“新闻大爆炸”“新闻过剩”,其实是错觉,真正爆炸的是信息不是新闻。海量的不是新闻是信息。因为,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内容现在越来越少,各类新媒体中新闻不是内容主体,新闻内容也多是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上搬来的。信息在变大,新闻在变小,怎么能说“新闻大爆炸”“新闻过剩”呢?
比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闻竞争”,其实也是错觉,真正竞争的不是新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原本构不成冲击。新媒体主做的内容是实用服务、社交沟通、娱乐游戏等信息和消费,而这些并非传统媒体所长,传统媒体估计也没有几家想在这些方面与新媒体一争高下。如果说存在“新闻竞争”,也是“新闻内容版权之争”,实质是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版权保护不力、保护乏力,不是传统媒体太传统而无能,而是新媒体太任性而霸道。
再如,笼统地把“新闻媒体”归于“文化产业”。随之而来的是新闻媒体的去媒化趋势,离新闻主业越来越远,新闻生产与传播日趋弱化。这种趋势下,做大做强舆论阵地,会不经意间变成做大做强媒体产业,新闻媒体就会在舆论引导中缺位(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或错位、越位(不该说的乱说、不该做的乱做——一方面社会在抢媒体的“饭碗”,另一方面媒体又纷纷“跨界”去抢别人的“饭碗”)。
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分化同步,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客观上呈弱化趋势。媒体成千上万,但新闻媒体并不多,专业新闻、严肃新闻在多元勃兴的舆论场中分量和力量在减弱;媒体人众多,但真正的专业的新闻人并不多。目前是媒体繁荣而不是新闻媒体繁荣,是媒体工作者壮大而不是新闻工作者壮大,是实用信息服务者、社区服务者、娱乐制造者壮大而不是舆论引导者壮大。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从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的角度来看,这是很危险的。越是融合,越要细分。否则,一锅糊粥。党和国家应以最大力度在政策、资金上支持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非新闻类媒体搞产业化大可不必去操心,社会资本很上心。不能把新闻媒体简单归于“文化产业”,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应向主业专业归位,向“舆论引导机构”、“舆论引导者”归位。从新闻媒体自身的角度来看,坚定不移搞好新闻主业就是最大的产业,抓牢主业、强化专业、放活产业,应是正确选择。毕竟,舆论引导者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