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5年8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余熙:中国的马可·波罗

夏静 程平

2015年10月08日14:05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 当一个中国公民的双脚迈出国门后,他就当然地变身为中国形象的传播者。——余 熙

今年6月9日,蒙古国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家余熙题为《中国当代油画中女性和青年群体的故事》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全场听众。曾在中国留学五年并获汉语博士学位的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朝吉,带领20多位汉语专业大学生紧围演讲者不舍离去,她说:“这是我听过的最富有诗情和画面感的中国文化主题演讲!”蒙古大学生们也深受感染,纷纷希望早日留学中国以感受璀璨的中华文化。乌兰巴托的这场演讲,是余熙自1991年以来在世界六大洲讲述的100多场中国故事中的最新一场。

身份多重,立体交流凸显成就

余熙的公共外交活动始于1991年对瑞士的出访。25年来,余熙在中央、湖北省、武汉市党委政府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的支持与指导下,在世界多国政府、民间团体、公众和媒体的支持与配合下,主动践行公共外交的理念,通过自费或自筹资金等方式打开局面,并以中国作家、画家、摄影家、演说家和新闻记者等身份,前往60多个国家开展民间外宣、公共外交文化交流活动。

余熙近期最为显著的公共外交成果,是2013年至2014年间,他以国际交流使者和武汉市人民政府使者的身份,在60天的短暂时间,频频飞往武汉市遍布世界五大洲的20个国际友好城市,对该市的市长、议长等政要、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政府机构、知名企业、大中小学和文化艺术场馆,进行紧张和全方位的采访,并在各座友城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举办演讲会讲述中国故事。回国后,余熙又紧张地撰著新作,并于2014年9月出版4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余熙探友城》(中外文版)、大型摄影画集《好友在远方》,同时举办大型摄影展览《好友在远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欣然为他的著作和影展撰序,称这种全方位国际友城巡游式采访“在全国尚无先例”,“对全国友城工作具有首创意义”。

余熙突破地方媒体记者的局限,创造性地发挥公共外交与民间使者的独特优势,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在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文化,受到中外政府与人民的高度赞扬,多国元首致函感谢他的重要贡献。海内外媒体誉称余熙为“当代中国的马可·波罗”、“民间国际文化交流大使”。

拥有综合文化素养的余熙,常年以多重身份灵活开展活动。他以新闻记者和作家身份,发挥公共外交的个人魅力,游走于5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0多位中外大使、200多位各国名流之间,并与多国政要和名流倾心相交,结为友人。其中,他在《长江日报》品牌专栏“余熙高端访问”等发表的报道各国元首、首脑、内阁部长和驻华大使的新闻作品已逾数百篇。

1991年,作为在国内画坛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水彩画家,余熙在瑞士三度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新华社报道其画展“广受欢迎,作品均告售罄”。但余熙也发现,西方社会对当代中国存有严重的文化偏见与政治隔膜。自觉维护祖国核心利益和国家形象,遂成为他主动承担的公民责任。余熙毅然舍弃“海外办展卖画致富”的专业前景,将初始出国主要为“办画展”的重心,逐渐转移至民间国际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上,且一干就是25年。其间,余熙努力克服经费拮据、信息阻滞、人地生疏、语言障碍、健康欠佳以及早期环境掣肘等困难,坚持“多管齐下”,即以采写新闻、出版专著、举办美术摄影展览、举行公共演讲等形式,向世界人民传播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中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一名地方媒体记者,何以能执着20多年坚持开展公共外交、并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支撑他开拓进取、直抵理想彼岸的“秘诀”何在?

自学外语,节衣缩食,只为传播中国之声

余熙常说:“当一个中国公民的双脚迈出国门后,他就当然地变身为中国形象的传播者。”

为了获得更为开阔的传播中国之声的国际空间,余熙将自己在新闻、文学、美术和摄影上的娴熟技能与公共外交“嫁接移植”;非外语专业出身的他很早就注重弥补这一“短板”。

1991年首次赴瑞士办画展前,他就决定自学德语。时任《长江日报》政文部记者的他,日常采访任务极其繁重,每天傍晚发完稿后他便蹬上自行车飞奔至数公里外的夜校。为防课堂上因极度疲倦而打盹,余熙常猛掐自己手臂来保持头脑清醒。短短三个月,他提前完成原本需一年的德语基础课程,工作中也未漏报任何重大文化新闻,只是手臂上留下片片淤青。旅瑞的第三个月里,瑞士《奥尔滕日报》记者吃惊地写道:“中国这位记者的德语由生涩到逐渐流利,现在不仅能够接受本报专访,还能直接讲述中国的故事了。”

高昂的费用一直是中国公民出国的拦路虎。余熙频繁出国讲述中国故事,除偶尔参加官方团外,其经费基本靠自筹,这令他动辄陷入拮据的窘境。执着于追求“中国梦”的他,心甘情愿地一边节衣缩食,一边办展卖画筹款,加上政府、报社和朋友的帮助,方才勉强维持一次又一次的昂贵支出。如2005年出访冰岛那次,余熙为省钱而提前网上预订廉价青年旅馆,并选择最便宜的狭窄上铺,结果半夜因翻身跌落地上,他的主餐也多为国内带去的方便面。有人不解地问:“你独自在国外这样苛求自己,何苦呢?”余熙回答:“‘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植根于我心底的价值观。只要祖国的国际形象能够得到提升,个人这点苦累微不足道!”

牛刀初试,中国故事人尽可讲

身处陌生国度,去哪里寻找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余熙认为:“常怀传播中国文化之念,常存讲述中国故事之心,就能发现世界上可为中国发声的平台比比皆是!”

1991年7月,初抵瑞士的他发现,西方对华制裁导致官方往来中断,中国信息在西方备受阻滞,而瑞士人对现代中国更是陌生与疏离,甚至存有不少误解和偏见。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在他内心升腾:“作为中国公民,我有义务、有责任主动向西方说明今日中国,扭转西方对华的误读与偏见。”

余熙主动要求邀请方瑞士扶轮社为他安排中国主题演讲,对方迅疾应允。1991年8月20日,他在奥尔滕市讲述了海外首场中国故事《今日中国的文化艺术》。新华社日内瓦分社记者施光耀当晚发回电讯通稿:“余熙的精彩演讲受到瑞士听众热烈欢迎。”瑞士10多家媒体好评如潮,中国《参考消息》及时译载了瑞士媒体对他的报道。牛刀小试,余熙信心陡增:中国故事,原本人尽可讲啊!

在瑞士讲述中国故事,看似契机偶然,却是一位中国新闻记者政治素养和国家责任感的必然迸发。余熙还由此发现,讲故事这一模式,恰是在国际社会为中国发声时最为便捷有效的“乌兰牧骑”。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引为人生追求,并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抵御多种阻力,探索出一条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公共外交新路。

余熙注重将公共外交与新闻本业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再加上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交流能力,使他得以对多达5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0多位中外大使进行专访。他还发表了数千篇国际交流主题文稿,出版了25部国际交流主题著作,在海内外举行学术演讲500多场,举办了近40场美术摄影展览。

交锋美媒,实事求是说明中国

1996年2月9日,正在访美的余熙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前往美国外交学院演讲。当发现听众均为初通汉语的美国“准外交官”后,余熙边畅讲中国文化,边主动就中国人权、知识产权、政治体制改革等敏感时政主题进行正面阐释,令这批“准外交官”大开眼界,非常入迷。时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副社长周锡生当日发稿《余熙用精湛的中国文化艺术感染美国听众》。几年后,余熙在美国驻华使馆举办个人画展时邂逅当年听众、美国使馆三秘詹姆斯,他激动地告诉余熙:“您那两个小时的演讲,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对中国的认知!”

余熙擅长运用公共外交开拓新局,建设性地成功铺设看似极难实现的传播平台。2014年2月,他在美国发现有主流媒体“唱衰中国”,其中对武汉举债建设前景进行悲观预测。为了实事求是地扭转负面舆情,余熙主动在芝加哥、旧金山和匹兹堡三市相继举办三场演讲会,针对美国媒体释疑解惑。尽管他在每市仅能停留两三天且日程极满,演讲计划也是“临时起意”,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着中国驻芝加哥和驻旧金山的总领事馆。两个总领事馆迅疾为他筹办演讲会,并分别邀请数十位美国记者出席。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也组织演讲会予以支持。余熙通过现身说法准确介绍中国及武汉举债建设现状,令人信服地澄清美媒误读。20余家美国媒体及时报道他的演讲,《世界日报》和“世界新闻网”等六家媒体还直接引用余熙原话以驳斥“中国崩溃论”。《芝加哥论坛报》记者伯根女士恳切地邀请余熙访问该报社并与总编辑座谈。

聚焦政要,媒体故事影响国际高层

讲述中国故事“影响有影响的人”,以民间力量促成官方项目从无到有、直至落地生根,并切实影响外国高层政要,这好像是政府的工作目标,其实是余熙自我确立的任务。

2005年余熙自费访问冰岛时,得知中冰两国建交34年来尚无中国艺术团组抵冰演出。他便向冰岛总统奥拉维尔·格里姆松讲述京剧、杂技、民乐、水墨画等中国故事,并以中国普通公民身份提议:“冰岛国民如愿一睹中国艺术风采,只需政府全额承担一应费用、邀中国团组赴冰展演即可啊!”

经余熙长达3年的不懈追踪游说,这一建议终于获得认同:冰岛政府决定单方出资折合人民币550万元的冰岛克朗,邀请百位中国艺术家赴冰,并于2007年9月29日隆重举办“冰岛·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总统格里姆松紧握他的手说:“您热爱您的祖国,我也热爱中国!这次冰岛超过半数的国民有幸欣赏到贵国精美的艺术,贵国在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得到空前提升。我国感谢您的不懈努力!”余熙促成的这一重大政府项目,不仅在冰彰显了中国文化,还为中方省下巨额交流经费,但他从未因此向政府索求分文回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他发出全国通报表彰。

余熙于2009年和2014年在牙买加作讲述中国故事的演讲,牙买加总督艾伦、前总督霍尔、内阁多位部长应邀出席倾听。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两次致函国内表彰余熙的贡献。

1994年8月,余熙在保加利亚共和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同时作中国文化专题演讲,保加利亚共和国总统珀尔瓦诺夫、文化部部长格奥尔基·格奥尔基耶夫出席并高度赞赏。

2009年12月,余熙在乌拉圭东岸共和国向总统何塞·穆希卡讲述中国故事,总统深受感动,迅速安排乌拉圭国家社会保障部和乌拉圭扶轮社邀请余熙讲述中国故事,乌拉圭多位内阁部长出席倾听中国国情。

借船渡海,多种角度传播故事

余熙认为,要想争取演讲机会,必须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把握机遇,更需要常怀“中国梦”,有饱满的传播中国文化之念,有强烈的讲述中国故事之心。

2012年3月,余熙在印度采访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利用紧张的采访间隙,设法联系到新德里著名大学尼赫鲁大学和西孟加拉邦的泰戈尔国际大学并相继成功举办演讲会,受到了印度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余熙在南美访问期间,发现南美人民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向往,但中国信息不多见。他于是设法争取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邀请,前往两所大学分别举办主题为“中国当代油画中女性和青年群体的故事”的演讲。他边播映PPT介绍中国油画作品,边向南美师生富于感染力地讲述中国故事,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南美听众表示“这是首次直接听到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

余熙对中国故事的选撷,多为针对不同受众的个性化独创,时代背景多为现代,题材多为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文化等范畴,情节多源自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故事。近年来,余熙自行编辑制作了一套“中国当代油画中女性和青年群体的故事”主题PPT,通过对中国当代最优秀油画的图解,来讲述中国有趣的社会故事。他发现,这一传播形式在几个大洲采用后,能令听众“睹画生情”,并沉浸于迷人的故事画面和情节之中,于是他列为保留备用题材。

“借船渡海”,直接在西方媒体上发表中国故事,并以在西方国家举办画影展图说中国,都是余熙演绎中国故事的常态。1995年8月9日至8月14日,余熙用德文在德国《不来梅日报》以每天近一个整版的篇幅,一连5天连载5个头条系列通讯《中国人在不来梅的故事》,富于感染力地展示中华民族坚韧勤劳勇敢正直的品格与文化,在德国主流社会和旅德华人中激起强烈反响。不来梅市市长乌利希?诺勒博士主动约见余熙表示感谢。

声情并茂,传播故事引人入胜

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能否对故事内容和情节精心设定,能否具备启迪人心的文化感染力量,是不可忽略的传播环节。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在语言上具备必需的表达技巧。尽管余熙在用中文讲述时可能会追求声情并茂的传播效果,但在海外涉及国别众多,语种五花八门,借助于各国翻译人员的支持必不可少。而他们做到声情并茂并不太容易。他的补救举措多为提前与翻译者沟通,尽量让对方理解。

这些年来,余熙的心头一再地感受到肩负的中国文化传播之责,这一沉甸甸的责任感伴随他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迈上不同国家的演讲台。如今的余熙,正乐此不疲地将这种重负继续扛在肩头奋力前行,并且力求把每一个中国故事都讲述得更加完美隽永、富于魅力。

余熙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余熙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室主任、高级记者,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所撰写的通讯《本报记者专访龚琳娜:想把〈曾侯乙编钟〉唱成“神剧”》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十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