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人民网>>传媒>>正文

白俄女记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从女人儿童角度写战争

2015年10月09日07:47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白俄罗斯女记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是谁

  闻名世界的纪实女记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善于用与当事人访谈的纪实文学方式,曾记录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关注社会的黑暗面,关注大灾难里小人物的命运,是她所有著作中不变的主题。她质疑宏大叙事,质疑那些规整的历史,她认为,只有小人物自己的声音,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世界的真相。

  代表作品有《车诺比的悲鸣》《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锌皮娃娃兵》等。她的纪实作品在圈内一直享有盛名,《切尔诺贝利之声》还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奖。

  她的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且在世界文坛已经屡获大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

  北京时间10月8日晚上7点,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公布。白俄罗斯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该奖项。在博彩公司Ladbrokes发布的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榜单上,排在第一位(赔率1赔5)的作家,正是白俄罗斯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体裁多为传记文学。而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获此殊荣。

  她的作品 从女人和儿童的角度写战争

  俄语文学对当下中国很多普通读者来说,并不属于很熟悉很感兴趣的领域。怎么就想到引进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中文版责编陈亮说,“在我看来,她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真实,她毕业于新闻学专业,曾经在报社工作过。后来她一直是独立记者。”

  在陈亮看来,阿列克谢耶维奇可以说为世界文坛开创了一种新的纪实体裁,她对既有的历史记录方式,在根本上是质疑的,而且直接挑战了过去载于文字的历史。 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这部作品里,她就说过:“已经有数以千计的战争作品。不过,那些书通通都是男人写男人的……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人式的。”

  在《锌皮娃娃兵》里,她重述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我会产生写《锌皮娃娃兵》的愿望?为了表示抗议,抗议用男性的视角看待战争。我去了公墓,那里安葬着空降兵。将军们在致悼词,乐队在演奏……我发现,这些成年人都沆瀣一气,只有一个小姑娘的尖声细嗓冲出了其他声音的包围:“爸爸,亲爱的爸爸!你答应我要回来的……”她妨碍了发言,被人从棺材前拉走,像拉走一条小狗。这时我明白了,站在坟墓前的这些人当中,只有这个女孩是个正常人。”

  她与中国 到过北京已有四部作品出版

  但她在中文世界里知名度并不算高,其简体中文版自2012年开始由磨铁图书策划正式引进,至今已经四部书在国内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消息传来,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阿列克谢耶维奇四本书的中文版编辑、磨铁图书编辑陈亮,他的语气也有明显的激动,“我们此前一直都是通过在德国的一家版权代理,跟她取得联系。”据陈亮透露,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中国,“当时她到的是北京。我国一些研究战争文学的学者,跟她打过交道。”

  陈亮还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其中两本是今年10月刚刚出版。他还表示,他们也是通过德国的版权代理商与她打交道,得到其授权,“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直接跟她本人打过交道。她的作品,很好读,是讲述一个一个故事。但总体属于小众的。现在她得了诺奖,对销量肯定会有帮助。我们考虑会邀请她到中国来,与读者见面。”

  评论界声音 她一直在坚持诺奖需要现实作家

  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获奖,中国的评论界声音也多是肯定之声。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关于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读过她的台湾版的《切尔诺贝利之声》,非常有震撼力的一次阅读,真实的苦难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所以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特别勇敢、敏锐的作家,也是一个特别有精神重量的作家。”

  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她的语言非常简洁、精准、有力,这可能和她是一个记者有关系,她的叙事,去除了那些多余的枝蔓,直抵问题的核心,虽然情感上她很节制,但她的文字仍然不失感染力,也有一种速度感,让你读之不忍释手。她的作品,其实文学性很强。二是她对人类的苦难是有感受,也是有态度的。她不仅记下了许多苦难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认识了苦难中真实的人,他们的恐惧、悲伤、绝望,以及事过境迁后的漠然,在她笔下都触手可及。正因为她想留下这些珍贵的精神记忆,所以她选择了艰难的写作方式——她在写作之前,要采访、调查那么多的当事人,这么繁重近乎琐屑的工作,一般作家是不屑于为之的,但她一直在坚持。”谢有顺还认为,“诺奖今年选择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觉得方向是正确的,诺奖获奖作家系列中,太需要有像阿列克谢耶维奇一样具有现实感的作家了!好的作家不仅要表现现实、创造现实,她还要影响现实。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一个可以有力地对现实产生影响的作家。”

    连线中文译者吕宁思:诺奖颁给写二战的她有特别意义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文译者,是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奖消息传来后,华西都市报记者也连线到吕宁思。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他表示,自己并不感到很意外,“阿列克谢耶维奇已经连续两三年在赔率榜上很靠前的位置,而且,我对她的实力还是很了解。”

  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吕宁思分析说,“诺贝尔文学奖不是给畅销书颁奖,而是一向注重概念上的创新,一是创作手法上,一是精神内核上,一是现实批判上。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在这三点上都具备了。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应该停止对战争的反思。诺奖授予一个对战争有深刻描述的作家,显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吕宁思还透露,作为译者,与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在交流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向他传达过这样一个信息:“她说她很想知道中国读者阅读她作品后的感想和反馈如何,并且表示希望有机会与中国读者交流。”

  陪榜7年

  村上春树悲情继续

  曾创作《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畅销作品,连续7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人选的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再次无缘8日晚揭晓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单,“陪榜”之路漫漫,悲情依然在延续。

  读者调侃称之“文坛小李子”

  年年十月,村上春树和诺贝尔都要上演一段“相爱相杀”的故事。已连续第七年排在赔率榜预测名单前列的村上君,今年依然如故。在英国最大的博彩公司Ladbrokes发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单上,村上春树位列第二。

  由于他连续多年位列赔率榜榜首,而与诺奖无缘,不少读者已经开始拿村上君与诺奖这事儿开始“调侃”,认为文学界的村上春树,好比影坛上一直得不到奥斯卡的小李子(李昂纳多),可谓“文界春树,影坛小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春上村树与诺奖,小李与奥斯卡,英格兰与世界杯。”

  症结分析多在:太畅销

  村上春树为何总与诺奖失之交臂?有人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过于流行化,轻松化。有评论家分析认为,村上君与诺奖的“症结”在于他的书太畅销了,他的新作每次出炉,总会掀起抢购狂潮。而分析以往的获奖人名单,你会发现,在商业上又是非常成功的畅销书作家,是极其罕见的。也就是说,诺奖评委会大概不大会做“锦上添花”的事。

  村上春树:诺奖不合我心意

  2015年1月15日至3月底,村上春树与读者在网站“村上家”上进行交流。在这次交流中,村上被读者问及此事,他的回答是,“说实话,这件事让我感到为难。因为这不是什么正式的候补,而是根据民间博彩业的赔率所定。这又不是赛马。”

  事实上,对于诺奖本身,村上春树本人一直看得很开。据村上春树40多部作品的中文译者林少华撰文回忆,2003年,他第一次在日本见到村上春树的时候,曾问到这点。“他是这样回答的:‘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说,就兴趣而言我是没有的。我现在走路别人也认不出来。我喜爱这样的生活,不想打乱这样的生活节奏。而一旦获什么奖,事情就非常麻烦。对于我最重要的是读者。例如《海边的卡夫卡》一出来就有三十万人买——就是说我的书有读者跟上,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获奖不获奖,对于我实在太次要了。而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俄语文学为什么不红?

  对话刘亚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专业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华西都市报:在中国的俄语文学研究界,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位女记者、女纪实作家的关注,是怎样的状况?

  刘亚丁:有一定的关注度。但也不算特别高。

  华西都市报:俄语文学或者前苏联文学,曾经在中国很红。比如《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作品名字。近些年来,俄语文学显得比较沉寂。这是为什么?

  刘亚丁:的确是如此。这跟中国的年轻一代读者,很多人接触的外国文学,主要是来自英美世界有关。英美文学诞生了丹·布朗、JK·罗琳那样的通俗文学作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而且还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什么的,更是扩大了影响力。而俄语当代文学世界,目前还没有这样丹·布朗、JK·罗琳在全球青少年读者中有巨大影响力的通俗文学作家。

  她的战绩

  她用三年时间采访核灾难幸存者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这本口述史记录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后的故事。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

  她用女性视角记录二战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战争的文字震撼人心,能让人体会到战争最真实的一面。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文版责编陈亮介绍说,“《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记录了二战中的苏联女兵和儿童的回忆,我们这次是根据作者最新修订完整版重译的。”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她还原阿富汗战争细节

  《锌皮娃娃兵》

  在《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战争的文字震撼人心,能让人体会到战争最真实的一面。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作品中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回忆,书中对战争细节的真实还原,带来震撼人心的阅读感受,堪称20世纪文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句话,能概括阿列克谢耶维奇这类纪实文学作品的主旨:“你们要学会动脑子,免得又被造就成一批新的糊涂虫,一批小锡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