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形式的强势崛起和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融合报道成为新闻报道形式的焦点。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推出“新华全媒头条”,为网络新闻融合报道提供样本和模式。结合新华全媒头条的实践,探讨网络新闻融合报道应遵循的五大原则:内容为王、有机融合、物尽其用、分工合作和常态化,以期网络媒体能更好地利用全媒体手段进行融合报道。
关键词:网络新闻;融合报道;新华社;内容为王;常态化
网络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从最初的将传统媒介的内容复制,到对内容重新编辑;从单纯依附于传统媒体,到自身生产新闻;从与传统新闻媒介竞争,到内容共享,网络新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发展战略。大数据、媒介融合、全媒体、多媒体整合成为热潮,传统媒体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融合报道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但又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全媒体新闻”,它不只是多种媒介报道形式的组合堆砌,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核心报道平台,根据新闻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以最适宜的媒介手段,融合使用多种技术形态的报道形式。[1]网络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通过文字、照片、图表和视频等手段将新闻事件在一个平台上全面呈现。
近几年来,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全媒体新闻栏目,在数据呈现和融合报道方面进行着探索,如网易的“数读”、搜狐的“数字之道”、新浪的“图解天下”和 腾讯的“新闻百科”等。而新华网依靠新华社强大的资源优势也在努力摸索融合报道的模式,于2015年新年推出“新华全媒头条”,发布了第一条融合报道新闻《2015习近平主席和你一起许下新年愿望》。新华网被广大网民称为“网上新闻信息总汇”,庞大的受众群体对于新产品反应热烈,新华全媒头条迅速实现了采用率、浏览量迭创新高,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转发率稳步上升的佳绩。
一.原则
(一)内容为王
网络新闻一直因标题噱头、简单复制和缺乏深度被广泛诟病,深度报道似乎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专利”,在新媒体语境下,更应树立“内容为王”是网络新闻发展必经之路的理念。新华社全媒头条不仅仅注重全媒体形态,更将生产内容作为特色核心,在操作层面践行中央关于“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的要求,做到了回归内容,赢得广大受众和媒体客户的青睐。
一方面,新闻内容本身应注重原创性和挖掘性。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成员来自全社各个部门,知识背景和报道专长各有侧重,生产出的新闻报道精细专业。同时利用通讯社强大的新闻资源,能及时采编到第一手新闻。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发挥海量性优势,利用超链接可以设置一些延伸阅读,丰富和扩展报道内容。而这些相关报道也应该是原创的、不重复的。新华全媒头条2015年1月2日推出《领航中国,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报道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印记。主版面上的“阅读全文”和“查看印记”都超链接到了其他网页。其中主打稿件的长篇述评被分为四个章节,由11位记者完成。在“信念”“梦想”“正气”“坚攻”“韬略”“务实”“为民”“活力”八大印记中,分为印记综述、主打故事、经典论述、精彩瞬间四个板块,所有文字没有重合,并按照主题有机整合,实现了内容丰富且具深度。
(二)有机融合
新华全媒头条包括三个元素:“新华”、“全媒”、“头条”,其中“全媒”并不是把所有媒体要素生硬地捏合到一起,而是尽可能打通和融合其它新媒体元素。从产品设计与运作模式上看, 新华全媒头条是按照“ 1 + N ” 模式运作的,“1+N”模式指的是通过1篇重头稿件主打传统舆论场的影响, 再发挥编辑团队合力,通过“N”篇其它媒体形态的稿件丰富并形成新闻报道的“波纹效应”与“震荡效应”,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同步并扩大影响。[2]
从产品形态看,主打稿中涵括了文字、图片和视频这些传统网络新闻形态,而其他相关报答则实现了图表、漫画集、数据图集、全景地图、轻应用、幻灯片、测试、游戏各种形态融合。新华全媒头条能够把全社的报道资源整合起来,让新闻素材和报道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各得其所。
《2015:中国世纪到来了?》中,对于中国2015年将成“中国世纪”元年的说法,向中国网民进行了调查,并将结果成百分比图表。专访中则呈现了世界地图,把被采访者位于的德国、美国和阿根廷标注在地图上,清晰简明且富有动感。在《47份巡视清单背后透露什么信息?》“选拔任用干部十问”和《我的公民,为权利的细节发问》“面对‘大盖帽’,你会保护自己吗?”中,都设置了简单有趣的测试,网民无需注册就可以参与到互动中。测试所有答案均来自于报道内容,认真看完报道的网民可以通过测试来检测阅读效果,对于涉及话题较为严肃甚至枯燥的报道来说,极大地吸引了受众。《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中对于习近平关于文物工作做了哪些重要批示,用图片和简单文字解说,将习近平同志从80年代至今的十个时间节点上提出的批示都展示出来,看上去形似时间轴,契合了这部分内容强调的时间性。
对于网络新闻的融合报道,不一定要在一个报道中将所有手段有运用出来,应该根据整体安排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素材,并用合适的多媒体手段有效展示新闻。从“1”的角度来讲,要充分展示主打稿,从“N”的角度来讲,要充分地发挥全媒体元素,把过去一条稿子容纳不下的元素进行全方位展现。
(三) 物尽其用
在融合报道中,应该根据每一种信息手段的特点,考虑它们在整体报道中的位置与作用,尽力使每一种素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新华全媒头条依据多元适配、多渠道发布、全终端传播的原则进行传播。
一方面在新华社下设平台上广泛传播,新华炫闻客户端同步推送新华全媒头条。例如,围绕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的首组报道是在通稿线路、新华网和新华通网页、新华社发布等客户端,新华社发布和新华视点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进行了适配发布,新华每日电讯头版突出展示,得到了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在其他门户网站或者视频网站上“分一杯羹”。在“3·15”前夕推出的《“史上最牛零食”调查:疯狂的辣条》在主打稿中加入了视频《任性的辣条—史上最牛零食调查》,它由新华社和视频网站优酷联合出品的一档专题类视频栏目《真相》推出。新华社记者亲赴辣条生产厂调查,写成的文字稿件成为主稿,而独家拍摄下辣条生产过程则是宝贵是视频新闻资料。该视频新闻的内容包括街头采访、实地暗访、记者手记,但风格活泼的字幕和音乐使其不同于电视新闻,更具网络特色和优酷风格。这种尝试不仅充分利用了新闻资源,更实现了视频渠道上的传播,满足多频用户网络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四)分工合作
网络新闻的融合报道大多针对一个专题,专题新闻中文字提供的信息量大,而且适合做深度报道;图片则生动、表现力强,静态图片对瞬间画面的定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视频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最适合表达富有张力的动态场景;而信息制图(图片和文字说明的结合)、动态图表(与受众交互后产生筛选内容)等表现形式可以让信息更加可视化、交互化。[3]
专题新闻的生产注重不同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分工,运用大量专业的报道技能和互联网技术。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是一个统一策划的团队,平台根据报道的特点,挑选最合适的文字记者、摄影和摄像记者组建成合作团队,深入、全面地报道新闻,尽可能将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同时注重与其他部门、其他媒介的合作。2015年1月11日推出的《油价下跌影响中国八问》就是由新华网能源频道出品的;4月13日《创客2015,你约吗》中“创客晋级之路”是数据新闻部和中国电信网编辑部联合出品; 4月29日《探寻农业发展“新常态”》出现了一张“关于春耕你都知道哪些事”的长图是由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与新华网时政部联合出品。融合报道要充分利用网站资源甚至传媒集团资源,在统一策划的前提下,聚合采编报道资源。
(五)常态化
从早期多种媒介形式的简单堆砌到如今对不同媒介元素各取所需的有机组合,融合新闻报道样式愈发符合用户的观看需求,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用户的阅读和收看习惯。在新闻用户的注意力日益碎片化和移动互联网媒体蓬勃发展的情形下,单一而冗长的文字报道很难获得受众的青睐。融合新闻报道走向常态化将是新闻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4]
融合报道最初致力于完整宏大的报道,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历时长久才生产出一篇全媒体新闻。例如《纽约时报》2012年推出的融合报道《雪崩》,其制作团队包括11名图表设计人员、一名摄影师、三名摄像师和一名研究员,耗时六个月。新华社在2014年10月21日推出的大型全媒体融合报道《红色圣地的绿色革命——延安退耕还林记》,采用同机位对比图、动态遥感图、数据可视化等形式,所用报道是新华社多个部门历时2个月实地采访,从上万张照片以及超过900分钟的实地拍摄和历史视频资料中精挑细选出的。然而进入2015年,新华社融合报道平台摒弃了固有思维。从题材来看,选取日常新闻和最新话题,不再执着于重大和显著的新闻;从制作周期看,新闻全媒头条平均每天推送一条报道。
新华全媒头条确实不似重大的全媒体融合报道那般宏大叙事,需要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链接,但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没有为了炫技而炫目。采用什么样的组合方式,其考虑的基点是现有的新闻资源状况,其目标是获得最佳传播效果,而组合时最根本的原则是互补性。[5]走常态化路径能让网络新闻更好地关注日常社会现象,重视用户体验,开发简单明了的融合报道。
二.结语
融合报道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不仅意味着网络新闻内容的重新整合,也意味着新闻生产者角色的重构、新闻生产理念的改变和新闻生产机制的变革。新华全媒头条围绕重大主题、重要事件和热点事件来传播跨媒介新闻产品,以全媒体形式呈现同一新闻的不同侧面。其在理念、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网络新闻的融合报道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大传媒集团和新闻网站将继续探索符合现代传播发展趋势的媒体形态的整合模式。(作者系: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新闻系)
参考文献:
[1]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J].新闻界.2011(3)
[2]刁毅刚、曹素妨、杜迎春.新华全媒头条:对话时代的新闻产品——“新华全媒头条”融合产品业态和科技创新综述[J/OL].中国传媒科技.2015.02
[3]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J].新闻界.2011(3)
[4]黄雅兰、陈昌凤.走向常态的融合新闻报道[J].中国记者.2014(12)
[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87